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试析老庄对葛洪道教思想的影响(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葛洪利用道家的“玄”、“道”、“一”等哲学范畴来附会其长生不死的神仙理论,但他的长生不死的神仙理论,从根本上又是和道家主张的齐生死学说相对立的,因此,当道家学说和他的这一理论发生矛盾时,他又对道家学说进行了攻击。

     首先,从“长生成仙”的立场出发,攻击“齐死生”学说。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又被道教奉为教主,五斗米道奉“五千文”为“圣经”,并设“祭酒”专门传授。但葛洪却攻击老子“五千文”是“泛论较略”,并说诵读此经徒劳无益。庄子继老子之后,也被道教奉为“真人”,其著作被奉为《南华真经》,但葛洪却攻击庄子是“永无至言”,而“齐死生”的学说,更是“去神仙千亿里”,不足“耽玩”。他又攻击一般道士“以老庄为窟薮”,甚为可惜,称之为“利口之奸佞”,“无行之弊子”。正如他在文中所说:“五千文虽出老子,然皆泛论较略耳,其中了不肯首尾全举其事,有可承按者也。但暗诵此经而不得要道,直为徒劳耳,又况不及者乎?至于文子、庄子、关令尹喜之徒,其属文笔虽祖述黄老,宪章玄虚,但演其大旨,永无至言。或复齐死生,谓无异以存活为徭役,以殂殁为休息,其去神仙,已千亿里矣,岂足耽玩哉?其寓言譬喻,犹有可采,以供给碎用,充御卒乏,至使末世利口之奸佞,无行之弊子,得以老庄为窟薮,不亦惜哉!”〔23〕又说:“俗人见庄周有大梦之谕,因复竞共张齐死生之论,盖诡道强达,阳作违抑之言,皆仲尼所为破律应煞者也。”〔24〕并认为“庄周贵于摇尾途中,不为被网之龟,被绣之牛,饿而求粟于河侯,以此知其不能齐死生也。”〔25〕激烈攻讦庄子的齐死生说,认为其与神仙长生大相径庭。在葛洪看来,只要讲长生不死,便是同道;反之,即便是道教经书也予以攻击。他说:“昔者之著道书多矣,莫不务广浮巧之言,以崇玄虚之旨,未有究论长生之阶径。”〔26〕抱怨道书没有“究论长生”,只是讲些“浮巧之言”而已。

     葛洪一方面继承老庄思想,认为道家是“百家之君长,仁义之祖宗”;另一方面又批判老庄,岂不矛盾?看似矛盾,实非矛盾。这与他所要建立的长生不死的神仙理论有密切关系。他认为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夫长生之方也”。因此,葛洪对老庄思想采取了既继承又批判的态度。这一切都是从他的神仙道教的基本立场出发的,都是为他的神仙道教理论服务的。

     其次,从“佐时治国”的思想出发,不赞成道家的“无为而治”。

     葛洪认为道家的“我清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的整套政治学说不切实际,迂腐无用。他主张要实行申韩之法,提倡严刑峻法。他说:“世人薄申韩之实事,嘉老庄之诞谈,然而为政,莫能错刑,杀人者原其死,伤人者赦其罪,所谓土柈瓦胾,无救朝饥者也。道家之言,高则高矣,用之则弊,辽落迂阔,譬犹干将不可以缝线,巨象不中使捕鼠,金舟不能凌阳侯之波,玉马不任骋千里之迹也。若行其言,则当燔桎梏,隳囹圄,罢有司,灭刑书,铸干戈,干城池,散府库,毁符节,撤关梁,掊衡量,胶离朱之目,塞子野之耳,汛然不系,反乎天牧,不训不营,相忘江湖,朝廷阒尔若无,人民则至死不往来,可得而论,难得而行也。”〔27〕葛洪提倡申韩之法的原因,是汉末至东晋,已经是“网漏防溃,风颓教沮”,道家的“无为而治”必须代之以严刑峻法。葛洪的这一主张,体现了他的“入世”思想。他认为修道不能脱离人世,不能“废生民之事”。他说:“古人多得道而匡世,修之于朝隐,盖有余力故也。何必修于(山林),尽废生民之事,然后乃成乎。”〔28〕他认为只有“兼而修之”者,才配称为“上士”。其“入世”特点说明他创立神仙道教理论的目的是要为适应封建统治阶级需要。有鉴于此,我们评价葛洪为“平民道教”向“贵族道教”转折的关键人物。

     葛洪既主张“长生成仙”的“出世”思想,又提倡“佐时治国”的“入世”精神。这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因此,造成了有些人嘲笑和指责他的思想太杂,为此,他专门写了《应嘲》、《喻蔽》等篇予以反击。他的“同门”中有人非难他“乍出乍入,或儒或墨”,没有“一以贯之”的体系。他反驳说:“狭见之徒,区区执一”,不懂得“合锱铢可以齐重于山陵,聚百千可以致数于亿兆……,真伪颠倒,玉石混淆,……可悲可慨,岂一条哉!”〔29〕可见,他还是认为他的思想有“一以贯之”的体系的。

     由上述可知,葛洪对老庄道家思想采取了求同去异,加工改造的方法,以此作为构建其神仙学的思想养料。他所创立的神仙学乃是个多层次的系统,代表着道教神仙长生思想的最高理论成果。

     注:

     ⑴《抱朴子内篇》卷之一《畅玄》篇;《正统道藏》第四十六册,第37697页下,台湾艺文印书馆印行,1977年3月初版。

     ⑵《抱朴子内篇》卷之一《畅玄》篇;《正统道藏》第四十六册,第37698页上。

     ⑶《抱朴子内篇》卷之一《畅玄》篇;《正统道藏》第四十六册,第37697页下。

     ⑷《抱朴子内篇》卷之一《畅玄》篇;《正统道藏》第四十六册,第37697页下。

     ⑸《抱朴子内篇》卷之十《明本》篇;《正统道藏》第四十七册,第37749页下。

     ⑹《抱朴子内篇》卷之十《明本》篇;《正统道藏》第四十七册,第37751页上。

     ⑺《抱朴子内篇》卷之九《道意》篇;《正统道藏》第四十七册,第37743页上。

     ⑻《抱朴子内篇》卷之十《畅玄》篇;《正统道藏》第四十六册,第37697页下。

     ⑼《抱朴子内篇》卷之五《至理》篇;《正统道藏》第四十六册,第37723页上。

     ⑽《抱朴子内篇》卷之十八《地真》篇;《正统道藏》第四十七册,第37804页上。

     ⑾《抱朴子内篇》卷之十八《地真》篇;《正统道藏》第四十七册,第37804页上。

     ⑿《太平经钞乙部卷之二》,《正统道藏》第四十册,第32421页下。

     ⒀《抱朴子内篇》卷之十八《地真》篇;《正统道藏》第四十七册,第37805页上。

     ⒁《抱朴子内篇》卷之十八《地真》篇;《正统道藏》第四十七册,第37804页上。

     ⒂《抱朴子内篇》卷之十八《地真》篇;《正统道藏》第四十七册,第37805页上。

     ⒃《抱朴子内篇》卷之五《至理》篇;《正统道藏》第四十六册,第37723页下。

     ⒄《抱朴子内篇》卷之九《道意》篇;《正统道藏》第四十七册,第37743页。

     ⒅《抱朴子内篇》卷之二《论仙》篇;《正统道藏》第四十六册,第37702页下。

     ⒆《抱朴子内篇》卷之十《明本》篇;《正统道藏》第四十七册,第37751页上。

     ⒇《抱朴子内篇》卷之七《塞难》篇;《正统道藏》第四十七册,第37736页下。

     〔21〕《抱朴子内篇》卷之六《微旨》篇;《正统道藏》第四十六册,第37727页下。

     〔22〕《抱朴子内篇》卷之七《塞难》篇;《正统道藏》第四十七册,第37736页下。

     〔23〕《抱朴子内篇》卷之八《释滞》篇;《正统道藏》第四十七册,第37739页下、37740页上。

     〔24〕《抱朴子内篇》卷之十四《勤求》篇;《正统道藏》第四十七册,第37773页下。

     〔25〕《抱朴子内篇》卷之十四《勤求》篇;《正统道藏》第四十七册,第37773页下。

     〔26〕《抱朴子内篇》卷之十四《勤求》篇;《正统道藏》第四十七册,第37778页上。

     〔27〕《抱朴子外篇》卷之十四《用刑》篇;《正统道藏》第四十七册,第37848页下、37849页上。

     〔28〕《抱朴子内篇》卷之八《释滞》篇;《正统道藏》第四十七册,第37737页下。

     〔29〕《抱朴子外篇》卷之四十四《百家》篇;《正统道藏》第四十七册,第37928页下、37929页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