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太平经》“种民”解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有一个特殊的名称“种民”,这是以前未曾出现过的概念。何谓“种民”!如果从字面意思看,“种民”应当是民的一种分类,属于民的一种称呼。《太平经》关于“民”的说法有很多,如人民、万民、兆民、生民、国民、凡民等,这些关于民的称呼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属于被统治者,处在社会的低层,是普通的民众阶层。而“种民”却与一般的民众不同,它不是特指人的社会身份和阶层,而是指具有道教特色的人们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是道教信众修炼的一个目标。

     《太平经》在理论上构建了一个神、人的道教等级系统,将神、人划分为九等:即无形神人、大神人、真人、仙人、道人(大道人)、圣人、贤人、民人(凡民)、奴婢。这九等神、人各自有着不同的职责和地位,在社会中发挥着不同作用,“其无形委气之神人,职在理元气;大神人职在理天;真人职在理地;仙人职在理四时;大道人职在理五行;圣人职在理阴阳;贤人职在理文书,皆授语;凡民职在理草木五谷;奴婢职在理财货”(王明《太平经合校)第88页,下引本书只注页数)。种民并没有被列在九等系统之中,可见它不是一个纯等级身份的概念。不过,种民与九等神、人又有关系,尤其是与圣人和贤人联系最为密切,所谓“种民,圣贤长生之类也”(2页)。在《太平经》看来,种民包括圣贤和长生长寿之人,或者说,圣人、贤人以及长生之人是构成种民群体的基本要素。在九等神、人体系中,神、真、仙、道属于神,是道教神仙世界中的人物,而圣人以下则属于人,是尘世间的人物。《太平经》把圣人和贤人看成是人间社会中的理想人物,是辅佐“圣王”、“德君”的得力助手,能使帝王“和合万物”、“通达六方”。它说:“圣人者象阴阳,阴阳者象天地以治事,合和万物。圣人亦当和合万物,成天心,顺阴阳而行。贤人象山川,山川主通气,达远方,贤者亦当为帝王通达六方。”(221页)显然,圣人、贤人是种民的中坚,是核心力量。但是,圣贤的标准太高,并非一般人能够达到这一层次,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目标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而不足以吸引更多的人来修炼成为圣贤。为了扩大道教的社会基础,吸纳更多的信众,作者又把“长生”之人纳入种民的范畴。这样一来,“长生”便成为种民外在的基本特征,凡种民必定是长生长寿之人。追求长生长寿是道教的一大特色,也是吸引人们信奉道教的一个重要原因。《太平经》利用人们期望延年益寿、“长生久视”的心理,引导人们争当种民。

     种民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它使用了“民”字,表明其具有广泛性,并且与民众有关系,是一般人经过修炼能够达到的境界。《太平经》认为,种民也分为不同的层次,“种民智识,尚有差降,未同浃一,犹须师君。君圣师明,教化不死,积炼成圣,故号种民。”(1页)意思是,种民的智力和知识,有一定差别,不完全相同,还有赖于师君。在圣君明师的教化下,才得以长生,积炼成圣,所以称为种民。《太平经》从“智识”上对种民进行了层次划分,圣人是种民的最高层次,贤人次之,而长生长寿之人则是最基本的。从“积炼成圣”而称为种民的思路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圣”是种民的品格,也是追求的目标。

     无论种民有多少层次,都有其共同性,有构成种民群体的基本条件。种民必备的条件有两个,其外在表现是长生长寿,而内在属性则是“积善”。具有善性是种民的本质,只有积善者才能成为种民。《太平经》说:“昔之天地与今天地,有始有终,同无异矣。初善后恶,中间兴衰,一成一败。阳九百六,六九乃周,周则大坏。天地混齑,人物糜溃。唯积善者免之,长为种民。”(1页)在“天地混齑,人物糜溃”的世道中,只有“积善者”才能“长为种民”。善与恶是两种对立的社会现象,也是两种不同的人性。“兴善止恶”是《太平经》的基本善恶观。《太平经》把兵、病、水、火视为社会的“大恶”,认为三皇五帝以后,战争、瘟疫、水灾、旱灾,频繁出现,都由于众民心身不正,破坏五德,纵任六情,肆意逞凶施暴,相互侵逼欺凌,以至阴阳失序,灾祸接连不断,无数恶行横行无忌,导致社会一片混乱(3页)。恶行对社会危害极大,不“止恶”则社会就不得安宁,国家就没有出路。如何“止恶”呢!主要靠“善”,只有善的力量,才能消恶止恶。“大恶”的出现和影响程度,要视人们的“善”性而定。“灾有重轻,罪福厚薄,年地既异,推移不同,中人之中,依期自至。中之上下,可上可下,上下进退,升降无定”(3页)。因此,要避祸免灾,就必须“除凶民,度善人。善人为种民,凶民为混齑”(4页)。这里把“凶民”与“善人”相对应,指出“善人为种民”,进一步揭示了种民的根本特征。离开了善性,人就会成为“凶民”,变成“混齑”。就这一点,可以说种民就是善民,善是种民的基本属性,无善则不能称其为种民。

     虽说种民是人生的较高境界,但普通人只要“积善”到一定程度是可以成为种民的。不仅如此,神、人等级地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修善积德,是能够逐级上升的。“奴婢顺从君主,学善能贤,免为善人良民,良民善人学不止成贤人,贤人学不止成圣人,圣人学不止成道人,道人学不止成仙人,仙人学不止成真人,真人学不止成大神人,大神人学不止成委气神人”(222页)。可见,学善修善能改变人、提升人,造就理想人格。因此,圣王德君应“举善者为种民,学者为仙官。设科立典,奖善杜恶,防遏罪根”(5页)。

     从上述分析看,种民是“长生”和“积善”的结合,而“积善”又与人的寿命相关,能促使人长生长寿。《太平经》认为,“三万六千天地之间,寿最为善”(222页)。寿是善的体现和结果,积善行善则长生长寿,为恶行恶则短命短寿,所谓“为恶则促,为善则延”(4页)。作者还把人的寿命分为三等:上寿一百二十岁,中寿八十岁,下寿六十岁。指出:“如行善不止,过此寿谓之度世;行恶不止,不及三寿,皆夭也。”(23页)人如长期行善则能超越上寿,长期行恶则不及下寿,可谓善恶结果两重天,两者的寿命相差甚远。行善延寿的思想,为种民说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启发人们在自觉行善的过程中而成为种民。

     此外,种民还要具有神仙信仰,时刻听从神仙的教诲。尤其是在灾异横行、社会动乱之时,“大道神人更遣真仙上士出经行化,委曲导之,劝上励下,从者为种民,不从者沉没,沉没成混齑”(4页)。只有信从神仙教化的人才能成为种民。由此看来,种民应当是道教的信众,要服从道教的教规。

     总之,种民是具有圣贤的品质,长寿的身体,积善行善的心性,遵奉神仙信仰的人。《太平经》希望人人都能成为种民,提倡人们要“长为种民”、“永为种民”。种民理论的核心是教导人们积善行善,做有益于社会的人。这一理论反映了广大群众要求社会安定的愿意,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具有一定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