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赋予我们每个人以生命,是我们生命的真父母,生命的存在和完美实现是道的显现与反映。人生可贵,生命神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体道、悟道,就在于使大道赋予我们的生命得到完满的实现,从而于其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和幸福。人生宇宙天地间,得其钟秀之气而最灵,能够体悟宇宙天地之间的生机流转,应因自然而体道成真。人体的小宇宙中蕴藏有天地大宇宙的秘密,人的生命之道与宇宙大化之道是相通的。人只要能调和自身生命中之阴阳,就可以返本复初,与道合一,从而生生不已。所以唐代高道司马承祯在其《坐忘论•序》中强调,“夫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人之有道,如鱼之有水”,并引《妙真经》说,“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道与生相守,即以道养生,重在保持生命的朴真,不受外在财货声色的缠绕,保持心身的宁静与和谐。《道德经》说是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要明白“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尽可能不让生命受到与生俱长的私心欲望和外在物欲的影响,以至于失道失生。真道务朴,人道务华,务朴最重要的就是清静心源,《清静经》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人的生命存在形式就是道的体现,不能思道并保持心身的朴真,也就没有生命的清宁与和谐,而没有生命的清宁与和谐,也就没有鲜活的生活和鲜活的生命。人与道相亲则相近,就能将个体的生命与宇宙大化自然融为一体,使个体的生命达到永恒。从整个宇宙自然来说,要当遵循的就是道法自然的原则,也就是如何去辅万物之自然而不妄自尊大,忘乎所以,从而促进世界和宇宙万物的长久繁荣。道教的生命和谐理念和“长生久视”思想,不仅仅是要求得生命的健康与长寿,更是要通过对生命之道的探索,从个体的生命之道中去发现宇宙自然的大道。第三,道常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南华真人说目击则道存,道就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会常说不要锋芒毕露,不要自以为是,要适可而止,和气生财等等,而人们却不一定会知道这些都是道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简而言之,什么是道呢?清静无为是道,谦虚宽容是道,慈善利人是道,俭朴寡欲是道。反之,追名逐利非道,贪嗔怨恨非道,奸巧欺诈非道,自私妒忌非道。《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说了一百种人类生活中与道有关的常见问题,发人深省。可以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道所包含宇宙人生的至理无时无刻都在给我们以启示,如少私寡欲的生活态度,济世利人的生活责任,逍遥无碍的生活艺术,和而常通的生活智慧,返朴归真的生活价值,成仙得道的生活理想等。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确信,以道为教的道教所具有的这些精神和智慧,至今在人们的生命和生活中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就人生来说,我们的许多人常常都会感觉到人生很累很苦,这个苦这个累,事实上主要是心苦心累,这在道教看来,是因为我们背离了道所造成的。关键是不能知和知常、知止知足。《道德经》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又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和是要知和则相生的道理,知常是要知事物自然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知足知止则才能更好地促进事物的健康发展而免受挫折和失败。但人性最大的弱点就是不知足、不知止,以致被苦累纠缠不休,甚至伤害自己的生命。因此,太上曾告诫人们: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只有知足之足,才能常足矣。此即人们常说的知足常乐。人生之所以苦与累,另外的因素就是自是、自私,心胸不能开阔。因此,太上告诫人们要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自贵,不自生。并进一步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生者不久。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对于人性这样一些弱点的克服,太上强调要自知以明。诚然,上述的这些道理探究好像很深奥,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参照却又那么近,可说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稍加警惕就能明白。 真常之道,具于每个人之中。生活中有道,体道、悟道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对道的体悟其实并不必刻意要求人们超出世间之外去寻找,道就表现于宇宙自然的万化之中,表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信道、修道、悟道也不必从根本上否弃现实的世界。通过弘扬道教文化的精神,发掘深蕴在道教文化中的智慧,涤除现实世界的尘障对自己清净本性的蒙蔽,将自己最本真的道性彰显出来,就可以升华我们的生活,和谐我们的生命,和谐我们的世界,实现与大道的相通。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均含有道,人类的生命、生活离不开道。正因为有了道,人类的生命才有了精神和灵性!正因为有了道,我们的生活才显得快乐、和谐! 二、道不远人,修之则应 《神仙可学论》说:“人能思道,道亦思人。道不负人,人负于道。”从道与我们的信仰、生命及人生的密切关系中我们知道,道虽玄妙莫测,但并不是感知不到的,是可以思而应之的、修而得之的;道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和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味,并修而行之,人人都可以感受到大道的慈爱和亲近。《太上妙法本相经》说:“道性淡泊,无有亲疏,道慈众生,如母爱子”,道对众生而言,就好比是慈母,慈母之爱,是无限宽广、无比真挚的,众生只要向道、求道,道无不应,正所谓“道不远人,修之则应”。人生宇宙之内,其责任就是要辅助自然万物长养和显扬道德教化。道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是成仙得道,神仙代表了人们的多种美好愿望和理想:既是道德楷模,可以称之为忠孝神仙;又是济世楷模,可以称之为度世神仙;还是得道楷模,可以称之逍遥神仙。 第一,我们修道体道,首先要尽人之为人的责任,做忠孝神仙。道教以道德为宗本,道德在现实中表现的就是忠孝仁义和顺诚信。因此,道教徒要内修道德之诚,外修仁义之信,以和顺来检束自我,基于人伦,裨益社会,淳厚风俗,正心明性,以复归道德之本根,亦即老子所说的生养万物的道德。做忠孝神仙,就是要忠于国家,孝于亲长,积功累德,济世利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功德成神,由人道达成仙道。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是国家的公民,学道之人必须从自身做起,不仅使道德润泽自身,而且要润泽家、润泽乡、润泽国、润泽天下,利益身、利益家、利益国、普益于天下,《道德经》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教认为,道德宗本的基础也当以忠于国家、孝于亲长为前提。这也是道教道德教化与中国传统伦理相契合以利济社会、教化世人的一种实践。因此,早在道教教团建立初期就十分注重道德教化。《太平经》说:“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也强调要“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神仙道教的集大成者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对俗》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金元时期全真道始创人王重阳亦以“忠君王,孝敬父母师资”为修持的重要内容。《太上感应篇集注》进一步说:“立善多端,莫先忠孝。”《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更说:“仙经万卷,忠孝为先。” 道教常说没有不忠不孝、无信无德的神仙,以忠孝和顺仁信为先,既是强调社会的伦理准则,以维护家国的稳定与和谐,也是强调修道体道之士要力尽社会责任和人之为人的道德义务,并以此为基础修成忠孝神仙。忠孝诚信等伦理准则,其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道教所要强调的就是要裨益世教,通过裨益世教来升华自己的人生,最终得成神仙。在道教历史上有许许多多以忠孝立身,以济世立德而得道的神仙,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倡导忠孝神仙的净明道初祖许逊大真人。他一生力行忠孝,劝善济世,治水救人,深受民众的敬仰,功德成神,拔宅飞升得成神仙,被世人奉为普天福主,成为后世修道者的模范。《净明大道说》中云:忠孝为大道之本,修道贵在“忠孝立本,方寸净明”。认为忠孝净明四美俱备,则神渐通灵,自然道成。亦即始由忠孝立本,以至大忠大孝,即一物不欺,一体皆爱;中于去欲正心,即心无尘物之染,心无欲念之累;终则直至净明境界。 第二,我们修道体道,要在度己度人,做度世神仙。虚无自然之道是宇宙的根本,清虚无为而合乎道是人生修养的至理。人与天地俱禀自然一气所生,人的天性本应也是清净、纯朴的,是淳善不杂的,《内观经》说:始生之时,神源清净,湛然无杂。所以太上教人要复归于婴儿。欲望的恶性膨胀违背了大道的清虚无为之旨,戕害了人天真的淳善、清静的本性,在这里,人是否求道亲道、自度求度,人的行为与信仰起着决定性作用。道经中说:人自求道,非道求人;人自求度,非道度人;人自亲道,感而致果。《西升经•我命章》中则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我不视不听不知,神不出身,与道同久。”要成为度世的神仙,一是保守自己的清净纯朴修行亲道以自度;二是济世利人显扬道德以度人。 道教认为,人们通过自身的修炼是可以成仙证道的。修炼的核心无外乎性命心身二事,《道门十规》说:学道之本,非性命二事而何?所谓性命二事,性即心性,命即生命,性即是人的灵觉,命即是人的生机。《性命圭旨》说: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为之命?一气氤氲是也。并说: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学道修炼,一是修炼人的心神品性,二是修炼人的气血身体。道教有许多关于修持修炼的重要经典,如《周易参同契》、《黄庭经》、《西升经》、《坐忘论》、《钟吕传道集》、《悟真篇》、《青华秘旨》、《性命圭旨》等等,自度和度他的道术方法多种多样。 道体虚静而又能显应万物,故修道者既要虚静其心以自我修养,又要行现实的仁行功德以济世利人。为善积德与去欲澄心,都是求道亲道的必由之路。南朝高道陆修静于《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中说:“夫道三合成德,自不满三,诸事不成。三者,谓道德仁也。仁,一也;行功德,二也;德足成道,三也。三事合乃和道也。若人但作功德而不晓道,亦不得道。若但晓道而无功德,亦不得道。”清代高道刘一明《修真九要》认为“道者,为己之事;德者,为人之事。修道有尽而积德无穷”,“不积德而欲修道,人事且不能,仙道怎得成?”他所谓“德”就是“恤老怜贫,惜孤悯寡,施药舍茶,修桥补路,扶危救困,轻财重义,广行方便”等济世利人的善行。无济世利人之善行,则不能修成仙道。大道无私,道性普遍,大道不为一己之私心而存,无济世利人之善行,则不能修成仙道。利人越多,则自利亦愈多,《道德经》指出:“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我们在普行利人教化的同时也正是在培护自己的德行与道性,并通过修炼使自己得成度世神仙。 纯阳祖师吕洞宾就是道教最有代表性的度世神仙,他一生历经了度己的艰难过程和度人的生动故事。他因黄粱一梦,感悟人生之无常,毅然入道修行,断烦恼、断色欲、断贪嗔。发愿欲度尽众生,方肯上升,其灵应事迹遍及神州,被世人奉为有求必应的度世神仙。他在点化侯道人时说:学仙须立功行,功即勤苦修炼,行即济人利物。他告诫人们: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一毫之恶,劝君莫作。衣食随缘,自然快乐。算甚么命?问什么卜?欺人是祸,饶人是福。并说:济世功德,不在大小,不计多寡,但须出一片诚心,即救一昆虫,爱一草木,随力所为,便有无量功德。应“阴功暗心修,善行长日积”。他说修道虽然不止于忠孝,但忠孝乃为行道之始。吕祖认为,修道就是要通天地之化,运阴阳之用,源道德之妙,达性命之真。炼形住世以度人,炼神归虚以通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