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文昌文化的历史形成和现实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文昌文化,由上古时期的文昌星宿崇拜开始,由道教将其与蜀地梓潼神崇拜相结合,推出了文昌帝君。经过唐宋以来历代帝王对文昌帝君的追封,儒释道合力的尊奉,文人士大夫的推崇,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文昌文化。
    一、文昌文化的发源和形成
    道教对文昌文化的形成作出了历史贡献。文昌帝君的产生经过了从星神到人神的复杂变化。
    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曲星,或魁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史记》载:“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在斗魁中,贵人之牢。” 唐司马贞《索隐》引《文耀钩》曰:“文昌宫为天府。”又引《春秋元命苞》,称“贵相理文绪,司禄赏功进士”。后世称文昌宫为“文星”、“文曲星”,专司人间功名禄位。文昌神信仰基于古人天体自然崇拜以及对宇宙秩序的思考,把魁星与人间社会秩序相联系,赋予主宰人间的功能。
    
    梓潼神张亚子,来源于东晋宁康二年(374),蜀人张育(即张亚子)抗击前秦苻坚的故事,后唐玄宗入蜀,有感张亚子抗击前秦之英烈,遂隆重祭祀,并追封为左丞相。
    南宋时期,道教将文昌神和梓潼神合在一起,完成了星人合一,并尊之为“帝君”,纳入道教神仙体系。孝宗时期的蜀中道士刘安胜,托“鸾笔降书”撰造《高上大洞文昌司禄紫阳宝箓》,制作了多种文昌经书,如《文昌大洞真经》、《元始天尊说梓潼帝君本愿经》等经籍达20多种(多收入正统《道藏》及《藏外道书》),使之在道教神仙系统中拥有崇高的地位。
    道教独撰了“上帝命梓潼神掌文昌府”的说法。道士刘安胜宣称玉皇大帝已将张亚子封为主文运、司禄籍的“文昌帝君”,首次明确地说张亚子奉玉皇大帝旨意,掌管文昌府事和人间功名禄籍。如《元始天尊说梓潼帝君本愿经》载元始天尊说:“迩者蜀有大神,号曰‘梓潼’,居昊天之佐,齐太乙之尊,位高南极,德被十方。掌混元之轮回,司仕流之桂禄。……”定帝君之职为:“桂禄籍汝司,文章为汝全,若要登仕径,赖汝为衡权,善恶是祸福,通达在因缘,把笔为直书,荣枯岂偶然,有福必有报,无善亦无偏。” 。
    由此,道教将梓潼神和文昌神在职司上完全合并。文昌神的职司是掌文事,司禄籍,察善恶。掌文事,即主天下文教昌明,科举神和道德神合为一体,文昌帝君应运而生。对梓潼神的崇敬又上升为宗教信仰。合并后的文昌神正式成为道教的大神,地位仅在玉帝之下,始领受道教信众香火。
    延佑二年(1315),元仁宗下诏开科取士、偃武兴文,这是元朝开国后首次考试。第二年(1316),元仁宗加封张亚子为文昌帝君,祈求元朝文运大兴。从此文昌帝君便成为读书人的偶像和保护神,文昌宫便成了学子们终年祭祀的神圣殿堂。正是在道教和文人儒士的大力推崇下,唐宋元明九个帝王的不断加封,梓潼神才与主管文运的星宿文昌星重合,梓潼帝君变成了朝廷正式推出的文昌帝君。
    古代的举子们亟需一个科举的主宰神,而统治者更需一个国家的科举守护神,在民俗、皇权、社会变迁、道教等多种因素和力量的推动下,文昌帝君最终成了中国境内掌管文籍官禄、声威显赫的大神,受到仕人举子与平民百姓的广泛崇拜,文昌庙也遍及天下。
    从此国家有了名正言顺的科举神,并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昌文化。各地都争相兴建文昌宫祭祀。
    二、儒释道合一的文昌文化
    道教推出文昌帝君后,并得到朝廷认可,很快被儒释道所共同尊崇,从而发展成跨教派、跨阶层的文昌文化。
    首先,文昌文化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儒家的仁德内核和忠孝品格,佛教的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道教的行善积福和福报现世,都融合到文昌文化中。文昌神的仁德神格,决定其重视人伦道德。如:“立身唯存忠孝,莫负君禄亲恩”,正是儒家思想。文昌文化的“忠孝敬信”道德标准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伦理道德高度一致。文昌帝君关心现实人生,“利国利物,为国安民”,做人行事以行善为准则,以积德为根本,是道教积极倡导的思想。文昌经诰中,劝人慈悲,戒杀,又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文昌帝君本人就经过七十二轮回的转世。道教把文昌君直接纳入教内,封其为“元皇真君大帝”;佛教将文昌君封为“证果定惠王菩萨”,道、佛两教都在自己的庙宇里给文昌君建殿塑像,供奉香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