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二 十 八 章 知 其 雄,守 其 雌,为 天 下 溪。为 天 下 溪,常 德 不 离,复 归 于 婴 儿。 知 其 白,守 其 黑,为 天 下 式。为 天 下 式,常 德 不 忒,复 归 于 无 极。知 其 荣,守 其 辱,为 天 下 谷。为 天 下 谷,常 德 乃 足,复 归 于 朴。朴 散 则 为 器,圣 人 用 之,则 为 官 长,故 大 制 不 割。 这一章重点讲回归于“道”的内容。前几章虽多次讲到这个问题,但本章是作为重点专门讲解的,给人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老子提出的“知雄”和“守雌”这个处世原则,虽然是在政治动荡、社会混乱、你争我夺的春秋时代提出的,但执守“守雌”的智慧,对于当今社会执政者在政治活动和普通百姓的社会生活方面,有着极大的启迪作用。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意即,知道雄强的好处,却安守雌柔的低位,甘愿做归往大海的小溪。“雄强”,比喻雄性的刚劲、躁进与强大。“守其雌”,比喻按守柔弱、谦下,处下的品德。整句意思是,把自己刚劲的一面收敛起来,把谦下的品德表现出来,像一条归往大海的小溪那样。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意即,甘愿做归往大海的小溪,就不会离开恒久的德性,重新回归到婴儿般纯真的状态。“常德”,即永恒的德性及天赋的本性。如果一个人的修养达到了“为天下溪”的境界,自然就会“常德不离”,复归到婴儿般的状态,这也是道家所追求和向往为人处事的终极目标。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意即,知道什么是明亮的好处,却安守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世人的典范。“白”即光明,“黑”指暗昧。在一般人的心里都喜欢光明的地方,因为那儿会成为聚光灯的焦点。但这个光明的地方,却容易受到一些人地批评和忌恨。俗话说的“树大招风”就是此理。还是“受其黑” 为佳。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意即,做天下人的典范,永恒的德行就不会出现差错,就可以重新回归到原始纯真的状态。“不忒”,指没有差错。“无极”,指“道”的状态和最终的真理。所以,知道出名之后容易受到攻击的道理之后,就应该像“道”一样,顺任自然,默默无闻,这才是上上之策。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意即,知道什么是荣耀,却安于屈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为人处事都要坚守这个原则,大家都知道胜利是光荣的,都想胜利,都想光荣归于自己。然而光荣后面就是不光荣,有成功,一定就有失败;有上台,一定就有下台。所以做人还是要谦虚、低调、守得住寂寞为好。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意即,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行就能充足,重新回归到自然纯朴的状态。“朴”,指未经加工的原木,或还未雕琢的原材料。由“常德不忒”与“常德乃足”可以知道,只要甘做天下人的典范、甘做天下人的川谷,就能回归到原始纯真的“道”的状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意即,真朴的状态分散为具体的器物,圣人依循这个原则,建立了制度与法制,所以完善的政治制度是不能被割裂的。“大”,指完善,“大制”,指完善的政治制度。“器”,指由“朴”而产生的真理。旧中国被列强分裂,不但国家不能完整,而且人民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今天,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人民安康。所以,必须要维护当前健全的国家体制和政治制度,这样,天下才能太平,人民才能安康。 综上来看,本章老子提出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是对老子理想中的圣人提出的,其目的是希望执政者能够效法圣人去治理天下,使天下回归到原始纯真的朴素状态,同时还要妥善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避免割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