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道德经》漫议 第六十五章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第 六 十 五 章
    古 之 善 为 道 者, 非 以 明 民, 将 以 愚 之。民 之 难 治, 以 其 智 多。故 以 智 治 国, 国 之 贼﹔不 以 智 治 国, 国 之 福。知 此 两 者,亦 稽 式。常 知 稽 式, 是 谓“ 玄 德 ”。“玄 德 ” 深 矣, 远 矣, 与 物 反 矣, 然 后 乃 至 大 顺。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治国方针。老子希望执政者以深厚的德(玄德)引导人民远离巧智伪诈,养成敦厚朴实的品性。他认为,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因为执政者使用了太多的智巧手段。所以,不使用智巧手段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他指出,执政者懂得了这两种治理国家的方式的差别,也就明白了治理国家的法则;经常了解这个法则就叫做“玄德”。又说这个“玄德”又深又远,能使得具体的事物回归到真朴的状态,回归到真扑状态才返朴还淳,是最大的的和顺。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意即,古代善于以道治国的人,不是教导人民明白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他们变得敦厚朴实。所谓“善为道者”,就是善于以“道”治国的人。一个善于“为道”的执政者,便能够把“道”的存在和规律应用到实际治国理政上。正因为这样,“道”在本章里也就被转变成为了“治术”。“道”既如此,那么,执政者更应该向百姓展现敦厚朴实。 “明”即巧智,“愚”为朴实。“明民”即是启发民众的巧智, “愚之”是用“道”来使民众回归淳朴。要想使民众回归淳朴,执政者就得自己首先“明道”,率先垂范做到自然无巧、朴实天真,无分别心,无利欲心,无争夺心。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人民之所以难于治理,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巧智伪诈。所以用智巧伪诈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灾害;不用智巧伪诈治理国家,是国家的幸福。这两句话令人深思:执政者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从自身做起,讲诚信、不耍小聪明,如此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戴。相反,小聪明玩过了头,招数用尽了,权谋被人民看穿以后,反而容易失去民心。只要管理者“以百姓心为心”自然是国家的幸福。所以,为政之要,在于真诚和朴实 。
    “知此两者,亦稽式。”意即,认识这两者,也就是明白了法则。到底是那“两者”呢?就是上文的“以智治国”和“不以智治国”所带来的结果。句中的“稽”是指明白。“式”即法式和原则。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意即,经常了解这个法则,就是深厚的德。玄德深啊,远啊,与万物一起回归啊,然后抵达最大的和顺。所谓“玄德”,即深厚的德。“大顺”即返朴还淳,是最大的和顺。由此可知,圣人指出, “善为道者”的管理者要明白一个法则:为政之要,在于回归到真朴的状态。    
    由上而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不由让人想起五十七章中的“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化”治国方针的正确性。所以,政治环境的好坏,常系于执政者的初心和做法。执政者若是真诚质朴,就能导出良好的政风;有良好的政风,社会才能趋于安宁;如果执政者机巧狡猾,必会败坏政风;政风败坏,人们就相为巧诈,彼此贼害而社会永无宁日。居于这个观点,老子期许管理者能够导民以真扑。这就是“常知稽式……然后乃至大顺”的返朴归真的价值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