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久而敬之”在事业中的重要性 上一讲我们与大家分享了曾子提到的做事业的三大原则以及“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的内涵和故事。这一讲我们继续与大家分享从做事业的角度来体会《论语》文本中的内涵。 按照文本的顺序,我们先来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虽是个看似简单的道理,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背道而驰变成“己所欲、施于人”。我们认为是好的、对我们有价值的理念,我们往往会自动认为别人也会认为是好的、有价值的、是对的。很多宗教和文化的传播,就是“己所欲、施于人”的典型体现。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又要如何规避呢? 《论语第十二篇颜渊篇》第二章,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讲完了“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句话的内涵,我们认为对于做事业的朋友来说是特别需要体会和实践的地方。 从管仲的智慧中习得领导者内涵 在前一讲中我们提到了管鲍之交,管仲是齐国贤相,主导齐国施政,带领齐国走向强盛,那么从管仲的做事风格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本讲将通过管仲《管仲不谢私恩》的故事来解析做好领导者需要哪些内涵。 首先是定位与原则,要清楚自己的做人原则,人生最终定位;其次是国之名器、不可轻授,权利与地位该怎样授予才会公平,不会被滥用?最后是公私分明,做事业一定要公私分明,任人唯贤。 “反求诸己”从天性出发 提升和改变自己人生及事业 儒家对于“人生与事业”这个宏大的命题,提出了一个终极的解决方案-——“反求诸己”,也就是要回到自身、发现天性。而现代管理学和心理学也倾向于在解决所有问题过程中领导人有着重要影响。可见儒家的很多观点不单是可以应用于现代事业的管理中,而且领先其数千年。 如何通过“反求诸己”来达到深刻提升和自己人生和事业的目的呢?反求诸己就必须对自己、对天性有所了解,如果从做事业的角度,来体会儒家思想的话,那么,反求诸己、回到自身,就一定要和发现自己的天性有关。 通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找寻天性 儒家对于“人生与事业”的宏大命题的解决办法是:反求诸己,回到自身,找到天性。而反求诸己,找到天性,有静动之分,静为独自一人时的自我观察与反省,而在日常工作中的观察与觉察是为动。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由这三个角度来审视自己日常的所做所为,慢慢体会就能发现自己的天性。 【推荐收听】 凤凰FM《彭湃讲论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