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健全的人道主义哲学——“唐学丛书”序

http://www.newdu.com 2018-01-03 原创 周辅成 参加讨论

    健全的人道主义哲学
    ——“唐学丛书”序
    唐先生,一生为求建立一个健全的人道主义哲学(立人极)而奋斗:他深知“理”(天理、道)“事”(人事、物)本“一”,“理事如一”,“理”在“事事”中运行,使“事事”趋“和”(和谐)。
    他曾说:“物可谓只是事之和,人生亦只是事之和”。人,也因此,本性都喜欢互敬、互爱、互利。中国佛教华严宗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也见到这道理,但只是消极地,分析地讲理事关系。而唐先生讲的理事本“一”,和孔子讲的“吾道一以贯之”,实是积极地综合地讲理事关系。孔子、唐先生是把《易经》上的“生生之谓“易”、“自强不息”,视为宇宙的根本原理,是“一”(理)而又“生生不息”。生阴生阳、交感而生万物(事)。宋儒据此而谈“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孔子、唐先生则注重“一”,不仅是渗混、扩张、发展、演进,而是注重“向上”、超越。“生生不息”,是宇宙万物努力创新、求和的表现。
    生,是宇宙永恒存在的力量。人的种种价值,也是根据其创新求和的程度,而定其价值的高低(Scale of Values)。十九世纪德国的价值哲学的兴起,就常以价值哲学代替人生哲学或人生论(人生观),与哲学上的宇宙论,知认论,鼎足而三。或三者都是以价值为中心,但只是静态地、平面地讲价值的意义。而唐先生则是积极地、动态地、坚定地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坚决主张道德价值是价值的中心。宇宙、人生,都是天天向上,力求自强、上进、创新。个人,作为一个有限者(the finite),虽然不能凭感觉见其全,知道或感觉到无极(the Infinity)、太极(Absslute)、真实体(Reality),但却可以从我的‘道德自我’或儒家的‘尽性立命’,明白宇宙间确实有一种超自我的无极而又是太极的真实力量在操纵我和世界。能明白这点,就是自觉、或是自觉的开始。
    唐先生对人类,爱其生,悲其苦,一生依靠一只手,一支笔,表达他的善意。
    他对自己,“进取”而又“有所不为”;片刻不忘求仁取义;慎思、慎言、慎行。
    他为了要实现他的崇高理想,决心写一部完整的,有益于人类与民族的哲学体系:从抗日战争时在成都写成的《道德自我之建立》开始,一直在为此事费尽心血,直至1978年(逝世前一年),在香港完成并出版他的巨著〈〈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了结一生宿愿。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它不是一部学究式的著作,不是一部堆积干枯概念的哲学著作,而是一部既重视客观世界,更重视主观世界,最后更重视超主客观的真实世界的哲学。理智,当然可贵,经济生活、物质利益、也是人的基本需要,  但人的性情也决不可忘。使人的道德、美感,完全屈从于理智或概念,决不是健全的人生观或人生论,更不是健全的哲学。歌德在〈〈浮士德〉〉上说的“泰初有行”,这个“行”就是人的实践,就是“易经”上说的“生生不息”,“自强不息”。唐先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建立他的哲学体系。
    唐先生的哲学体系,既庞大而又严密、细致,对中、西、印三大系统哲学,既批判而又有所继承。要介绍他的哲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只能依靠众多学者才能完成此任务。在这里,我只能用几句话,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唐先生是想从人的心灵境界开始,如自然科学家从客观自然界开始一样:他似乎从未忘记儒家常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通过“自觉”(道德自我之建立)、“觉他”(行仁义),而后通天地、合内外、贯通人我。凭道德自我的“三向”、“九境”以窥“人极”(人类最高的真善美的典范)之美,广传“人极”所带来的智慧(注意:不仅是智识),为“大同”、“兼爱”,(以至今日流行的所谓“全球化”)建立稳固的哲学基础,说明“大同”是可能的,人人均有可能、或正走在奔向大同、兼爱社会的康庄大道上。
    他也很清楚人类既重共性,也重个性,更重视各有不同的环境与传统。因此,人类也不免要出现种种矛盾。但唐先生认为:矛盾,不是危害,而是待人克服,以求“向上超越”的表现。向上超越,就是宇宙人生的“生生不息”、“自强不息”、“天天向上”的精神的体现。它使人类不得不向上。
    人类的理想或怀抱的理想世界,也都是从这种精神产生的。这种精神,还使一切相互对立,相互对抗,不得不变为:时隐时现,时前时后,时上时下,时左时右的演变形式。但由此人类却得以提高精神境界或道德精神,使人类更进步,更文明。他在书中重视黑格尔的辩证法,自己也在应用辩证法,而且也赏识马克思的神魔共在的思想(即与敌对阶级共在)。所以,讲哲学,不但是讲些概念,还需使人能“自悟以求他悟”,能“自觉以求觉他”,即与人共同进入道德境界,使人类社会成为一个道德整体。
    唐先生也因此常说自己是一位道德理想主义者。他走了,留下遗著三十大卷,是人类的宝贵遗产。
    唐先生的人格与思想,必将使国人的心灵境界深入,远扩,高升,我们将永远受其教不忘。
                             周辅成   
    2006—11—26  朗润园老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