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论 -本讲座以研读当代新儒家中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唐君毅先生的《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一书的重要章节为主;研读材料详「读书组大纲」。 传统中国哲学:儒释道三家为主流。 现代中国哲学:三家中以儒家最有活力,学者一般称「当代新儒家」。 相对来说,现代中国佛教与道家学说却没有像当代新儒家那样有创造力,∴学术界一般并没有「当代新道家」或「当代新佛教」的称谓。 当代新儒家:儒家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先秦儒学,以孔子、孟子、《易传》、《中庸》、《大学》为代表。 第二阶段──宋明儒学(又称「宋明理学」或「新儒学」Neo-Confucianism) 北宋:以邵雍(康节)、周敦颐(濂溪)、张载(横渠)、程颢(明道)、程颐(伊川)为代表。 南宋:以胡宏(五峰)、朱熹(朱子)、陆九渊(象山)为代表。 明代:以王守仁(阳明)、刘宗周(蕺山)为代表。 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著作: 一.第一代新儒家 1.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 2.张君劢:《中西印哲学文集》、《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明日之中国文化》 3.熊十力:《新唯识论》、《体用篇》、《乾坤衍》 二.第二代新儒家 1.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 2.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现象与物自身》、《圆善论》 3.徐复观:《学术与政治之间》、《徐复观文录选粹》、《中国思想史论集》 三.第三代新儒家 1.杜维明:《人性与自我修养》、《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新加坡的挑战──新儒家伦理与企业精神》 2.刘述先:《文化哲学的探索》、《中西哲学论文集》、《大陆与海外──传统的反省与转化》 3.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儒学的常与变》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当代新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唐君毅和牟宗三(世称「唐牟」),他们对现代新儒学,甚至现代中西哲学都有很大的贡献。∴本读书组只讲及唐君毅先生的哲学。 唐君毅的体系性著作为《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当中,他全面建构出其心灵九境的哲学体系。 唐先生哲学体系的特点:继承和发展儒家的即超越即内在的本心,并以此为基础,将中、印、西主要的哲学系统融会贯通起来,并判定其理论地位的高下。其体系可说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之一。∴其价值和意义并非只是中国的,甚至可说是世界的。 (二)心灵、境界与心、境关系 唐先生哲学系统:一义下可称为超越的唯心论,即主张宇宙的最高本体是心灵或即精神,但与西方偏重知识意义的唯心论不同,他的体系特重道德价值的意义。∴此与偏重道德意义的传统儒家的天道论(牟宗三先生称为「道德的形上学」)意义相近,但涵义却更为丰富,因为他将儒家的天道论发展至可以包涵了西方重智的唯心论的形而上学主张。 依于此种主张,他对一般哲学所讲的心灵(心)与物质(物)的涵义,有很不同的了解。 首先,他所说的心灵,依其用语,亦即生命或生命存在(心灵,生命,存在三者在一义下是相同的),是根据儒家的道德本心的观念发展而成的,并不与物质互相排斥。依他所说:心-自内说,灵-自通外说∴心灵有居内而通外,以合内外的涵义。(讲者案:此心灵之涵义实兼具物质之涵义,或即与物质相即圆融,并不互相排斥。) 其次,他以境界(境)的观念取代物质(物)的观念。他用「境界」一词,主要源于佛教,此词意义与西方哲学的对象(object)相近,但却更为广泛:境义兼虚与实(讲者案:即非客观实在或即主观实在与客观实在),而对象义只是实(案:即客观实在);甚至心灵(从以心观心的角度来说)亦可归属于境。 其所讲的心灵与境界(物质)两者的意义并不互相排斥,而是相依而立。同时,他对一般哲学所讲的心与物关系,亦有很不同的了解: 首先,心、境(物)关系,不只一般西方哲学中的能知与所知的关系,∵当中有心感通境的关系。当中「感通」一词源于《易传》:「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此为儒家表示主体的道德实践活动,甚至是宇宙本体的生化活动的观念。与传统儒家「感通」一词的用法不同的是,唐先生将它的意义扩大了,可以用来收摄认知等其它活动。 其次,心、境关系,亦不只是印度佛学(唯识哲学)中的能变与所变的关系,∵感通关系是双向的,心与境可以相互为用;因心通及客体之境时,此境即自呈现其性相于此心。 心感通境有三种不同的基本活动方向(唐先生称为心灵的三意向或三志向): 上下向-即纵观,亦即观体之〔上下的〕层次(体),如观空间的上下。 左右(内外)向-即横观,亦即观相之〔内外的〕种类(相),如观空间的左右。 前后(先后)向-即顺观,亦即观用之〔先后的〕次序(用),如观空间的前后。 此三观却可以相互为用,相依而立。∴三者是三而一,一而三。 纵观、横观、顺观是从主体(心)方面讲,体、相、用是从客体(境)方面讲。∵心与境相即不离。 至于为什么在境方面只讲体、相、用,依唐先生之解释是: 它们是类认识/理解(准确来说,是感通)世界时的基本的概念。=西方哲学的范畴(category)性=实体substance(=语法中的名词);相=属性attribute(=语法中的状词,包括形容词与副词);用=模式mode(=语法中的动词) 〔从语法角度略释三者之根本性。简单语句的成份: 主语-语句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主要用名词表示)。 谓语-语句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性质、动作或状态(主要用状词及动词表示)〕 (三)心灵九境略述 对应心的感通活动,可开出三境: 客观境(体)i.e.讲者之理解──自然科学层 主观境(相)i.e.讲者之理解──社会/人文科学层 超主客观境(用)i.e.讲者之理解──价值层,即道德宗教层 每一境再以三观感通,则一一再可以开出三境,成为九境: 客观境──万物散殊境(体)、依类化成境(相)、功能序运境(用) 主观境──感觉互摄境(体)、观照凌虚境(相)、道德实践境(用) 超主客观境──归向一神境(体)、我法二空境(相)、天德流行境(用) 唐先生以为,此九境可涵盖一切人类文化知识和活动,以及中、印、西哲学系统。∵其博大精深,不可能一一细论,∴现依其所说逐一境界加以简单的概说。 依唐先生,九境是有价值上的高下(大小)之别的。第一境最低,第二境稍高……,第九境最高。 依讲者的引伸(唐先生没有说明,但其学说可涵此等意义),价值由下而上(小而大),基本的次序是: 1.由下而上-强调超越层面有较高的价值。 2.由外而内-强调主体(内在)层面有较高的价值。 3.由前而后-强调实践(行)层面有较高的价值。 唐先生这种价值观与儒家的观点。∵儒家重天道,重本心,重实践。 另外,依唐先生,较高之境可涵摄较低之境,反之则否。∴境界越高,涵摄性越大。 依讲者之见:后三境(主要为道德宗教的境界),可涵摄中三境(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及前三境(自然科学);但后二者却不能涵摄前者。i.e.科学(特别是泛科学主义)容易排斥道德与宗教。 1客观境(观体) 1.万物散殊境(观个体界)i.e.殊相/个体;人的心灵活动最初由内而外,观其所接的、散殊(讲者案:分散而特殊)的一一个体事物。 凡源于个体事物的人类文化知识(e.g.历史地理知识)和活动,皆属此境。 凡以个体事物为基础的知识论、形上学,与人生哲学(e.g.个体主义),皆属此境。 2.依类化成境(观类界)i.e.共相/种类;由万物散殊境,进一步观个体事物所属的种类。 凡源于事物种类的的人类文化知识和活动,皆属此境。 凡以事物种类为基础的知识论、形上学,与人生哲学,皆属此境。 3.功能序运境(观因果界、目的手段界)i.e.因果;由观事物种类,进而观物类与物类间的因果关系。 凡源于事物的因果关系的人类文化知识和活动,皆属此境。 凡以事物的因果关系为基础的知识论、形上学,与人生哲学(e.g.功利主义),皆属此境。 以上三境(前三境/客观境)俱观客体之境,此客体相对于心灵来说是他,∴心灵对此境的感通是觉他之境。 2主观境(观相) 4.感觉互摄境(观心身关系与时空界)i.e.人之感性;心灵首先认识到客体的性相,是内在于其感觉,进而推知客体内在于能感觉的主体;而各个主体与主体,则各自独立而又可相摄。 凡源于人的感觉的人类文化知识(e.g.经验心理学)和活动,皆属此境。 凡以人的感觉为基础的知识论、形上学,与人生哲学,皆属此境。 5.观照凌虚境(观意义界)i.e.人之理性;由于人以理性思考现实事物的性相,可以自其所附的实体而凌虚(独立)而存在,人们便可由此发现纯相或即纯意义的世界。 凡源于人的理性的人类文化知识(e.g.数学、几何学、逻辑学、哲学)和活动,皆属此境。 凡以人的理性为基础的知识论、形上学(e.g.柏拉图的理型论),与人生哲学,皆属此境。 6.道德实践境(观德行界)i.e.人之〔道德〕意志;人自觉其目的理想,而求实现其意义于所感觉的现实界,由此成就道德生活与道德人格。 凡源于人的道德理性的人类文化知识(e.g.伦理学)和活动,皆属此境。 凡以人的道德理性为基础的知识论、形上学,与人生哲学,皆属此境。 以上三境,并非觉他境而是自觉境,俱是以主体收摄客体之境。 3超主客观境(观用) 7.归向一神境(观神界)i.e.神体-此境观一神教所言的超主客而统主客的神,此神为居最高位的实体。 基督教的教义能开出此境。 8.我法二空境(观一真法界)i.e.法相-此境观佛教所言的一切法界、法相的类,以见真如实相,破除人对主客性相的执着,以超主各的分别,最后得与佛成同类。 佛教教义能开出此境。 9.天德流行境(又名尽性立命境)(观性命界)i.e.德用-此境观儒教所言的主观的性,以立客观的天命,而通主客而超主客,而成就天德的流行。 儒教教义能开出此境。 以上三境,是超自觉境,俱是超越主体与客体之分之境。但此超主客,是循主摄客而更进一步,仍以主为主,∴此三境亦可称为超主客的绝对主体境。 以上分别略述九境。但依唐先生所说,九境亦可以贯通而论,∵它们俱由一心所开出,故亦可以最终化归一心(一念)。 九境不即不离分而论之,有层次、种类、次序之别,总的趋势是越到后境,则涵摄性越大,价值越高。 合而论之,则众境平等,各有其自己的价值。 讲者之体证:仁爱之天理在实践上不能离开躯体而表现出来。躯体亦不能离开天理而有真实的、有价值的意义。 ∴在这意义下来说,自然科学也可说有最高的价值。 (四)讲者的一些个人意见 唐先生的心通九境理论,在理论上尚有一些有待改进之处: 各境的涵义有重复拖沓之处。 e.g.第六境道德实践境与第九境天德流行境内容有一些重叠之处,我们一般说儒家是即道德即宗教就是一最佳例证。 一些重要的中西文化与哲学的体系没有适当的安排。 e.g.中国主流思想之一的道家,便没有把任何一境加以安排。 九境的安排有过于人工化的地方。 e.g.以体、相、用(纵观、横观、顺观)依次序机械地贯串中西文化各大体系,当中不免有一些穿凿附会之处,如儒释道三家其实都可说体、相、用兼备。 纵然如此,唐先生的九境说仍有不少有价值之处: 以价值心灵的感通活动贯串人类主要的中西文化学术领域,是很有见地的看法,比起西方学者往往以理性为基础(e.g.黑格尔的辩证法体系),更能把握东方文化、哲学的价值和意义。 i.e.实践形上学观点有胜于思辩形上学之处。 其博大精深的体系,能涵盖中印西文化的许多主要领域,是到目前为止世界文化融合的最宏大的架构之一。 唐先生的心通九境体系贯彻了其兼容并包、和平宽厚的胸怀:在九境的安排之中,可见出各种中西主要文化体系都有其独立的价值和意义,这对于世界文化的会通和融合,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这里亦可见到中西哲学其中一个主要的区别: /西方哲学-强调反对理论opposing theories。 \中国哲学-强调互补理论complementary theories。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