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人难有智能表现,是因人不能摆脱其以往的思想活动方向及所习的知识之束缚;又或由名至名,桎梏人之思想于名言概念的世界,远离了人最初用名言时所表之意义与事实,造成人的思想混乱;又或人之自然情欲引起对知之对象的执着。 因此,教者欲使学者有更多智能的表现,便须去除此种执着或习气,使之不存在于其心灵。故唐先生明白的说: 而吾人欲求更多之智能之表现,或发展我们之智能,则其道或工夫,便唯在化除此为障碍之诸事物或诸习气,使之由存在以渐归于不存在而已。 以唐先生看来,去除智能创造的障碍事物,本身已是一种广义道德实践 。因其为如何保养心之虚灵之实践,而虚灵之心,亦即道德心灵的直接呈现,此心灵即为德慧兼具之心灵。 而「一切由道德之实践;而成就的智能之增进,皆可称为德慧。」 可见,能启发德慧具备之心灵,确是教育之至高目标。 4. 4 培养心灵凝聚与开发相依 教育是关连于心灵的,没有心灵亦无所谓教育。智能也是就心灵而说,有心灵才可以说智能。如何培养学生具有智能的心灵,唐君毅先生是深具慧见的。除上述所须教学生去除智能创造之阻碍者之道外,唐先生更指出,「心灵之大德,即在能开发他〔按:即心灵〕自己,亦能凝聚他自己。」 也可以说心灵要能开发能凝聚才能产生智能。但「心灵之开发不易,心灵之凝聚尤难。」 为甚么心灵的开发和凝聚都不容易呢?唐先生教育年青人不少,接触年青人不少,他体验到「大率质地朴厚者,心灵最待开发;而天资颖秀者,其心灵最须凝聚。否则质地之朴厚,或归于智能之闭塞,而天资之颖秀,难免于聪明之流露,而归于精神之流荡。」 闭塞是心灵开发的反面,是心灵开发的大敌;流荡是心灵凝聚的反面,是心灵凝聚之大敌。 心灵的开发与凝聚是往复相依相养为用,但只有开发复开发而无凝聚,便成流荡;只有有凝聚而无开发便成闭塞。 大概《学记》中所说的学者有四失中的「或失之寡」,即学了一两点东西便不求增加,是一种心灵之闭塞;「或失之多」,即甚么也想学甚么也想知,未把握一东西,便求知另外的东西,这却是一种心灵之流荡。「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故求失也是要求学者苳避免其心灵闭塞或流荡之失。 心灵闭塞可以是缘于人的习气,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种观念、情欲、行事 ,「皆可各从其类,凝成习惯。而此习惯既成,则无论为善为恶,皆可吸引人之还就其中,加以执着而沉陷其中。」 以成习气使心灵闭塞。心灵之流荡可以是缘于人在生活环境上不断遇上外在的刺激,此刺激不论是交游聚会,社会文风转变,学术思潮起伏,目不暇给,互相牵连,人若无贞定凝聚之心,心灵便受引诱,导致心灵的流荡。 唐先生甚具慧见的指出, 大率人在青年,其人生经验不多,知识不富,而人事关系亦少,故成见不多,私欲不杂,其精神恒能向上开发,朝气勃勃,少心灵闭塞之患;而其患则恒在易感易动,向外驰求,而心灵苦难凝聚。反之人在老年,则经验渐多,知识日积,精力内敛,更能凝聚;而世故渐深,成见日固,其患遂在心灵之闭塞。 流荡的心灵,使人无所归趋,生命浮游无根;闭塞的心灵,使人故步自封,自我中心,不知天地之大,亦无法通人情达事理。那么,如何可以免于心灵的流荡与闭塞而培养一善自凝聚自开发的心灵呢? 唐先生指出,我们固可教学生自一念自觉处承担实践此心灵中凝聚开发相依之用 ,也就是说我们须时刻自觉须凝聚须开发心灵,而不让心灵偏向发展。其次,人亦可从哲学的反省以逐渐明白心灵须凝聚善开发之意义。是人由宗教信仰,把心凝聚于神或仙佛之前,而对神的信仰而有内在的开发。又或以观照一超越的形上境界以开发心灵,以专心于一学问一事业以为凝聚,而以学问的进步,事业的拓展,为开发此心。 至于落在精神态度上,唐君毅先生劝勉年青人应有不追赶时代之潮流态度,要有一种拔乎流俗的心胸。也要通过真理的追求使心灵开发与凝聚。因为「凡真理必能通达,此即心灵所资以开发而去闭塞。凡真理必贞定,此即心所资以凝聚而去流荡。」 然而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环境里,学校教育只重知识教育,忽略了德育、美育、体育的全人教育;中学,大学对通识教育也重视不够,大学中系科越分越细,整个环境与教育都使我们的青年人走向闭塞 。而另一方面,知识爆炸,社会信息娱乐玩意新产品排山倒海而来,却使我们的青年人心灵受各种吸引,向外奔驰,流荡不归,找不着自我,找不着归趋。本文所阐述唐君毅先生所重视教智能之道,正正是我们的教育系统中所忽视的。如果我们要有真正的优质教育,培养优秀的人材,唐君毅先生的见地,是否很值得所有教师及教育决策者深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