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罪 恶 浅 说

http://www.newdu.com 2018-01-03 未知 曾雄英 参加讨论

    宜宾学院中文系02.3班  曾雄英
    内容提要:罪恶是人性善念的丧失,是人类本性异化并限于有限的结果。人类罪恶之根源在于私,“人性的艰难,与人生原始的茫昧俱始”,人生茫昧必然“求物质、求生存、与男女爱欲”。然而,人类的欲望若过分强调竞争,比较优劣就会形成一种的权力欲望,人的欲望若是与权力相结合,就会产生罪恶;与权力结合越密切,罪恶越深,阶级社会的政治是最深的罪恶。罪恶的解脱需要道德去拯救。
    关键词:道德  罪恶  意识 欲望  解脱
      何谓罪恶
    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会对人的行为和事件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于是便有了善恶之说。凡是行为和事件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就是善,反之,凡是行为和事件违背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称之为恶。人们用来评价和判断善与恶、是与非、真与伪的标准是道德。
    道德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人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它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广泛的反映并渗透和干涉着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与一切社会生活、社会活动。道德既然是一种人的意识,便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中产生的,是人性的产物。在人类生命进程中,总会因为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各种动机,在众多动机中,有虚心求真理的动机——由此产生科学、哲学;有欣赏、表现善美的动机——由此产生为学艺术 ;有恻隐不忍、求公平、求正义的动机——由此产生个人及社会道德,产生“建立良好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努力”;有求永生、求无限与绝对的神的动机——由此产生宗教[1]。 基于这些求真、求善,求神的动机所产生的真善美的意识便是人们用来判断是非罪恶的标准——道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所特有的动机,是人类文化的源泉。凡是符合或高于此标准的就是善的,反之就是罪恶的。人除了这些特有的动机之外还有跟动物一样的本能的需要与动机:饿了,要找食物,渴了,要找水喝,个体长成,要追求异性……在成长中总是不断地在追求物质和欲望。动物是这样,人也是这样。这些都是为了保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是本能的需要所产生的动机,是一种生理本能,所谓“食色,性也”。这些活动显然不是人们的道德标准所能解释的。但我们却没有说这些是罪恶的,因为人要生存就会有物质的需要,这是生存的需要。这种只是单纯的求生命的需要虽然不是道德的,但也没有违背道德规范,所以是无罪可言的。但是如果在本能的驱动下,无视道德标准的存在或对此标准一无所知,不满足于只保全个体生命和种族延续,而是顺其本能需要,无限制的追求物质享受或性欲的满足,追求声色货利的满足,那就是“贪”,就是有罪的了。倘若只是单纯的贪食,贪色,那还只是初级的罪恶,或“本非罪恶”。(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理论,在骄、妒、怒、惰、贪财、贪食、贪色这七大罪恶中,贪财、贪食、贪色、忿怒此四种属于“不能节制罪”。“不能节制”本非罪恶,只不过能引起罪恶罢了。)真正的罪恶是指那些明知真善美的道德标准的存在还把它作为满足声色货利欲望的工具或手段,以此来为非作歹,作欺世盗名之举,歪曲真理,颠倒价值标准,以非为是,以丑为美,以伪善、恶为善……这些罪恶远甚于那些只是单纯物质满足的罪恶,是真正的罪恶。
       罪恶之源
    “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向善的,罪恶只是人的本性的丧失。对于人 类罪恶之根源,西方有观点认为是“爱”: 爱既可以成为美德的种子,也可以成为罪恶的根源。当爱趋向于主要财物——上帝和美德时,便不是罪恶的根源,而是结出善的果子;当爱趋向与次要财物(如尘世的功名利禄等)而不热心,亦不会成为罪恶的根源。一旦使爱倾向于乖戾和反常——对次要财物贪而无厌,便会成为罪恶的根源。如:过分自爱成骄,好幸灾乐祸成妒,好施行报复成怒,对次要财物过分热心成贪,具体又分为贪财,贪食,贪色,当爱对一切事物不发生联系,便产生了惰。于是七大罪恶得以生焉[2]。
    现代社会的结构,把人都网络着,使人动弹不得。人看似自由,空间却更少,人往往掉进制度的机括,掉进一种被称之为“竞争”的机制中。竞争会带来进步,可是因求生存、求食,因惧怕失去安全而带来剧烈的竞争,甚至斗争、战斗,已失去竞争的本质意义。“人生的艰难,与人生之原始的茫昧俱始。”[3]刘国强先生对这句话是这样解释的:“母生我,并未征得我的同意,我们自出娘胎便求生存、求物质”。[4]先生还说“人生百年中,每日吃了饿。饿了再吃;破衣换新衣,新衣还要破。”亦是人生实事。“只求躬耕于南阳”也只有诸葛亮般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才会有出自内心的自谦感慨,陶渊明式“悠然见南山”,亦被轰轰烈烈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所埋葬。桃花依旧盛开,桃花源已从地平线上消失,求衣、求食、求住、求生存本是人生动力之源,而一旦丰衣足食,吃饱了饭,又会有其他的各种物质欲望,转而掉进一种更为艰难的陷阱。为满足欲望而奔跑,紧张,种种比较、是非得失带来到日夜的怨怒、愤恨、失落、烦躁与不安。所有这些,都缘于人性善念开始丧失,人类本性开始异化,人的私心开始膨胀。总之,是人的私心,是人心底层的权力之心在作崇,只有人心底层之权力意志之无限发展才是一切人类的万恶之本[5]。
    人如果只是单纯的求财,求色求食,这些本能的求生存、求延续的需要本身是无罪的。人之所以会有贪、妒、忿等诸多罪恶,是因为人将其本能的欲望同权力意志相结合的结果。真正的罪恶者并非将所得财物化为享受,而是在满足本能后仍不断聚敛。因人的本能究竟有限,而贪念却是无止境的。在他的观念上、意识上、精神上都希望所喜爱的一切东西都无限制地增多。这种人之求无尽财富即源于人的求权力的欲望。人的求权力的欲望除了表现在物质上,还表现在单纯的求权力。即为求自己权力范围之扩大,而缩减他人之权力范围,或再使他人之权力范围隶属于自己之权力,而支配主宰他人的精神之动机。人在贪财好色之权利欲,所欲支配主宰者只是物质与异性,而在纯粹之权利欲中,人欲主宰支配者即他人之精神本身[6]。人的纯粹求权力,并不以获得物质财富为满足,而是精神上的占有和支配。如:对于那些好战者而言,明知斗争必然会损其物质利益,在物质上会得不偿失,但战争仍此起彼伏,不断有战事传来。可见热衷于战争并不是为了物质,而是为了征服、支配、主宰对方。只要战胜对方,不惜牺牲物质财富,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作为代价。再如那些幸灾乐祸者,就算不能战胜对方,但只要在争夺中对方有所损或比自己损失得多,就算自己不能从中得利,仍感满足,因为他在精神上战胜了对方,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还有一些学者、文学家、艺术家、宗教家、道德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和地位,把不同流派的不同观点视为谬妄的,丑恶的,排斥同行或对手,而独尊自家之言,有时甚至还为此歪曲事实和真善美的标准,只为得到声名的扩大。这些人所犯的罪恶都不是为了物质,而是一种超物质的、精神的享受。可见,人的纯粹的权利欲只是要战胜他人,征服他人,支配他人,而否定他人的精神的独立与自主,为了满足此权利欲,他们可以不惜代价,可以假任何活动来作为其工具,由此,以实现精神上的满足。可见,人类一切罪恶便是源于这种权利欲之上的私心。
        罪恶之最
    先生曾说:“人恒要求人承认我之所以是好的,或要求我之所为他人承认是好的,这中间见一人与我之不可分的精神系带。”“人的心灵有与天地万物统一和相贯通的要求,人生好名,只缘于人要扩充人生命的存在,使存在于更多人的肯定。人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了解与肯定。这种基于人性本质而来的求名、求权位心理,缘于认为自己的行为或做法有所值,而希望更多人更随自己的做法以实现更高的价值。[7]”
    然而,“人性一泯灭,则撒旦亦随时出现,而撒旦之最大的出现场合,则在人类之政治活动中。”[8]人一旦过分强调竞争、比较优劣,就使得人越易与权力欲结合而越易产生罪恶,越易与权力欲结合越易产生罪恶;与权利欲结合越密切,罪恶越深。儒家自孟子始已有“天爵”“人爵”之别,而“天爵”多于“人爵”,因而,在人类的诸多活动中,与此必然的,政治活动是最易与权力欲结合且结合最紧密的。政治的工具和手段是权力,最终目的也是权力。政治的本质本是求权力合理的分配安排,这本亦是一种善,但政治之求权力之合理的分配安排常难达目的,而一切不合理之权力欲则特易在政治场合中表现。[9] 政治家是非以求权力为目的不可的。他要合理的分配安排社会中的诸多权力,他首先要有权力去分配安排,所以他要权力。也许在他要权力之初并不是出自自己的权利欲,只因为他不得不凭借一下权力来实现他所希望的理想政治。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私欲便不知不觉地滋长了,且不断膨胀,直至不能控制,而任其发展。罪恶便在这个过程中不但深化。最初的追求理想的政治的理想演化为追求权力的私欲的满足,成为作恶的工具。政治权力是权力欲的最高满足。政治罪恶不同于其他罪恶,不是单纯的道德规范能判断的。尤其在阶级社会中,政治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对于领导阶级而言是正义的,但对于被领导阶级而言却是罪恶的。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时期对政治问题的判断有不同的标准。在阶级社会的政治活动中,罪恶是必然存在的,端看是针对何人而言。
    “在我们一般人可以自勉,使占位之心渐淡,但是在实际上,仍忘不掉多多少少赖他人之赞美高高低低之社会占位来滋养其精神。”[10]此源自人生命根据要与外界贯通,得他人了解的要求。然而,在政治家眼中,这一切都变本加厉,一切的斗争都是为了权力。在政治家眼中,一切生活中的事物,包括经济上的物质财富,学术上的文化思想等,都可以成为政治的工具或资本;在夺取权力的过程中不择手段,暴力、欺骗是政治家惯用的伎俩。许多大奸大恶之事就是出现在政治活动中,弑杀亲族、卖主求荣、投敌叛国者层出不穷。此罪恶之深重,下十八层地狱仍不足惜,堪称罪恶之最。
    四、罪恶之解脱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现实世界是俗情世界,求食、求名、求利莫不如此。于是,人生追问:人生何价?嬉笑怒骂、游戏人间之阿“Q”精神,亦只不过是意义失落的虚无主义者消极遁世之辈的哀歌,罪恶依旧。“菩提本无心,明镜亦高悬。”“人生世界是虚幻的,真实世界是在上帝的天国,世上的艰难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认识真神,信仰真神,依我真神引路,最终走过艰难步向天国”[11]这也不过是信仰上帝的通融之说。然何者是真神?我们如何得知真神存在?所以罪恶依存。
    唐先生说“政治人物之罪恶,我们应以较宽之标准原恕。”[12]唐先生还说,“我们必须承认人类之罪恶在政治中表现者较其他任何文化领域中多”,“现实政治所造的罪孽最多”,“人类要减少政治场合中之罪恶,只有政治上的人物自觉的肯定道德文化修养之重要,而自觉的以此修养来调制自己与政治上之同志的权力欲,多有一点谦卑慈悲精神,爱真善美的热忱,而不只以道德文化为政治活动之装饰与工具。在社会方面,则只有使社会真正之道德文化之力量,足以监督政治,提高政治,否则人类政治史真将是一部人类相书,而续以一政治上主权力,去控制支配社会学术之发展。” [13]这就是道德的真实,不完全在现实世界。道德的真实与意义,在于人要改变现实世界,要把心所意识到的价值实现于现实世界,故道德同时是创造和开创。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为生存而奔忙,为生存而适应和斗争,人的私欲还要求名求利,人的存在怎样才能从自然人跃升为文化人、文明人,得到确立与开显的人之为人真实意义呢?这就是道德意识的源泉,用道德将真善美带到人间。
    道德意识是使人成为人的关键所在,罪恶的解脱亦需要道德去拯救。
    注释:
    [1] 《唐君毅全集》卷3《病里乾坤-人类罪恶之根源》 唐君毅
    [2]: 《神曲*炼狱篇》(朱维基译) 但丁
    [3] 《唐君毅全集》卷3《病里乾坤-人类罪恶之根源》 唐君毅
    [4] 《当代新儒家唐君毅的启发》    刘国强
    [5] 《唐君毅全集》卷3《病里乾坤-人类罪恶之根源》 唐君毅
    [6] [7][8][9]10] 同上
    [11]《从人生之艰难、罪恶之根源说儒家返本开新的道德教育》 刘国强
    [12]《唐君毅全集》卷3《病里乾坤-人类罪恶之根源》  唐君毅
    [13] 同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