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宜宾学院管理系2002级2班 曾鹏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它已经和汽车制造和石油业并称为世界三大产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德发展和人民收入的增加,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大大上升。而我国旅游业总体的落后则大大制约料人民的消费选择,特别是以四川省为代表的西部省份相对更为落后。所以,为了奋起直追,跨越式发展应该是西部旅游业的发展模式。 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含义是指发展速度快,应大步前进,而不是小步跟进,在短期内,确立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从实践看,这一模式是可行的。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与四川相临的云南省仅是一个基础设施落后的、旅游产业规模弱小的边疆省份,而在“九五”前4年,云南省旅游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0%,大大高于全国12.7%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截止2002年底,云南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居全国第五位,外汇收入居全国第六位,拥有涉外旅游饭店数居全国第二位,旅游业以成为云南的支柱产业之一,云南省所走的就是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 西部打开发的实施给西部特别是四川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带来发展契机,促进料旅游业在经济中战略地位的形成,但是,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增长必须首先克服制约增长起步的障碍因素。为此需要政府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战略举措。 一、西部及四川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观念滞后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必然要实现旅游要素产权主体,市场交易主体和开发经营方式的多元化,这决定了西部旅游业首先进行观念创新。 拿四川为例,其旅游业发展仍在走与东部地区旅游业“同构化”的道路,照搬东部经验,尚未挖掘出自己的特色,走出一条新路子。 西部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国有经济比重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摒弃传统思维定势,突破传统观念障碍。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好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建国5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西部地区极为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以四川省为例,省内铁路营业里程平均每平方公里 前尚未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投资严重依赖政府。 (三)产品结构单一化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四川有九寨沟、峨眉山等著名天然旅游资源;更有以都江堰、青城山等为代表的世界级人文旅游资源。但这些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非常不足。在东部地区,旅游资源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体系,而在西部旅游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即使在观光旅游产品中也仍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现象,以相互简单模仿为基本特征的“塑像热”、“造庙热”、“人造景观热”轮番出现,致使旅游产品之间的特色无法形成互补效应,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在相互抵消中下降。在激烈的国际和国内竞争中,西部资源优势被开发不足的劣势所抵消。去年,西部12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国际旅游的总收入为14.589美元,仅占全国国际旅游收入的10%,只相当于广东省国际旅游收入的43%,北京市的55%。 (四)体制创新有限 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且超激烈的环境,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要求微观和宏观管理体制尽快实现制度创新,扭转社会、经济效益不高的局面,但目前旅游业体制创新的步伐缓慢。 在企业制度方面,公司治理结构仍有待确立,一些旅游企业虽然在名义上按照现代公司结构模式建立了管理组织结构,但董事会、监事会等结构并未发挥组织功效,反而增加了机构数量,降低了管理效率,“一言堂”现象仍是国有控股旅游企业的顽疾。 在旅游管理体制方面,尽管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政府管理机构虽然有所精简和调整,但离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表现在:在决策方面,一些旅游管理机构部门沿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由长官意志代替了企业行为,由行政命令代替了市场规律,导致决策失误;在市场参与方面,一些政府投资办并管理的旅游企业仍受到政府的种种保护,导致了旅游业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降低了旅游资源的配置效率;在市场管理方面,政府部门无法有效地对旅游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致使损害旅客利益的现象仍大量发生,使得一些外地旅客视西部一些名胜游览线路为“畏途”,最终放弃旅游计划。 综上所述,西部及四川地区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一蹴而就。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防止在发展规划中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及作用的过高预期,避免因为盲目的上项目而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发展在西部中的重要地位,克服障碍因素,积极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一) 树立市场化、协调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旅游业依靠优惠政策,依托国际市场,迅速得到了发展,因此,旅游业是我国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但是,在西部旅游业发展中,应当反对两种错误的观念;一是由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计划经济思想影响大。因此,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普通的依赖政府的思想。二是对旅游市场发展中出现的市场失灵问题,促进旅游业在西部的快速发展。 地区间的不协调性是包括东部和西部在内的全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个较大问题。因此,西部在发展旅游业时,应当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与东部的旅游资源与产品互动性开发和利用中实现与东部的互动式协调发展,进而促进自身和全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由于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思想的影响,西部落后地区极易在“旅游扶贫”的名义下放任竭泽而渔的开发行为,进而造成了地区经济被损害的现象。旅游产业曾普遍被当作一种“无烟工业”,但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仅仅20余年时间里,就产生了相当多的“旅游公害”,不仅危及自身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这种现象在西部地区尤为突出。应此,应特别强调对开发现象的选择,开发程度的控制及开发过程的监督,以防止旅游开发中出现对象错位和程度失控现象。 (二)建立面向市场,强调效率的管理体制,实现制度创新。 1、 进一步打破政企不分,条块分割的旧体制,建立高效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旅游业是由核心旅游业和辅助旅游业构成的综合性产业,要实现高效率持续的协调发展必须依赖于一个高效的管理部门运用市场化手段对其进行整体规划,规范,指导和控制。这就要求管理部门承担相应的职责,改变管理部门职能扭曲的现实状况。 在资源配置方面,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要提高可持续性`均衡性和集中性,就要打破行业`地区的限制,以实现旅游资源的地区优势互补和产业间及地区间优化配置。这在各级政府主宰资源配置的前提下是不能实现的。因此,政府退出资源配置者的地位是整个旅游资源配置方式优化的前提。 2、建立`完整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提高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突出特点在于产权明晰,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管理层的责、权、利明确,在权利行使上相互制衡,形有效的循环制约和多元激励机制。因此它对解决我国旅游企业中存在的弊端富于针对性、和有效性。贯彻实施现代企业制度能使企业从市场中获得效益。同时,旅游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规模化与集中化业必须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相同步方能取得目标效果。 (三)拓宽多元投资渠道,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投资渠道是当务之急,为此,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式:一是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二是可以采用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方式,吸引社会资金进入。三是吸引外资进入。为此,资本市场的建设、金融工具的创新和融资方式的改进是首先应采取的措施。 (四)突出资源特色优势,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 具有“世界历史博物馆”、“世界民族文化博物馆”等众多美誉的西部地区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 ,悠久的古代文化和奇特的民族风情为其旅游业依据优势的前提条件。 总的来说,旅游产业是典型的特色经济,西部特别是四川地区应当随着国内资源需求的逐渐成熟,个性化、多元化趋势的逐渐形成,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根据自身资源条件,设计、开发和销售具备比较优势、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在体现特色中实现产品多元化,在体现特色中与东部实现互补,为实现跨地区旅游经济体系的“点线”联合、资源分享、联合促销等创造条件。实现产品多元化的同时,要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的绿色化、精品化,优化产业结构并提高市场竞争力,努力开发出像九寨沟和娥眉山这样的旅游精品,从而实现整个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