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罪恶之根源》到人文世界中的读书
田 维 富 (宜宾学院社科系02级2班) 摘要:本文本着读其文,先知其人的理念,向读者介绍了唐君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并梳理了他写的《人类罪恶之根源》一文的主要内容,再阐释唐先生论“政治场合”给我们的启示及思考。基于此种读书而写作的感受,笔者由读一篇小文章跨入人文世界中的读书,探讨读书问题。 关键字:唐君毅;政治场合;中国传统文化;人文世界;读书 一 再现其人其文 现在的青年人,对唐君毅这个名字,恐怕大多数是很陌生了。唐君毅,四川宜宾人。1909年1月17 日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自幼受良好的教育,大学学成出道后献身于教育事业。因时局动荡,为了自己的学术发展,1949年8月迁居香港。1978年2月2日病逝于香港,葬于台湾台北观音山朝阳墓园,享年69岁。综观唐先生一生,在学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足迹行遍南朝鲜、日本、欧美,参加过许多国际学术会议,做过许多次专题学术演讲。平日,唐先生潜心治学,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笔耕不辍,著作甚丰,并将自己的著作分为“泛论人生文化道德理性之关系之著”、“评论中西文化、重建人文精神人文学术,以疏通当前时代之社会政治问题之一般性论文”、“专论中国哲学史中之哲学问题,如心、理、性命、天道、人道之著”、“表示个人对哲学信念之理解及对中西哲学之评论之著”。①唐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的感情,站在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而奋斗一生,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哲学的发展,但对中国传统文化“花果飘零”而无可奈何又抱恨终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牟宗三先生将其誉为“文化意识宇宙的巨人”。唐先生与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诸先生一起开启了儒学新时代,成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故钱穆先生称他为“一代大儒”。同时,唐先生也是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人文学者”。 经过上述介绍,我们对唐先生有了大致了解,那么下面就进入下一环节。唐先生所写的《人类罪恶之根源》一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前人关于人类罪恶的认识,寻找“人类罪恶之根源”,指出人类罪恶之根“只在人之自蔽自限於私的生物本能声色货利动攒之满足。”并提出“人之初级的罪”与“真正有罪恶者”的判断标准。第二部分,进一步阐明人之罪恶的“自发之本体”即“此人心底之权力意志之无限制发展”,它导致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一切罪恶,由此认为“人之权力欲之求无限”是“一切人类的万恶之本”。第三部分,深入探讨“纯粹权力欲”对文化活动的影响,指出“纯粹权力欲”在文化型态中的两种表现是“否定之精神”和肯定之精神,认为肯定之精神有利于信守学术文化的真善美,而达到正义之境界。第四部分,论述“政治场合”,明确指出“纯粹权力欲”之否定精神经常出现于“政治场合”的原因及怎样减少“政治场合”中的罪恶。从总体上讲,该篇文章的四个部分是依次递进的,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其逻辑之严密,措词之严格,可谓“读此尤感前贤之不可及。” 二 启示及思考 我最欣赏《人类罪恶之根源》的第四部分。这一部分的论述在现实生活中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能启示我们如何处理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处理政治与社会文化学术之关系。 唐先生对“政治场合”的论述蕴涵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是注重道德精神,这成为他解决政治罪恶的首选方法,也就是走一条“内圣外王”的道路,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知“天理”。以道德文化修养化解个人政治罪恶,激起个人内心的慈悲精神,使人成为道德上的圣人,再以“社会真正之道德文化之力量”“监督政治,影响政治,提高政治”。从而达到“政治场合”中行为当事人执着于求真、求善、求美的目标,实现真善美之政治理想。这种伦理道德治国观念,在政治稳定的社会中,作用是显著的,我国历史上治多于乱即是证明。伦理道德治国的最大比较优势在于社会成本低廉,国家制定一部全民道德准则比制定一部法律的费用要低,而且全民道德准则的普及要比法律快。当然,凡事有利必有弊,伦理道德治国也有负效应,如我国历史上的读书人大多以“学而优则仕”为目的,读书只是为了求得一官半职;造成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文盲,不利于学问的成长;伦理道德的“惰性力”极强,一种伦理观念一旦形成,便具有了相对稳定性,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消除。因此,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提出教育先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三者相结合的方针,克服了伦理道德治国的负效应,有利于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可见,只要我们克服前人思想的缺陷,就能在现代化进程中有所作为。假如我们一味抛弃中国传统文化,那么我们的民族将成为无根之本、无源之水。常此下去,“不仅使中国人不能成为中国人,亦使中国人不能成为中国一个人,更不配成为天下一家世界之一份子,而将使中华民族沦为万劫不复之地”,③还谈什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呢?换句话说,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寻找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中国现代化三者的最佳契合点,在意识形态领域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毫无疑问,唐先生就是这种价值取向的楷模,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怀,告诉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生命精神是挥之不去的,她是我们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所,是我国现代化的动力源泉。这确如罗志田先生所言:“当此二十世纪即将结束之日,中国人似乎已到了可以换个视角看传统之时。”④在新的世纪里,我们应该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既不片面夸大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成分,也不片面夸大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成分。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传统观念进行创造性再生,使她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牢记唐先生所说:“人当是人,中国人当是中国人,现代世界中的中国人亦当是现代世界中的中国人。”⑤ 唐先生在政治与社会文化学术之关系方面认为,不能以社会文化学术为政治活动服务,就认为政治可以控制支配社会文化学术的发展,“这是绝对不许可的。”一个人的学术观不可避免受到他(她)的政治倾向影响,但学术与政治毕竟是两回事,我们不能因学人的政治立场而抹杀其学术的成就,更不能因今天的政治需要而涂改学人传下的言语、文字。回顾我国“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的政治与社会文化学术界限荡然无存,社会文化学术成为政治的“奴隶”,一些知识分子、学人为了其信仰搭上了性命,给社会文化学术的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至今,在人们心中还有那“恶梦”情节的存在,这在知识分子身上体现尤为明显,也许这就是我国今日知识分子失去“骨气”而不能成为中国人的“脊梁”乃至失去“社会本色”的原因之一吧。对此,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警醒中国知识界说:中国知识界真正政治视域阙如,中国知识界对意义问题的表面强调而实质搁置,当今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对自己倡导的观念、价值过分缺少身体力行的诚意等等中国学术思想界的九个问题。这确实是值得今日知识分子们深思,中国知识分子理应挑起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重担。 此外,我特别留意唐先生在文中的遣词,他在文末为何有“政治场合”中“集体罪恶”的感慨?这引起了我的思考。这种思考只是我个人凭着所占有的思想资源,而对唐先生立说时语境的一种理解,这颇有点“以今人之心度昔人之腹”之嫌。唐先生是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浸润于儒学前辈们的思想河流中,自然继承着儒家传下的“普遍和谐”观,即自然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个人内心的和谐。我们通常认为有人群聚合的地方,就会有统治行为,而统治行为需要权力意志支配。换言之,任何社会都需要政治权力,但政治权力又具有扩张性、侵犯性、诱惑性、腐蚀性等特性。人们在追求政治权力的过程中,必然引起下述现象,首先是引起个人内心的不和谐,接着是个人内心的不和谐又会引起人与人的不和谐,然后是人与人的不和谐又导致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最后是自然与自然的不和谐。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场所,它的不和谐,必然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历史上由于政治权力的运用不当而引起生态失衡,危及人类生存环境的事例是多不胜数的。故唐先生的结论为:“至於一政治制度下之容许一特权阶级占有政权,以尽量满足其权力欲,则是人类社会中集体罪恶所自生之根源。” 三 人文世界中的读书 读前人的著作来获得知识、经验和智慧,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接着写”一点心得,让自己获得思维上的启迪,生成一种创造的激情。这使我意识到读书之重要,而生活中的一些人(也包括我自己)经常被读书所累。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下处于信息社会,并且显得有些信息过剩,信息流常搞得人们目不暇接,新奇的人们疯狂追逐时尚信息,过着快节奏的e-life(电子生活),享受着Fast-food Restaurants(快餐文化),再加之商业化、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思想的影响,人们的心理普遍浮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学生们死下功夫,记背书本、专业知识,全力对付考试;上班族们更是宣称自己“忙,实在是太忙!”;只有部分专业学者皓首穷经。如此而来的结果是:休闲书刊、网上美文等快捷、简明、通俗的小作,闪入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以“易读、易懂、好读、好懂”招揽大批读者,而那些枯燥﹑深沉、深奥的书无人问津,可是那些无人问津的书,更是千百年人类经验和体悟的结晶,更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最普遍的载体,读这类书“才可以增加我们思想之深度。”⑥基于此种情况,探讨一下读书问题也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我们的知识世界可分为人文学科世界(人文世界)和自然科学世界。人文世界包括哲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等等在内的一序列关于“人本身”的学科,它注重“应当是什么”而有别于自然科学世界的“是什么”,它使人懂得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道理,使人获得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有利于提高人的心灵境界,也使人额外拾得一些具体知识。由此看来,人文世界的作品,人人都应该读一些。接下来的问题是人文世界中的读书怎样进行? 其实,人文世界的读书一般可以依次分为四个阶段。其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阶段,主要任务是多读书,“乱”读书,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广泛积累各种思想资源,以便思考问题时不至于范围狭窄,能使材料不召自来,为我所用,以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其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阶段,主要任务时艰辛地清找思想前提,理解立说者的思想路径,在历史中探求其思想发展演变之轨迹。其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阶段,任务是从混沌的思想中发现思想前提,确认立说者的个人倾向性,判断是否“同情”立说者。其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阶段,任务是将获得的思想资源融会贯通,见人之所未见,以语言文字表达个人见解而“为往圣续绝学”。此种读书使读者能与立说者对话,但大多数人读书处于第一、第二阶段,达第三、第四阶段之人不多。总而言之,人文世界中的读书目的是:“要在心知其意之后,涵盖之而超越之,以求有进一步事业上学术的创造,而不要只停在此书所说”,⑦以培养“我们思想之深度”,杜绝“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⑧ 四 结语 2004 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这预示着人文世界春天的来临,给意识形态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必将使人们进一步去认识人文世界。愿更多的人成为人文世界的蜜蜂,像蜜蜂一样即采集又制造,捕捉人类思想史上的闪光点,将人文精神普及开来。 参考书目: ①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第十版自序; ②唐君毅:《唐君毅全集》卷三《病里乾坤》之99-111; ③唐君毅:《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1974年; ④罗志田:《中国文化体系之中的传统中国政治统治》,《战略与管理》1996年3期; ⑤唐君毅:《文化精神之重建》1955年; ⑥唐君毅:《说读书之重要》,《唐君毅全集》卷二之《青年与学问》1958年; ⑦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返•自序》; ⑧唐君毅:《说读书之重要》,《唐君毅全集》卷二之《青年与学问》1958年。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