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争鸣 >

灾后重建 那片土地需要文艺界持久关注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青年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汶川大地震,文艺界的反应算是近年来最迅速的一次,就连组织一场500余人的大型赈灾演出,央视也不过仅用了短短几天。名为“爱的奉献”的这场赈灾晚会,18日播出当天吸引了5亿多名观众,世界范围内40多家电视媒体转播了当晚的节目。22日,又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重播。该晚会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募得的15.14亿元善款,创下历年赈灾义演之最,二是到场文艺界人士阵容,同样为历年之最。无论是巨额善款,还是名人齐聚,对灾区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强心剂”。
    中国今年多难,一些明星由此愈加认识到“社会责任”的分量。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赈灾名单里,就有了很多我们熟悉的明星名字……以往每次发生天灾,舆论总会批评内地明星的赈灾热情不如港台明星,但这次人们发现,内地与港台明星已经能够同步做到大难当前共对灾情。
    文艺界的力量,最大的体现,在于他们的号召力。在运送物资、献血救人等方面,明星和非明星没有什么区别,明星血管里抽出的200CC鲜血,也不能当300CC使用。但明星与一般百姓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是公众人物,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万千人关注,集合他们,无疑等于集合了全民的视线。赈灾晚会,正是因为他们的聚集,才会吸引几亿人次的收看,正是因为他们的聚集,才会引来众多企业赶来,共献爱心。
    文艺界的力量,还体现于他们创作和演出的作品,在非常时期,有着别样作用。灾难之后,人们的心灵世界一片灰暗,耳闻目睹的坏消息,更容易让人沮丧不振。被埋在瓦砾下的学生,依靠歌唱,驱散黑暗和恐惧;赈灾晚会上,依靠歌唱,人们含泪表达共渡难关的信心。歌唱,让汶川人和全体中国人心灵共通,困难和绝望在歌声中变得渺小,生机和希望在歌声中被传颂。
    不只是歌声。此时此刻,艺术家,演员,作家,画家,记者……每一个群体行动起来,都会带动更多人为灾区献出一片热诚。
    还有一些文艺名人,不满足于仅仅在舞台上为灾区出力,他们纷纷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或救人或慰问,或搬运赈灾物资或给灾区孩子喂饭……他们试图卸下明星的光环,用普通人的方式来为同胞提供最直接的帮助,这种伸手可及的支持,给灾区人民带来的安慰,是物质所不能代替、也是用数字所不能形容的。“愿意把帮助灾区重建当作三五年甚至十年的工作来做”——这是很多明星的共同意愿。
    中国作家,在这次灾难面前没有沉默。越来越多的作家,不是在灾区,就是在奔往灾区的路上。作家虽然不具备明星身上所环绕的巨大光环,作家的文字虽然不像影像那么及时地传达喜怒哀乐,但文学的力量,却会在某些特定历史时期,成为鼓舞我们前进的特殊动力。近些年,作家成为不被关注的群体,与现实的脱节以及与时代的疏离,使得很多文学作品是那样的软弱无力。行动迟缓、内心麻木,各种对作家批评的声音纷至沓来。而时下,这样一场大灾难,如果还不能给作家们带来震撼,还有什么能够让他们重新萌动为人民写作的激情?因此,人们有理由希望,在救灾行动中,能看到更多作家的身影,灾区人民、全国人民、世界人民包括历史,都需要听到作家用笔发出的声音。
    在抗震救灾第一阶段,文艺界已经贡献出当下他们力所能及的那份力量。然而,灾后重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灾情稳定以及公众关注度的降低,汶川,仍然需要文艺界长时间的关注,通过这些人士的口与舌、纸与笔,来不断提醒人们,废墟还未完全清除,家园重建有待添砖,为了明天更美好,显然,文艺界还重任在肩。(韩浩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