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休无止……”装置艺术展前天在外滩三号沪申画廊开幕。参展艺术家杜震君和周啸虎各自为这个展览创作了一件装置作品。虽然整个展览只有两件作品,它们还是最大限度地充斥了宽敞的展厅。很大程度上,这要归功于周啸虎那个硕大的气球。 周啸虎的作品《甚至怀有恐惧》,是临外滩的窗口摆放的一个巨型气象气球,一台大功率的空气泵循环不断地向气球里吹气,使之不断膨胀。气球起初瘫软在地上灰蒙蒙一堆很不起眼,到后来则越来越大,在扩张的过程中它遇到了天花板的阻挡,于是变成了一个椭圆形。它膨胀的欲望如此强烈,肉眼都能看到它剧烈侵吞空间的速度有多快。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无尽的膨胀欲望和气球本身的扩张极点形成了矛盾。气球的体积越大,就越接近它爆炸的那个临界点。观众在这个时候,心理的空间其实也在被这个硕大的气球不断挤压。每个人都在等待爆炸的那声巨响。出人意料的是,气球在临界点到来的时候缩了回去,重新瘫在地上。在这个气球不断变大变小的过程中,观众的心理值得探讨。对膨胀的期待、对爆炸的恐惧,和对气球缩小回去的失望,十分形象地描述了一种欲望运转的机制。 作为补充,周啸虎在气球的对面放置了四个电视机,循环播放在江南造船厂和延安路高架下实施的户外项目记录。在那四个户外场景中,气球膨胀到最后是爆炸的。周啸虎称之为“临时雕塑”,这是一个确切的名字。周啸虎说他作品的目的,是要揭示人内心扩张欲望和希望获得操控权力的本能,期盼对物的占有和炫耀。这种本能往往是非理性的,当人们沉醉其间,漫长的期待会唤醒理性,这多半会带来对这种炫耀渴求的怀疑,也开始质疑这种执著的意义,不断累积的怀疑,积聚成对即将到来的或已经到来的结果产生恐惧和压力。 这个作品可以比较直白地指向我们今天所处的物化的时代。经济的消长、对时尚的追逐,集体沉迷的财富梦想,期待和一些隐约的不安反复制约、博弈,这就是“我们的文明史”。 杜震君的作品就叫做“无休无止”,他的作品是一个象形的“8”字。这个作品在沪申画廊的中庭位置,由60块液晶显示屏幕组成。屏幕上是一群不同国家种族的人在沿着一个幽暗、无始无终的隧道爬行。观众只要拍手或者跺脚,这群人就会后退三步,仿佛受到了惊吓或喝止。杜震君这个作品也很好理解,他本人说,8字在中国南方发音同“发”。今天,在资本与市场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一个“发”字,全世界的人都在忙忙碌碌。然而8字却是一个既无头亦无尾的线。8,作为一个资本的符号象征,形容了资本作为最大的意识形态,如何控制了大部分人的生活。 沪申画廊艺术总监陈浩扬认为,如果经济全球化是被定位在不间断的物质流动、人力资源和信息交叉上,杜震君和周啸虎则探究了为什么需要保持人文主义作为我们遵守的一个主观逻辑。他是这样理解两位艺术家的作品的,杜震君质疑了那些看起来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肢体运转的意义,而周啸虎则揭露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和失望,是产生于投机经济的利益所导致的重复生产。在奢华的外滩三号举办这样一个希望用人文主义制约物质追逐的展览,十分有趣。 早报记者马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