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过去古董行里有这样一种做法,有商人购得世上仅存的两个一模一样的瓷瓶或玉佩,当众摔破之一。如此剩下的便成为孤品,然后身价大涨,远甚“双胞胎”都存于世的总价。 看到报纸上说于丹教授宣布不再讲《论语》了,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想起上面这个说法了,也许是我心理阴暗吧,啥事都往俗利上联想。 可是,联系到于教授这番话是在《于丹〈论语〉感悟》新书发布会上所讲,我觉得这种猜测也许有点道理。前两年已有凡井水处皆有于丹版《论语》的盛况,于丹有关《论语》的心灵鸡汤不知飞入了多少人家,现在这本书又由中华书局印了120万册,市场总有个限度的,毕竟于丹还没有到拿政治权力推销红宝书的地步。 这120万册新书如何消化?这是个严肃的问题,也是个关系到出版方和作者收入的实际问题。除了宣称比以前那些版本的心灵鸡汤配料更全,营养更丰富外,更奏效的一种营销法,莫过于说它是“绝版”。从此,我不再讲《论语》了,要买趁早,以后我“封口”了。 于丹这说辞让我想起余秋雨先生多次宣布“封笔”的典故。每次宣布封笔,余先生都一本正经,事后再开笔,总有理由,不是媒体误传就是公众理解偏差,反正自己又不是和人签商业合同,没人会追究违背“封笔”之约的法律责任。再说了,封笔不等于封嘴,一点不妨碍余先生在青年歌手大赛上谆谆教导艺人。 其实,不讲《论语》怎么可能呢?《论语》讲了两千多年,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奇迹,于丹教授更是推陈出新,将《论语》变成现代人立身处世的励志书,她怎么会一下子摆脱和《论语》的亲密关系,待人接物、教育学生,她很可能无意间就会引用《论语》、阐释《论语》,这算不算再讲《论语》?当然有人可说我抠字眼,正确的理解是:于丹教授不再长篇大论地写有关《论语》的书给出版社出版销售。这等于给中华书局吃个定心丸——我向公众宣称这是于丹版《论语》最后一版了,在营销方面够仗义了吧? 至于于丹教授会不会像余秋雨先生那样食言,并不重要。于丹这样做也算十分明智,因为以于氏“开矿”法,《论语》在商业利益方面被她挖掘到快枯竭的地步,再掘下去,开采难度太大。好在中国是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除了孔子的《论语》,还有好多宝矿可以挖,比如《老子》、《庄子》、《孟子》等等,以于氏“开矿”法,哪部典籍不可以点石成金?何必非得吊死在《论语》一部书上。(作者:十年砍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