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常识 > 其它 >

“在河之洲”的“洲”在哪里?(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大河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诗经》中的“在河之洲”
    水流的弯道原理形成的西滩,因其美丽富饶,成为人们关注之地。在济源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姚景强眼里,西滩就是《诗经》中所描述的“在河之洲”。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任职于济源县武装部的姚景强在西滩上训练民兵时,就会不时想起《诗经》开篇“国风”里的第一首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他经常会想到,这首诗里所写到的“在河之洲”,是否就是美丽的西滩。后来他看到相关的考证,一说“在河之洲”在洛阳的瀍河上,一说在陕西合阳县的洽川镇。
    转业到市政协后,他从2006年开始考证“在河之洲”是否就是《诗经》中的西滩。通过翻阅《中国历史地图集》,他发现在周代的地图上,便可以看到在万里黄河的中游,有一片像小岛一样的滩涂,将黄河的主河道一分为二之后再合二为一,这很像西滩的情形。
    通过查阅资料,他还发现,在汉代以前,除了黄河之外,所有的水系都不能称为“河”,黄河在古代称“河”,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比如在《汉书·沟洫志》里,说“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这里所说的“河”即为黄河。“四渎”指的是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河,其中古代称长江为江水,称淮河为淮水,称济河为济水,而称黄河为河或者河水。
    在这里,“河”已成为黄河的专称了,即便是《诗经》所产生的周代,周天子脚下的都城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附近的泾、渭两河,也只能称为泾水和渭水,其他河流就更没有资格称为“河”了。
    所以,“在河之洲”的“河”只能是黄河了,称瀍河为“在河之洲”,纯属无稽之谈。那么,同在黄河上的洽川与西滩,谁是“在河之洲”呢?
    洽川有大片的芦苇荡,也具备“在河之洲”的美丽景象,更有朱熹在《诗集传》里“关雎”篇的论证,以及《大雅·大明》的注释,有“在洽之阳,在渭之诶”等句,似乎证实了“在河之洲”就在洽阳。
    那么西滩呢?
    西滩符合“在河之洲”区域
    为了弄清真相,姚景强从地域上进行了比较。
    在《诗经》中,共收集了“周南、召南、郑、卫、陈”等15国的国风,这实际上是十五个地方的地方歌谣,涵盖区域东至渤海,西达六盘山,北起滹沱河,南到江汉流域,“包括今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北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关雎》中描述的“在河之洲”,出自“周南”这一地方,那么洽川和西滩是否都在“周南”所管辖的范围内?
    姚景强发现,关于“周南”的具体地理位置,历史上颇有争议,比如有的就说在“江汉汝水一带”,有的说在洛阳到湖北省北部一带。
    后者的根据,是在周成王时代的周公、召公分陕而治。这里所说的“陕”,指的是古代的陕州而非陕西,即今三门峡一带,在今三门峡陕州故城遗址有“分陕碑”,今仍存在。
    据此而论,《诗经》中的“周南”即周公治理的南方,“召南”即召公治理的南方。那么,“周南”和“召南”又具体指的哪里呢?
    姚景强在台湾学者潘富俊所著的《诗经植物图鉴》中看到,“周南”约在当今河南省西部洛阳到湖北北部一带,“召南”约在当今河南省西部及陕西一带。
    《史记·周本纪集解》中曾经说到“挚虞曰古之周南,今之洛阳”,可作为“周南”在洛阳一带的佐证。
    实际上,在史书记载上,周武王死后,他的儿子成王即位时由于年幼,由周公旦和召公姬氏辅政,周公以为洛阳一带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决定在这里营建新都。新都建成后,周成王常在此居住,朝会诸侯处理军国大事。周公因此又“迁九鼎于洛邑(今洛阳)”,于是洛邑和关中的镐京成为西周王朝的两座京都。洛邑应该是周公封地周南区域内的一座小城。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才成为东周的真正都城。
    既然《关雎》收录在“周南”的民歌中,这说明它是在“周南”这一地区传唱的,那么“在河之洲”也肯定在“周南”,而西滩与洛阳仅一河之隔,离今天的洛阳市也不过几十公里,正在“周南”这一区域内。
    至于陕西的洽川镇,在地域上应属于《诗经》中的“召南”地区,跟“周南”并不搭界。
    西滩上有《关雎》中提到的“荇菜”
    为了寻找新的佐证,姚景强对《关雎》中描述的雎鸠鸟和荇菜进行了考察。
    关于雎鸠鸟,《诗经》的注解中一般都解释为一种叫“王雎”的水鸟。那么“王雎”究竟是一种什么鸟呢?姚景强在《禽经》中找到了答案:“王雎,雎鸠,鱼鹰也。”在西滩这样的河心岛上,有鱼鹰栖息,应该是再正常不过了。
    至于“窈窕淑女”们采集的“荇菜”,西滩并不少见。据《济源中草药名录汇编》记载,荇菜生长的环境为“经常积水的水坑中或不甚流动的河溪,本地均有分布”。西滩有众多积水的河滩及小河汊,正适合荇菜生长。
    记者在采访郑敬瑜老人时,他曾说过西滩的“三大怪”,其中的“一怪”就是“妇女光身捞河菜”,这种河菜的模样很像荇菜。
    那么,《关雎》中“窈窕淑女”采集荇菜有何用处呢?
    姚景强分析,在古代,采收水菜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相传“后妃采荇,诸侯夫人采蘩(即白蒿),大夫妻采蘋藻(蕨类植物)”其作用按照《左传》的解释,是“蘋、蘩、薀藻之类,可荐于鬼神,可馐于王公”,也就是用来祭祀鬼神招待王公的,属于宫廷菜谱上的贵族菜。
    按照这种解释,这将是很有意思的一幕景象:由于王室衰微,“勤俭持家”的后妃们不得不放下尊贵的架子,从东都洛阳出发,车辚辚马萧萧地跑到黄河西滩上采摘荇菜,难怪惹得“君子”们“辗转反侧”、“寤寐求之”。(李长需/文 李杨/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