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常识 > 其它 >

为什么我们还要读《三字经》(4)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新华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我认识一位非常值得我尊敬的女学者,她是坚定的女权主义,她不同意“男女平等”,认为是“女男平等”;她不认可“Chairman”,她说:“不是只有‘Man’能当‘Chairman’,‘Woman’也可以。”她又认为孔夫子也有女权主义,而我不认为。她说论语里有:“饮食男女之大欲。”一般解释为:吃、喝是男女的根本欲望。她读成:“饮食、男,女之大欲。”她认为:女人的大事就是吃喝,找个好丈夫。但古汉语没有这么读的,古汉语是单音节词。这样的例子我能举很多,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已到这种地步,我们要去复兴它,我们难道不该扎扎实实从基础读起?《论语》那么简单我们都读不了,退退退,退到墙角,发现《三字经》,这是最简单的,是过去四五岁的孩子读的,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中没有比《三字经》还简单的了,百家姓、千字文都比他复杂。
    我曾在我的朋友当中做过调查,我的朋友符合这么几个条件:一、全国一流大学毕业;二、世界二流大学以上博士学位获得者;三、全国一流大学教授;四、基本都是研究人文学科的;五、年纪和我都差不多。当我说我要去讲《三字经》,二十多人不屑地说,《三字经》有什么好讲的,人人都知道。但让他们背,却只能“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二十多个人当中,没有一个能够背到二十句的。换句话说,中国现在连人文学科的学术精英、专业教育者都背不到20句,不到10%,《三字经》一共三百多句。想想一门学科,只考了十分,这难道还不让我们感到惊讶吗,传统中国连四五岁的孩子都背得滚瓜烂熟的《三字经》,到了现在连大学教授都只能如此,我们还能说对《三字经》很熟悉吗?
    当然现在也有小孩子能熟背《三字经》,甚至有能倒背的。这说明我们已经开始重视《三字经》,但这些孩子的父母往往不能背,也许他们还是认为《三字经》也只是小儿科,给孩子们玩的,他们不用读,他们的孩子读就可以了,《三字经》很好读吗?我原先在讲《三字经》之前,我也这样认为,我能倒背,因为文革当中,我的奶奶一直就教我,我想讲《三字经》对我算是手到擒来。但是准备讲稿,第一句话就难倒了,首先我得告诉大家,“人之初,性本善”出自哪里?“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讲的?这一句是《三字经》的作者讲的,孔子不讲这些。孟子讲,人性有向善的可能性,荀子讲的是人性基本为恶,拿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来讲,谁敢说,人性是善的?孩子生下来要吃奶,有哪个孩子管妈妈累不累?既然“人之初,性本善”,怎么会“性相近”,应该是“性相同”。这第一句话就难倒我,不知怎么讲。既然人性本善,大家都是好人,则以教育为主,让座、礼貌等一切应该是水到渠成,不该有监督、不该权力分散,应找一个人,将所有权力交与他,办事快、效率高,我们要什么法制?好人需要什么监督?今天我们仍在找好制度。西方认为每个人都有毛病,认为需要契约规定,要权力分散、制度规定。东西方呈现两种方式,这对一个民族进程有很大影响。《三字经》的翻译应为:每个人出生时应该都是善良的吧?应该表达的是一种希望、一种期盼、一种向往,表达的不是一种事实吧,而不该翻译成肯定的。所以说,《三字经》不好懂。
    再讲“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大家都觉得很简单吧,可是中国本是父权社会,现在家里户口本上,户主也都是父亲吧,为什么讲教育把孟母放在前面,中国历史上父亲把孩子教育成功的例子有一堆,为什么将孟母教育孩子放在里面?我的解释:一、就孟子而言,孟子的父亲早亡;二、中国教育的传统。现在我们知道现代教育有问题,出在哪?就是对这句话的不理解。孟母不识字,但孟母教育孩子。中国古代,教养重于教育、道德重于学问。换句话说,先教你做人,还要有教养,教养主要是母亲给的。
    中国传统教育先教孩子做人,然后才教孩子各种技能。我们今天不是这样,现在重技能教育,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钢琴、唢呐、体操等等。现在的孩子缺“礼”,在复旦的自主招生中,这些孩子都是优秀生,进门知道说“老师好”,很有礼貌,出去都是“砰”一声,关门声音很大。为什么?来考试,学校老师教好的,要给主考老师留好印象,进门要喊老师好。男同学一大半坐在那抖腿,开始以为是紧张,后来知道是习惯,他不知道对尊长不能这样。一个初中毕业,但非常有教养,一个博士毕业,邋里邋遢、随地吐痰,你愿意和谁交往?
    现在教育问题很大,孩子只要成绩好就行。《三字经》里“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有教养的人,现在独生子女的孩子都很大了,小孩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轮流惯着,当爷爷有了孙子后,基本上爷爷变成了孙子,孙子变成了爷爷。现在对孩子重视程度很高,刚怀孕就小心翼翼地胎教。我们一方面很重视孩子教育,但是我们懂得怎么才算是真正的重视吗?
    孟母的故事告诉我们,家教不在于母亲有多高教育程度,而是处世态度、性格和教养的影响。大学者的回忆录里都是讲妈妈对自己的教育,而不是回忆妈妈给自己吃什么等等。到现在,没有一本比《三字经》更基础的读物适合我们的,我们今天应该踏踏实实、冷冷静静地读读《三字经》,今天不从《三字经》开始,怎样打好传统文化的基础?(根据钱文忠于4月26日在南京图书馆的讲座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