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版本知识,于国学大有助益。唐以前书籍皆手写本,因其来之不易,人以为贵,故精详校勘而多善本。晚唐五代,特别是宋以后,印刷兴盛,书籍大量刊刻,人见其多而不以为贵,加以因商业牟利而辗转模刻,不重校勘而增其鲁鱼豕亥之讹,以此产生了许多粗制滥造却易售易得的劣质书。这种现象,各时皆有,宋代亦然。但因其时代久远,物以稀为贵,今天所见宋本建刻,也成了古董文物一类的宝贝,虽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但作为读者,却千万小心,要详加校勘分析,不要轻信名家所谓“书以弥古为弥善”之言。读劣质宋本建刻,同样会上当受骗的。叶梦得《古林燕语》卷八有个故事:“熙宁以前,以诗赋取士,学者无不先遍读五经。余见前辈无科名人,亦多能杂举五经。……自改经术,人之教子者往往便以一经授之,他经纵读,亦不能精,教者亦未必皆读五经,故虽经书正文,亦率多遗误。尝有教官出《易》题云:‘乾为金,坤亦为金,何也?’举子不免上请,则是出题时偶检福建本,‘坤为釜’字,本谬,忘其上两点也。又尝有秋试,问《井》卦何以无彖?亦是福建本所遗。”你看,宋刊建刻麻沙坊本之讹,造成了教官出题犯错,闹了大笑话。《易传·说卦》原文是“乾为金”、“坤为釜”,而建本“釜”字上面两点遗漏而错为“金”,糊涂教官信以为真,据此出题,能不贻笑大方吗?又《井》卦原有彖辞,建本漏刻,教官不问版本,以致斯文扫地。只要略具版本常识,寻对精善之本,自然不会闹此笑话。不过,教官出错考题,还不至于死人。如果医书版本错误,就可能闹出人命来。明陆深《俨山外集》有一故事,说是明初名医戴元礼,在南京见一医家门庭若市,元礼以为神医,于是天天去那医家看看。偶见一求药病人已出诊所,那“神医”追出门外,关照病家,煎药时一定要放一块锡同煎。元礼很奇怪,从未有以锡入煎剂的,遂问那医师。医师说是古方。元礼找到原书,乃是“餳”字,急为改正。餳即糖,“食”旁误作“金”旁,又少一笔,遂变为“锡”。由于庸医不讲版本,沿用坊本开方,一旦下错药方,轻者病情加重,重者危及生命。版本之事,意义重大,岂当儿戏! 晚唐五代后,有志于刻书惠世者不乏其人。宋王明清《挥麈余话》卷二载,毋昭裔“贫贱时,尝借《文选》于交游间,其人有难色。发愤异日若富贵,当板以镂之遗学者。后仕王蜀为宰,遂践其言,刊之印行”。后来宋代蜀刻大兴,即与毋昭裔提倡有关。在宋刻三等之中,蜀刻仅居中列。我有一部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北图馆藏宋蜀刻本原尺寸影印《昌黎先生文集》,不仅具考辨校订字句功能,而且行款、刀法、字体、墨色、版式诸方面,印刷精美,赏心悦目而富有审美观赏价值。居中等之蜀刻尚且如此,上等宋本杭刻之精美可想而知。清孙从添《藏书记要》说,宋本“字画刻手古劲而雅,墨色淡香,纸色苍润,展卷便有惊人之处”。所言宋本杭刻梨枣为板,纸张上乘,名人书写,精工雕刻,其字体大致有二:或瘦劲雅秀如欧(阳询)柳(公权)笔法,或气势雄伟如颜真卿笔法,俱生动有神而堪称双璧。近现代藏书家郑振铎在生活窘迫中曾自嘲解困说:“取善本书若干,以资欣赏,以涤尘心,当可有助修养。”版本之学,不仅有关学问,更有清心养性之功效。 不过所谓善本,不仅在于时代之古旧,同时还在后人之精校注本。如宋本《陶渊明集》,据宋代《蔡宽夫诗话》,就有许多刊误,故有“校之不胜其异”之叹。如陶氏《读山海经诗》有“刑天舞干戚”之句,但宋代曾紘所见诸本为“形夭无千岁”,因义窒碍疑其误,故取《山海经》原本加以校正。一句五字皆因形近而讹,故曾紘“每以世无善本为恨”。现在陶集已有若干精校本,古人可以无恨矣! 还有,中国古代兵火无情,毁坏了大量公私藏书,幸亏有些亡佚之书,早巳流入周边汉文化圈的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元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曰:“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日本至今仍然保存了许多中国早已亡佚的宋、元善本书。如日本镰仓时代,北条实时购买了数百部宋元版书,保存在金泽文库中。几百年后,北条氏衰落,金泽文库许多宋本,转入德川家康府藏。而若干宋本则被前田绍纲收购,转入前田氏育德会尊经阁保存,其中有中国早已亡佚的南宋绍兴八年董弅刻《世说新语》,书中盖有金泽文库藏书印章。此书后由近人罗振玉珂罗版影印传回国内。国外所存宋元明清善本,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亦是学界之幸事。(作者: 蒋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