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是入伏第一天,接下来,人们将迎来酷热的“三伏天”。那么,“三伏天”到底有多长?天文专家解释说,“三伏天”时段长短不完全一样,有30天,也有40天。今年的“三伏天”为40天。 据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七八月份是一年中气温最 高、最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常出现在夏至后,小暑与大暑之间,立秋后还有一段“秋老虎”。 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日期是怎样确定的?为什么有些年份伏天长?有些年份伏天短?其实,它是有规律可循的。 赵之珩介绍说,我国流行的“干支纪日法”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 因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即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而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规定也是10天。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这是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故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于是就有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别。 记者 周润健、蔡玉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