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何晏的《道论》“《无名论》的玄学思想(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光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无名论》接着说: 
    此比于无所有,故皆有所有矣。而于有所有之中,当与无所有相从,而与夫有所有者不同。同类无远而相应,异类无近而不相违。譬如阴中之阳,阳中之阴,各以物类,自相求从。夏日为阳,而夕夜远与冬日共为阴;冬日为阴,而朝昼远与夏日同为阳;皆异于近而同于远也。详此异同,而后无名之论可知矣。凡所以至于此者何哉?夫道者,惟无所有者也。自天地已来,皆有所有矣。然犹谓之道者,以其能复用无所有也。故虽处有名之域而没其无名之象,由以在阳之远体,而忘其自有阴之远类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无”是不可言说的。因为言说就是用概念把握事物的规定性,而 “无”是没有什么规定性可以把握的。“无”一经言说就变成了“有”而不再是“无”,因为它已被概念赋予了规定性。圣人用“道”和“大”等概念来称呼本来不可称呼的“无”,实际上已经将“无”变成了“有”。圣人所称道的 “无”与“无”的原型相比虽然变成了“有”,但这种“有”与通常的“有”,是在性质上不同的另一类“有”,它是与“无”相通并直接体现“无”的“有”,正如阴中之阳具有阳的性质一样。何晏认为,在属于“有”的事物中,不仅人们所称呼的“无”体现了“无”,而且还有一些其他的具体事物如水(其性柔弱形体不定)和毂(车轮中心可插轴的空处)等也具有无的性质。 
    《无名论》最后说: 
    夏侯玄曰:“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自然者,道也。道本无名,故老氏曰“强为之名”,仲尼称“尧荡荡无能名焉”,下云“巍巍成功”,则强为之名,取世所知而称耳。岂有名而更当云无能名焉者邪?夫唯无名,故可得遍以天下之名名之,然岂其名也哉!惟此足喻而终莫悟,是观泰山崇崛而谓元气不浩芒者也。 
    在这里,何晏以夏侯玄的“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作为《无名论》的中心命题,仍是在强调“无”的重要性。而其文义又呼应了首段,再次说明道是无法具体言说的,并再举老子、孔子之言来证明。在此孔、老并举,似乎隐含了儒道会通之用意。 
    这里所讨论的《无名论》,已非纯粹道家的观点。首先,何晏把名与誉相联系,认为被人所赞颂,就是有名,反之就是无名。这里的“名”已与《道德经》中的“名”有了距离。其次,他强调“无名为道,无誉为大”,并以此为桥梁,把无名与有名沟通起来。他认为,圣人的德业至高无上,无名可以称谓,无词可以赞颂。称谓无名叫作“道”,赞颂无词叫作“大”。这样一来,无名无誉又变得有名有誉了。但这种有名有誉不同于通常的名和誉。如果把无名无誉称作“无所有”,那么现在可称之为“有所有”了。然而这种“有所有”实际上还是“无所有”,因为这是无名之名、无誉之誉,与通常的‘有所有”并不相同。最后,何晏提出“同类无远而相应,异类无近而不相违”的观点,认为相同的东西无论相距多远,总有互相之间的共性存在,不同的东西无论相距多么近,也总是无法混同。懂得了这个道理,才能真正懂得无名论的观点。他要用这个观点来说明:主张无名论并不是完全否定“正名”说,因为天地万物“皆异于近而同于远”,所以,强调“无名”的最终目的在于“同于远”,即在于得“天下之名”。这实质上是道家出世与儒家入世两种学说的混和杂拌。 
    在这里,何晏探讨了超言绝象的形而上本体,与有名有形具体的天地万物的关系。这种对于抽象的哲学概念与范畴的论证,较之对一般的现实问题的解决,思路无疑要深奥得多,可谓“理致渊深”。而这正是“师心独见”的一个方面。显然,在何晏心里,作为人的圣人和作为自然的道应该是统一的,圣人应该取法于道,也像道那样以“无名”、“无誉”的身份去驾驭他的子民。
    注释: 
    《列子·天瑞篇》“无知也,无能也,而无不知也,而无不能也”注引,列御寇着,东晋张湛注:《列子》,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王晓毅:《王弼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125页。 
    洪之渊:《王何玄学与正始文学》,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版,第20卷,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