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有人说他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他被誉为清初第一词人,他的词以美传世以真动人。他写尽世间的惆怅,留下倾倒无数后人的传奇。 纳兰性德的传奇身世 解说1:纳兰性德,清初最著名的词人,他是相国的公子、帝王的宠臣,他拥有惊世的才华,他所有的声名和杰作都在三十岁前成就,然后英年早逝。这样的身世,这样的才情,怎么看怎么想,都该是一段传奇,于是真有人把他和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红楼梦》联系到了一起。 记者:有一种说法,说曹雪芹写《红楼梦》,可能是以明珠、纳兰性德他们家族的故事作为蓝本的,听说乾隆皇帝看了这个《红楼梦》以后,也说不过是写明珠家事而已嘛。有关系吗? 张宝章:我觉得会有一些关系,但是绝不是他家庭的写照。曹雪芹对纳兰的家事是非常地清楚,因为曹寅跟纳兰(性德)的家的关系是非常清楚的,非常密切的。所以曹雪芹一定会从他的上辈那里了解到纳兰家的情况。我觉得贾宝玉是有某些纳兰性德的影子,而且我觉得他在塑造这个大观园的时候,他肯定是了解了当时最著名的一个私家园林,自怡园的园况,他会从这里边得到借鉴。 字幕:北京市海淀区上庄 明府花园旧址 现场: 记者:您说纳兰家过去的大宅子就是这一片吗? 黄兆桐:对,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来讲,咱们脚底下站这个位置是它南门的位置。 记者:是它的南门位置? 黄兆桐:明府花园南门。咱们的南门这往前一丈多远就是大影壁,南门的大影壁。 记者:大影壁?大影壁在前面那个地方是吧? 黄兆桐:对,所以说咱们往西、往东这块地来讲是它的南墙的位置, 记者:这整个是南墙? 黄兆桐:南墙 记者:也就是这条路过去是南墙的位置? 黄兆桐:对,都是南墙的位置。 记者:有多长他们家?宅子当时大概占多少亩地? 黄兆桐:五十多亩地。 记者:50多亩地的宅子? 黄兆桐:50多亩地 记者:那大宅子这是。 黄兆桐:对 解说2:明府花园就是自怡园,建于康熙年间,是京西私人园林中的一座名园。纳兰性德的父亲纳兰明珠是康熙王朝的一代显臣,他在声名与权势最显赫的时候修建了自怡园这座大宅,传说园中山水兼备,既有富贵景象,又不失典雅风韵。也许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就有几分自怡园的影子。 串场1: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与纳兰性德是旧识,他比纳兰性德小四岁,早年曾经做过康熙皇帝的侍读,后来又做过御前侍卫。曹寅其时也是青年俊彦,文采斐然,与同为御前侍卫的纳兰性德早有交往。后来曹寅离开北京,在南京任江南织造,豪俊一方。多年后,纳兰性德随康熙帝下江南,还去拜访过曹寅。在纳兰性德去世十年以后,曹寅与友人念起纳兰性德,在他的诗作《题楝亭夜话图》中叹息“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此时纳兰性德的词名早已传遍天下,《饮水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诵,但是词人“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心事确实没有几个人能真正懂得。沈从文先生说过,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纵观纳兰性德的一生,仿佛正是以美为原则展开和继续的,但这人生却被他演绎得美且悲怆。 字幕放在画面上: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漂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解说3:纳兰性德陪同康熙皇帝出巡塞外的途中,填成这首《采桑子》,古人在诗词中常常咏雪或者咏花,纳兰性德抛开成规,把雪花当作牡丹、菊花一样来歌咏。词人所以偏爱雪花,只因它“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而后人在吟诵这首词时,大多会联想到纳兰性德的身世。 张宝章:像纳兰性德这种出身,这种家庭状况,而且由于他本身的学问的造诣很深,艺术才华也很突出,因为他在活着的时候,他的词已经广泛流传了,家家都唱《饮水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他有这么一个条件,而且很受康熙皇帝的赏识,他会很快地飞黄腾达起来。但是实际上呢他的思想没有朝那种升大官,掌握权力,没有朝这个方向去走。我觉得一个可能他对皇帝周围的情况是非常了解。 记者:太了解了。 张宝章:他不但知道这皇上的权威多么厉害,他也会知道在皇帝的权威之下,有多少人日子是不好过的。 记者:伴君如伴虎,他伴康熙伴了那么多年。 张宝章:另外他的父亲是那么大的权力,他不但了解他父亲的所作所为,他的贡献,他也了解他的阴暗面。 解说4:纳兰性德的父亲纳兰明珠,出身并不显赫,他最初只是康熙皇帝的一名普通侍卫,到后来却名噪一时、权倾朝野,这与他出众的才华和擅长审时度势分不开。康熙王朝最重要的三大历史事件:议撤三藩、统一台湾和抗御外敌,明珠在其中都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他可以说是最了解皇帝心事的大臣。 张宝章:实际上康熙盛世的形成,就在他前半段,而他前半段,他那些主要的政绩,是有两个大臣给他进行辅佐。一个就是明珠,一个就是索额图。 记者:索额图。 张宝章:那么明珠他有很多政治见解是被康熙皇帝采纳的,比方说他重视汉族的官吏发挥作用,尽量减少一些满族贵族的权力。 记者:对汉族知识分子可以说在当时候这个满族大员中间,他算是比较开明的是吧? 张宝章:因为他这个思想正好符合了康熙皇帝的思想,那么重用汉族知识分子,重视儒学,推广儒学,这都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明珠周围是有一批汉族知识分子得到提拔。这就影响到了纳兰性德。 记者:对 解说5:纳兰性德生在腊月,小名唤作冬郎。他出生时,满洲贵族入关不过几十年,八旗军仍然保持着旺盛的斗志,所有的八旗子弟都被要求从年幼时开始练习骑射。冬郎自然也不例外,只是在习武之余,他花了更多的时间读书写字。 张宝章:你像明珠这几个孩子,他们从小就是专致于汉学的研究,儒学的研究。你像纳兰性德还没有成人的时候,他就阅读了那么大量的东西,他让那个最好的汉族知识分子徐元文、徐乾学向他们学习。 记者:对 张宝章:所以他的汉学的基础,他的造诣是非常之深厚的,可见他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汉族的文化。所以他才能够真正地和这些汉族的大知识分子们有这么密切的交往。 字幕放在画面上用滚屏: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柬友》 解说6:这首《木兰花令》是纳兰性德所有词作中流传最广的一首。其中“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最为经典,它完全可以从已经消逝的三百多年历史中抽离出来,随时随地诉说人们的心绪。而这也恰恰正是古典诗词美好而珍贵的地方。这首渗透着淡淡忧伤与无奈的《木兰花令》,通常被人们认为是在感伤爱情,但据说它其实是纳兰性德写给自己的文人好友、清初著名词人顾贞观的,至于词中种种美人与爱情的典故究竟指得是何人何事,恐怕只有词人自己和他的好友顾贞观知道。 串场2:纳兰性德本名纳兰成德,“成德”这两字的出处是《易经?乾卦》中的“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据说是他的父亲纳兰明珠请一位高僧给取的,成德这个名字一用就是二十多年。后来康熙皇帝立了第二子为皇太子,皇太子乳名保成,和纳兰成德的名字里都有一个“成”字,为了避皇太子的名讳,“成德”便改名为“性德”。这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这个名字。到了第二年,太子保成改名为胤礽,“性德”才又恢复为“成德”,所以“性德”这个名字其实只用了一年而已,我们今天叫他纳兰性德也只是约定俗成。至于词人自己,每每在署名的时候总是写“成德”,或者效法汉人的称谓,以“成”为姓,另取“容若”为字,因此也会在他的文章、诗词后署名“成容若”,他的文友也往往用“成容若”这个名字来称呼他。 [NextPage] 与纳兰性德相交至深的知识分子 “狂生”,是顾贞观。这一年纳兰性德二十二岁,这一年纳兰性德词名大噪,正是因为这首《金缕曲》,它是写给顾贞观的。顾贞观号梁汾,清初文学家,著名词人,顾贞观比纳兰性德年长十八岁,纳兰性德对顾贞观仰慕已久。两人初一相识,便觉相见恨晚。相识见天之后,纳兰性德便填了这首词送给顾贞观。 张宝章:因为他们俩的交情特别好。这天晚上他们到楼上去,看着周围的环境。 记者:在三层楼上,当时应该看过去是看得清清楚楚的。 张宝章:对 记者:应该当时候这个三层楼够高的了已经是。 张宝章:太阳已经落山了,农户的牛羊都在往家里赶,一片这个点点的炊火都在闪亮,古寺传来的钟声和念经的声音有高有低,他们在那儿听着,俩人一面喝酒一面聊天,可以说整个忘记了世事的纷扰,忘记了个人的政治途程上的曲折,完全沉浸在友谊之中。因为纳兰性德是不太喝酒的,但是顾贞观的酒量很大,一面喝酒,一面聊天,顾贞观喝得酩酊大醉,和衣而卧。纳兰写了一首诗,就叫《桑榆墅同梁汾夜望》,就是刚才我说那个情景。 记者:那个情景,都写到诗里头了。 张宝章:写出来了。 字幕:季子平安否?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 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 记不起、从前杯酒。 …… 顾贞观《金缕曲?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 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 曾不减、夜郎潺僽。 …… 顾贞观《金缕曲?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 解说8:“季子”就是吴兆骞,这两首《金缕曲》是顾贞观以词代信,写给他的好友吴兆骞的,但词的第一个读者却是纳兰性德。吴兆骞是江南才子,受顺治年间著名的“丁酉科场案”牵连,含冤入狱,后虽幸免一死,但被举家流放东北宁古塔。顾贞观为救好友脱困,前后奔波运筹二十年,依然无果。在结识纳兰性德之后,顾贞观将蕴积了他二十年辛酸悲苦的这两首词,寄给吴兆骞的同时,抄录了一份给纳兰性德。 张宝章:顾贞观把他自个写的一首《金缕曲》给纳兰看,纳兰看了以后,觉得这词写得太好了,但是这阙词写的什么东西呢,就是写的吴兆骞被贬这件事。当这个纳兰知道这个事以后,他说10年之内我要把他救回来。顾梁汾说一个人的一生有几个十年?太长了, 记者:他又说五年。 张宝章:五年,结果他就借助他有权势的父亲干预了这件事,当然还有一些别的知识分子,一些官员也在努力,所以吴兆骞就回来了。 记者:提前从宁古塔回来了? 张宝章:而且到纳兰家作为家庭教师。像这种情况,就说明纳兰性德他对汉族知识分子,特别是对那些有才学,但是政治上没有地位的人,他是很同情,很认真地结交的。 字幕:…… 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 知我者,梁汾耳。 纳兰性德《金缕曲?简梁汾,时方为吴汉槎作归计》 解说9:纳兰性德曾用这首《金缕曲》回复顾贞观,君子之约,五年兑现。那时候两位词人诗词唱和、饮醉流连的地方大多在北京西郊,也就是今天北京的海淀区,他们有时候是在纳兰家建在双榆树的桑榆别墅,有时是在海淀上庄的明府花园,更多的时候他们都在渌水亭。 串场3:渌水亭是纳兰性德的书室和著书处,也是他与诗朋文友雅集的场所。纳兰性德为什么给自己的书斋取名渌水亭,这其中有一个典故。在《二十四史》中的《南史》有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有一位世家子弟名叫庾景行,自幼以孝行著称,做官之后以清贫自守,而且长相清秀俊逸,风采照人,一时为世人称道。后来庾景行被南齐当朝重臣王俭委以重任,南齐的另一位重要政治人物安陆侯萧缅知道了这个消息后,马上就给王俭写了一封贺信,信里说:“成府元僚,实难其选。庾景行泛渌水,依芙蓉,何其丽也。”当时的人们把王俭的幕府比做莲花池,所以萧缅才用“泛渌水、依芙蓉”来赞美庾景行。这个典故,就是纳兰性德为自己的书斋取名渌水亭的出处,这里面显然寄托着一层深意。 解说10:陈维崧、严绳孙、姜宸英、朱彝尊……那个时代文坛最响亮的名字都能在咫尺之间读到了,这些文人名士相继成为渌水亭的座上客,他们谈诗论画,悠游自得。 张宝章:这些人是经常到这儿来聚会,那就是因为思想相投,思想倾向一样,虽然有的是有功名、有官位,有的就是没有,白丁,但是学问很大,所以他们经常在这儿聚会。他团结了这么一批。 记者:汉族的著名知识分子。 张宝章:汉族的有作为,有学问的大知识分子。 记者:对 张宝章:他们写的诗词在清代也是顶尖的,他们的思想的交流,艺术的交流,对当时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创造,我觉得也是很有作用。所以渌水亭可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很值得讲一讲的这么一个地方。 解说11:三百多年前的渌水亭一定是一个可以泛绿水、依芙蓉的雅致所在,它有幸见证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领略了才子文豪、诗词唱和。三百年后的今天,渌水亭的原址究竟在哪里,却成了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记者:您主张渌水亭是在玉泉山下面,是吧,那么渌水亭到底是在哪里呢? 张宝章:就是在清代的记载,《宸桓识略》开始,一直到清代灭亡,所有的记载都是说渌水亭在玉泉山下,是明珠的别墅,没有一个例外。甚至于在同(治)光(绪)年间有一个学者,还专门到西郊找了一下,到玉泉山下找了一下这个渌水亭,没有找到,说明那时候已经没有了,他既然到城外来找,说明城里边没有。 记者:就是什刹海旁边是不存在的。 张宝章:因为什刹海当时他那个故居还是很完整,那个亭子也在,如果那个就是渌水亭,他就到那儿看就得了,就没有必要到西郊来找了。纳兰有一首诗就叫《渌水亭》,诗很简单,一看它就是在玉泉山下。这首诗说“野色湖光两不分,碧云万顷变黄云。分明一幅江村画,着个闲亭挂西曛。” 记者:挺美 张宝章:它是野色、湖光。野色是什么?就是庄稼的颜色。 记者:庄稼色。 张宝章:湖光就是。 记者:瓮山泊,昆明湖? 张宝章:昆明湖,后来的昆明湖,当时的瓮山泊。所以他不可能在城里。 串场4:除顾贞观之外,与纳兰性德相交至深的还有一位著名词人,他就是朱彝尊。朱彝尊比纳兰性德年长二十六岁,两人是忘年交。在结识纳兰性德之前,朱彝尊已凭《江湖载酒集》、《静志居琴趣》两部词集在词坛扬名,纳兰性德对朱彝尊仰慕已久,两人相识后更是惺惺相惜。有一次两人同游北京西郊冯氏花园,观赏海棠,纳兰性德即兴作《浣溪沙》一首,其中“谁道飘零不可怜。旧游时节好花天。断肠人去自今年。”几句让命运多舛的朱彝尊感慨良深,于是作《鹧鸪天》一首回应纳兰性德,其中两句纳兰性德最是喜欢,那就是“莫问天涯路几重。轻衫侧帽且从容。”“侧帽”,是北朝青年贵族独孤信的一则典故:独孤信姿容绝代,为世人仰慕。一天他出城打猎,回来的时候不小心被风吹歪了帽子,他急着赶路没有留心这个细节。等到第二天,满城的男子们都学独孤信的样子歪戴帽子。朱彝尊借“侧帽”的典故,用独孤信暗喻纳兰性德。后来纳兰性德刊刻了自己的第一部词集,取名就叫作《侧帽集》。彼时,纳兰性德的词作随着侧帽风流不胫而走,传唱京城,传唱全国。 宝章:曹雪芹对纳兰的家事是非常地清楚。我觉得贾宝玉是有某些纳兰性德的影子。他在活着的时候,他的词已经广泛流传了,家家都唱《饮水词》。他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汉族的文化,所以他才能够真正地和这些汉族的大知识分子们有这么密切的交往。 [NextPage] 纳兰性德被安葬在北京海淀上庄的祖茔 解说1:词人早逝,带走了对爱情的悼亡,对友情的惺惺相惜……和所有与诗词有关的美好、感伤。纳兰性德被安葬在北京海淀上庄的祖茔,如今只能见到街巷。在海淀上庄保存最完好的就是纳兰家族的家祠,这里的青墙与朱门似乎倒有几分词人的气质。曾经来这里祭拜过的纳兰家族后人中,身份最显赫的竟然是清王朝最后一位真正的统治者——慈禧。 字幕:北京市海淀区上庄 纳兰性德家祠 现场: 记者:也就是像纳兰(性德)他们要祭祀的时候就都到这个地方,是吧? 黄兆桐:不光他们。 记者:不光他们。 黄兆桐:包括晚清的慈禧。 记者:慈禧。 黄兆桐;每年的清明节都要来上庄,来祭祖。 记者:慈禧和明珠,纳兰(性德)是一家的? 黄兆桐:对。 记者:都是叶赫那拉氏? 黄兆桐:都是叶赫那拉氏。 记者:这里等于是叶赫那拉氏从龙入关以后唯一的一个人? 黄兆桐:祭祀的场所就是这儿。 记者:就是这里?他们叶赫那拉氏在关外就是 黄兆桐:关里、关外叶赫那拉氏祭祀祖先就得到皂甲屯来,就是这个地方。 记者:其实叶赫那拉氏家族在关外的时候被努尔哈赤他们基本上给灭族了。 黄兆桐:剿灭了。 记者:灭族了。 黄兆桐:灭族了。 记者::剩下一根苗。 黄兆桐:剩下一个尼迓韩,就是纳兰性德的爷爷。 记者:爷爷,到这儿来,封了这片地方。 黄兆桐:对 解说2:“纳兰”其实是“那拉”的一种汉译,纳兰性德的满姓正是叶赫那拉。叶赫那拉氏是清代满族的“八大姓”之一。关于叶赫那拉氏还有一个传奇故事。在明朝末年,游牧在叶赫河流域的叶赫那拉部族与爱新觉罗部族之间发生过战争,战事非常惨烈,双方死伤惨重,叶赫那拉氏几乎被灭族。传说,叶赫部首领布扬古在战死前曾对天发誓:“我叶赫那拉就算只剩下一个女人,也要灭建州女真。” 某些野史上甚至有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经非常害怕叶赫那拉氏的报复,因此清廷宫中后妃有不选叶赫的祖制,其实这不过是民间传说,并无历史根据。至于后来慈禧太后是叶赫那拉氏,光绪的皇后也是叶赫那拉氏,这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历史巧合。 记者:那么我们也都知道叶赫那拉氏和这个努尔哈赤爱新觉罗他们在关外的时候,就是实际上是世仇,最后是努尔哈赤把叶赫那拉氏这一族的主要的壮丁几乎都杀绝了。说只是留了一个小男孩,说给他家最后续点香火,然后这个小男孩从龙入关,给带到北京来了,这个人就是明珠的父亲是吧? 张宝章:明珠父亲尼迓韩进关来了,后来他(明珠)怎么会和这个皇族是如此的亲近? 记者:对呀,怎么会如此地重用一个仇家之后呢? 张宝章:我觉得这里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珠进关以后,他的思想,他的政治行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了康熙皇帝的思想。而且呢他在实际的政治里边,也辅佐了、支持了这个康熙皇帝的一些主要的措施。所以我觉得康熙皇帝一直对他还是很信赖,很依靠。 解说3:纳兰家族与清朝皇族之间有着牵扯不断的关系。明珠的夫人,纳兰性德的母亲是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的十二子,虽然勇悍过人,战功显赫,但因太过张扬又毫无城府,终于在权势斗争中落败,被收监赐死,家产抄没。就是在这样的时候,明珠才有机会“高攀”上阿济格的女儿。 清朝时人的笔记中记载过明珠夫人的逸事,说她妒性之强,以至于严禁任何侍女与明珠交谈。有这样一位强悍的母亲,还有一位精明的父亲,但这些性格似乎并没有遗传到纳兰性德身上。 串场1:《荀子?不苟》有一段话定义君子的品行:“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寡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能够做到这些,就是一位真正的君子了。纳兰性德,字容若。“容”字的出处就是“恭敬谨慎而容”的“容”,后面加个“若”字是《易经》里的惯用文法,据说他的这个“字”,是他的挚交好友朱彝尊在他弱冠之年,也就是20岁时为他取的。古人视弱冠为成年,成年的纳兰性德要举行婚礼了。他的岳父叫卢兴祖,汉军镶白旗人,任两广总督。这是官员之间结亲的一种最理想的模式:京官与地方官结亲,一个是中央大员,一个是封疆大吏。现代人常有一种误解,认为清代的政策是满汉不通婚,其实卢家就是汉人,和明珠家通婚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不能通婚的并非满人与汉人,而是旗人与非旗人,这个政策与其说是对民族身份的限制,不如说是对政治身份的限制。这看起来是一桩典型的包办婚姻,却成就了一段短暂而美好的爱情。 字幕: 旋拂轻容写洛神, 须知浅笑是深颦。 十分天与可怜春。 掩抑薄寒施软障, 抱持纤影藉芳茵。 未能无意下香尘。 ——《浣溪沙》 解说4:这首《浣溪沙》是纳兰词里罕见的一抹亮色。纳兰性德眼中的新婚妻子,恍惚间或许有如当初曹子建乍逢洛神吧?眼前的女子,怎么看都是美的,如轻风拂面,如落英缤纷。 张宝章:她在17岁的时候跟纳兰性德结婚,纳兰性德是19岁,康熙十三年结婚以后呢,明珠就把他在双榆树修的这个别墅交给他们住,作为他的书房,作为他生活的地方。这个时候纳兰性德是19岁,婚后的生活是非常的。 记者:甜蜜 张宝章:甜蜜,完满,所以这结婚三年了,生活得非常得好。那么这个双榆树呢,他修这个别墅叫桑榆墅,就是说他这个园子里边,桑树、榆树、梨树、竹子等等,还有一座三层的小楼,楼前有一个回廊,通到东边的一座平房里边,他们俩就生活在这儿。但是幸福地生活过了三年,在康熙十六年5月30号,卢氏因为难产就去世了。 记者:死于难产? 张宝章:难产去世了。 记者:孩子留下了吗? 张宝章:没有。 记者:母子双亡,那这个打击太大了。 字幕: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 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 春花秋叶,触绪还伤。 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 真无奈!倚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摘自《沁园春》 张宝章:在他夫人去世三个月以后,也就是康熙十三年的9月9号的前三天,就是9月6号,也写了一首诗,为什么写诗呢?他就是这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他的夫人淡衣素服,执手哽咽,跟他说了很多话,临走的时候,赠给他两句诗,这诗的意思就是愿做天上月,年年向郎圆。 记者:也就是说像天上的月亮一样,一年至少有12次可以向我的夫君,希望每个月来看一次你,就这意思? 张宝章:对,他做梦里边,夫人讲了这么两句话。他醒了以后一想不对呀,我的夫人是从来不写诗的,这就使他对自个儿的夫人的思念特别地浓重,而且当夜大哭一场,写了一阙词叫《沁园春》,就专门记述梦中和夫人相见,和他对夫人的思恋。 串场2:纳兰性德所有凄美悱恻的悼亡词,都是为卢氏所作。其中一首《蝶恋花》中有这样两句“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用得是《世说新语》中荀奉倩的典故:荀奉倩和妻子感情甚笃,有一次妻子患病,身体发热,体温总是降不下来,当时正是寒冬腊月,荀奉倩情急之下,脱掉衣服,赤身跑到庭院里,让风雪冻冷自己的身体,再回来贴到妻子的身上给她降温。这样不知做了多少次,但深情并没有感动上天,妻子还是死了,荀奉倩也因此病重,很快随妻子而去。这个故事在《世说新语》里被当做一个反面教材,认为荀奉倩溺惑于儿女之情,不足为世人所取。但纳兰性德却把这个典故用在了自己的词作中,显然在他看来,荀奉倩是个至情至性之人,深情可嘉。 [NextPage] 纳兰性德进入仕途 字幕: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 解说5:纳兰性德还是步入了仕途,尽管他此时文名已著。纳兰性德是进士及第,本应进入文官系统,但没有想到的是,他被委任的竟是属于武职的三等侍卫。在康熙皇帝看来,纳兰性德的出身,正是御前侍卫的上佳之选。纳兰性德的父亲明珠就是从侍卫做起,直至权倾天下,乾隆朝的和珅也是从侍卫起家的。 记者:年轻的纳兰性德,他和康熙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张宝章:因为我觉得康熙对他的才华是有认识的,比方康熙写了一首诗让他翻译成满文, 记者:对 张宝章:而且经常有所馈赠,各种的小礼品,那是很多的。而且无论是到五台山也好,去上泰山尊孔也好,去到江南也好,去到东北去。 记者:祭祖也好。 张宝章:几乎全都跟着他。 记者:都是随驾。 张宝章:而且还有一次专门派他到梭龙去了解情况。 记者:探查这个边情是吧? 张宝章:真实的情况,我觉得康熙对他很重视的,也可能他不太了解这个纳兰性德自个儿深入的思想倾向,可能不一定了解。 记者:不太了解。 解说6:纳兰性德要刊刻他的第二部词集了,他为词集取名《饮水词》。禅宗常说佛法之悟,“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此时妻子卢氏已逝,只有二十四岁的纳兰性德经历过了生死别离,经历过了漫长而无法排解的忧郁,他将他的心事与思念都寄托在了这部《饮水词》中。这一年是康熙十七年,也是纳兰性德忙碌的一年,他一直都在陪王伴驾。几乎全年的时间,康熙皇帝都在京畿附近巡视,吴三桂七月称帝,八月身死,清军全线反攻,天下已定。 记者:康熙即位以后,其实康熙当时候面临着满清入关以后,这个政权的一个瓶颈。也就是说他这个时候如果这个瓶颈过不去的话,满清在整个中国的统治可能就岌岌可危。重要的这个瓶颈其实就是如何对待汉族文化。如何对待汉族的儒家的这个传统,如何对待汉族的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这个是康熙当政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整个满清的这个王朝,在整个中国的统治的合法性、合理性就是要出现大问题了。所以康熙他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来予以解决,包括到孔庙去祭孔,到泰山去朝拜泰山。包括六下江南,他六下江南做很多事情,其中重要的事情,因为主要的汉族知识分子大本营在江南,他要到那个地方去笼络江南知识分子的人心。那么在这个上头,是不是纳兰性德一家,特别是明珠的这方面的这种见解,包括对汉族文化的这样一种认同和崇扬,符合了康熙的这样一种政治需要? 张宝章:是这样,因为你满族起兵从白山黑水之间出来,就是你很彪悍,你武装力量很强,你把整个中国可以打遍,但是你要想统治它,那光靠武力是不行的。 记者: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张宝章:对。 串场3:康熙十七年即1678年,康熙皇帝下诏开设博学鸿儒科,消息一出,天下骚然。早在唐朝,就有了博学宏词科这个名目,是在进士及第的读书人当中再做精选,谁要是考中了这一科,那就等于是进士中的进士,状元中的状元。到了宋代,博学宏词科虽然延续了下来,但因为太过难考,关注的人也不多。及至元明,基本就是进士科一统天下的局面。如今博学宏词科改称博学鸿儒科,名份更见尊贵,但用意并非“精选”,恰恰相反,考试的门槛很低,目的是网罗当时有一定知名度的在野人士。博学鸿儒科一开,各地官员纷纷荐举名流,这当然是一种压力,拒绝岂不是公然与朝廷作对嘛?恩威并施之下,这年年底,各地的名流云集北京。同在京城,同样的一群人,交叠着两个世界的生活。影响政局的是博学鸿儒科考试,影响中国文学史的却是渌水亭的诗词唱和。举国首屈一指的文人才子都聚焦在了纳兰性德的渌水亭。 字幕: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 旧游踪,招提路,重到处,满离忧。想芙蓉、湖上悠悠。 摘自《金人捧露盘?净业寺观莲》 解说7:多年之后的一个夏天,纳兰性德忆起那年的友朋欢聚,众人在渌水亭饮酒赋诗之后,挽臂同去不远处的净业寺赏荷。只是浮生若梦,胜地不常,人生别易会常难。 张宝章:纳兰性德去世那一年春天,这一帮人还有一个聚会,朱彝尊,他写了一首词,《台城路》就是同这些朋友《台城路?饮容若渌水亭》。开头几句是这样写的,一弯裂帛湖流远,沙堤恰环门径,岸划青秧,桥连皂荚,惯得游骢相并。就是说我们这个地方是在裂帛湖畔,裂帛湖当然都知道就是玉泉山的一个小湖,当时是康熙年间是玉泉山最大的一个小湖了。那么这个湖水向远方流去,这个地方有河,有水稻,而且有一个桥,过了桥以后,骑上马就可以到皂甲屯去。 记者:就是明珠花园所在地? 张宝章:明珠花园所在地,这是他们最后的一次聚会,过了几天,纳兰就得病去世了。 解说8:康熙二十四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一病不起,接下来一连七日,终于不汗而死。三年后,纳兰明珠遭到弹劾,所有的繁华真得要落尽了,即使词人生前从不在意这繁华。 张宝章:实际上皇帝早就有这种想法,有的大臣看出了这一点,所以郭琇上书给他列了几大罪状。 记者:给明珠列了几大罪状。 张宝章:那么康熙皇帝看着这个几大罪状以后,既不追究这些罪状是真是假,也不去调查,宣布罪状以后就宣布把他撤职了,当然后来给他留个尾巴,让他做内大臣,实际上他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政治权力,不再参加康熙年间的重大的政治活动,这恐怕也是康熙帝的一种考虑。 记者:实际是君人南面之术,就是说驾驭臣子的一种手段。是吧。 张宝章:对对 记者:你看整个那个清朝,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臣子一旦权力显得过大的时候,或者显得过于太能干的时候,你看往往就是祸事就要跟着来了,是吧。 张宝章:对 字幕:独拥余香冷不胜,残更数尽思腾腾。 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 《饮水诗?别意》 解说9:“红楼”是富贵人家女子的闺房,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多有出现“红楼”,仿佛红楼是最适合表达凄美和哀怨的地方。据说乾隆晚年,和珅呈上了一部《红楼梦》,乾隆皇帝看过后,掩卷而叹:“这书里写的,不就是明珠的家事嘛!”这件轶事被记载在了清人的笔记中,后来成为人们研究《红楼梦》的一条线索。其实无论是《红楼梦》,还是纳兰性德,一但知道了这许多,或许那时人们只想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 记者:说到纳兰性德的这个诗词,他总共短短的一生中间,创作了多少首诗词呢? 张宝章:后来人们把他除了《饮水词》以外,其他的词都聚合在一起,编了一本《纳兰词》,大概是348首。因为人们对纳兰最重视的就是他的词,对他的诗不是特别地重视。 记者:王国维评他是“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是吧? 张宝章:是,那就是对他的评价是非常之高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