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足”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思想。“知足者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之足,常足矣”,是“知足”思想的核心表述。汉代颜行“知足”之风,很多人淡泊名利,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富有;在处世态度上,他们为人谦退,生活俭朴,与人为善,远离权势和名利,追求淳朴清静的生活;他们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思想行为也影响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老子;知足;汉代;和谐社会 “知足”思想既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老子思想的一个核心思想。“知足”思想在汉代影响甚大。本文拟就“知足”思想的内涵及其风行汉代的情况做一初步探讨。 一、“知足”的含义 “知足”思想在《老子》中有以下几处直接的记载。《老子》33章:“知足者富。”44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6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楚简本《老子》中有“夫亦将知足,知足以束,万物将自定”。的话。 老子的“知足”思想包含的涵义主要有:(1)求内不求外,追求纯真的本性和精神的富有,而对外在的名利看得很淡。“知足者富”,三国时期的王弼注曰:“知足者,自不失,故富也。”主要是从精神层面而非从物质层面来说的。因为“知足”,则精神不受贪欲的扰动。王弼在46章做注时说:“天下有道,知足知止,无求于外,各修其内而已”,强调了追求内在精神富有的重要性;(2)名利和钱财是身外之物,是守不住的,过分的追求和占有必定丧失也多,因为你过多占有财富违背了财货流通的原则,是不符合天道的。王弼注曰:“甚爱,不与物通;多藏,不与物散。求之者多,攻之者众,为物所病,故大费、厚亡。”因此对名利的占有要适可而止,要知足,这样才能“长久”;(3)人性的最大弱点在于贪得无厌,永不满足。要做到“知足之足,常足矣”,必须要做到寡欲,知道满足。王弼在第20章做注时说:“无欲而足”、“自然而足。”(4)对于侯王等统治者而言,其欲望有时候会造成很大的祸害,所以必须用“知足”来约束他们的欲望,这样万物才会自然安定。 胡寄窗先生从经济的角度认为,老子的“知足”与否主要取决于人对财富标准的主观认识,关键在于“寡欲”。他在“老子中的经济思想”一节中说:“寡欲的具体表现是‘知足’。老子学派把知足看得非常重要,以为知足可以决定人们的荣辱、生存、祸福。……不仅如此,他们并将知足作为主观上分辨贫富的标准。如知足,则虽客观财富不多而主观上亦可自认为富有,‘知足者富’,‘富莫大于知足’。因为知‘足’之所以为足,则常足矣,常足当然可以看作是富裕。反之,客观财富虽多,由于主观的不知足,贪得无厌,能酿成极大的祸害。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财富观决定于主观的知足与不知足,亦即决定于‘欲不欲’,所以带有唯心主义色彩。但他们很重视客观刺激产生欲望之作用。如他们说‘乐与饵,过客止’。寡欲与知足是不可分割的,未有能寡欲而不知足者,亦未有不寡欲而能知足者。老子提出寡欲、知足,对当时当权贵族的无厌欲求是一个强烈的抗议。”胡寄窗先生所论,很有道理。《韩诗外传》卷五说:“福生于无为,而患生于多欲。知足,然后富从之。……贪物而不知止者,虽有天下,不富矣。”《韩非子·六反篇》说:“桀贵在天子而不足于尊,富有四海之内而不足于宝,君人者虽足民,不能足使为天子,而桀未必以天子为足也。”夏桀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却仍不满足,主要在于他的贪欲太多。“知足”要求内而不要求外,要过“为腹不为目”的生活,减少贪欲,过简单清净的“寡欲”生活,如此,自然会“知足”。 老子正是想通过自己的着作告诫人们,特别是那些掌握政权的奴隶主贵族,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欲要适可而止,要知足,否则,贪欲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必然会自取其辱,必然会遭受严重的损失,包括物质方面的损失,当然也包括社会地位和精神心态等方面的损失。 二、汉代“知足”之风的形成 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无为并不是行政的不作为,而是“不妄为”,是“寡欲”“知足”,它主要是针对秦朝“有为”而言的,秦之“有为”主要表现在“妄为”,即贪欲无厌,大兴土木,不恤民力。如:修始皇陵,建阿房宫,筑长城,修驰道等等。汉朝统治者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最直接也是最深刻一条就是秦朝统治者的“有为”和“不知足”。所以,汉初,统治者反其道而行之,把老子思想作为国家统治思想,大力提倡并积极践行老子“知足”思想。国家“知足”,固守而不外拓,与匈奴和亲,对于匈奴的扰边,只是“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统治者“知足”,清心寡欲,无为而治,土木不兴,宫室不修,衣不曳地,帏帐无绣,真真地是体现了“与民休息”。 史载“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汉文帝更是以知足着称,史载“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他曾经想建造一个露台,召来工匠一问,需要花费百金,于是停止建造。他还经常穿着粗布衣服,为了节省布料,规定其夫人的衣服长不得拖地,帏帐不得纹饰绣花,即史籍所载“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他还规定自己的陵墓当中一律使用瓦器,不得使用金银铜锡,“欲为省,毋烦民”。汉景帝在诏书中也颂扬汉文帝知足节俭,说他“减嗜欲,不受献”。司马贞在[索隐述赞]中称颂汉文帝“绨衣帅俗,露台罢营。……霸陵如故,千秋颂声”。自汉朝建立到汉文帝时期,统治者的知足节俭已经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即太史公所谓“德至盛矣”。 汉景帝继续大力提倡知足理念,他在后元二年(前142年)五月的诏书中严厉批评贪得无厌之徒,表扬寡欲知足的廉士,下令从廉士中提拔官员:“人不患其不知,患其为诈也;不患其不勇,患其为暴也;不患其不富,患其亡厌也。其唯廉士,寡欲易足。……亡令廉士久失职,贪夫长利。” 曹参为齐相,用黄老之术治国,获得贤相之名。待到萧何死后,曹参入京为汉相,竭力推行老子治国思想,选官任人只选那些忠 厚老实不善言辞者,凡是巧言花语追名逐利之徒,概不予录用。因为忠厚老实之人往往比较知足,而欲务声名之人往往贪欲无厌。《史记·曹相国世家》对此有记载:“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