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先秦儒学是一种宗教信仰体系吗?(5)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儒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这些概念出现的典型场合如《诗经》中的《大雅•文王之十•文王》,“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上帝临汝,无贰尔心”;《小雅•十月之交》“天命不彻,我不敢效我友自逸”;《颂》中的《周颂•清庙之十》“维天之命,於德不已”、《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作为政治文献著作的《尚书》,这五个概念出现的频率更多,如《虞书•益稷》“志已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夏书•甘誓》“天用剿绝其命,今于惟恭行天之罚”,《商书•仲虺之诰》“钦崇天道,永保天命”,《周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等。《礼》中有关这五个概念的论述也很多,如《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大学》篇“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命也”,“无以为宝,仁亲为宝”。《易》中的有如“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佐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天道下济而光明……天道亏盈而益谦”,“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等。《春秋》是一部用词简洁的编年体史书,所记叙的多是一些平实的史实,以所谓的“春秋笔法”来寄托孔子的政治理想,上述几个概念的论述主要体现在春秋三传中。
    “天”“道”“命”“上帝”“仁”是五经中常用的重要概念,下面再来看《论语》、《孟子》、《荀子》的状况,《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记载道德规范的散文集(35),《孟子》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先秦文史的重要著作(36),《荀子》是荀况晚年总结当时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写成(37)。《论语》首先是对“仁”的强调,全书有很多言论围绕这个议题展开,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对于“天、道、命”也有许多言论,如“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天生德於余,恒颓其如予何”,“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天之历数在尔躬……天禄永钟”,《论语》与五经相比的特色是强调礼而上帝提及得较少。《孟子》也是语录体散文,其中有不少段落能就某个问题为中心展开论证,所以也能让我们更清晰地把握孟子的思想脉络,孟子继承子思的学说,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的学说也是提倡“仁”的,如“仁则荣,不仁则辱”,“夫仁,天之尊爵也”,“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关于“天”的论述有“以大事小者,乐天也;以小事大者,畏天也”,“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天之方蹶,无然泄泄”。《荀子》对孔子所宣扬的礼乐、仁以及天命作了深刻而独特的解释,在先秦儒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最著名的言论如“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等。
    通过上文的统计和举例,笔者确定了两点: I 天、道、命、上帝、仁是先秦儒学著作中一以贯之的概念,均有思想传承上的连贯性。 II 这些概念在每部书中出现的频率并不一致,天道命在每部书中均有出现,但五经对这三者的论述较后三本书为多,后三本书在谈论这三个概念时有许多是引用的五经中的句子;上帝主要出现在五经中;仁的学说虽然在五经中已有论述,但《论语》和《孟子》将其提高到学说中心的地位,与之相应的是强调“礼”的重要性。
    (三)先秦儒学的本体论根基
    在这五个都很重要的概念中,哪个才是儒学的最根本的概念,即上文所讲的那个支撑着整个学说体系的自明然而在一般情况下又隐藏起来的本体论根基呢?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孤立的静态的考察每个概念本身是得不出结果的,因为从每个概念出发,都可以阐发出一套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在这套体系中作为出发点的这个概念当然是最基本的;要确定在先秦的儒学体系中最根本的概念必须理顺“天”“道”“命”“上帝”“仁”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个概念之间有十对双边关系,在一对关系中,如果能考证出其中的一个概念能衍生出另一个概念,或某个概念的产生以另一个概念的成立为基础,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那个作为基础的概念是较之作为衍生物的概念更为接近“根本”的概念。笔者将这十对关系全部考察过后,认为:在先秦的儒学体系中,“天”是最根本的概念。在“天”与其他四个概念的双边关系中,“天”的概念是其他概念得以阐发的那个默认的前提。而其他四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出于论述的逻辑性,笔者按照“天”与“上帝”、“天”与“命”、“天”与“道”、“天”与“仁”这样的次序来论证笔者的观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