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墨子评传三:重视物质生产是墨子思想的基础(4)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拙风文化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二)交相利的生产价值观
    墨子的功利观是以满足人之所欲,使人人能达到温饱为基本目的的。生产劳动创造了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财富,使人的温饱有了可能的物质基础,但物质财富的社会再分配却直接关系到每个人能否均天下之利。所以,墨子不仅反复强调了强力从事的重要性,而且十分关注劳动产品的分配问题。生产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归根到底是如何能被人们分配使用。墨子提出的交相利的生产价值观是墨子劳动创造物质财富思想的补充,均天下之利是墨子求天下之利思想的构成内容之一。
    由于物质产品的交换而产生的价值和价格问题直接关系到在实际社会生活中能否均利的问题,由于各个行业往往只能生产某一生活资料,为了生存就必须通过一定的交换途径,或以物易物,或以货币通货为中介,物质产品就成为商品进入市场。在这样一个物质交换的过程中,就必然会产生贱买贵卖之类不均利的状况。也就是说劳动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由于物质交换过程的不平等,使劳动者没有能公平合理地享受到自己应得的物质之利。由此,墨子注意到对商品交换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墨子已对商品的使用价值、内在价值、交换价值和商品价格等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墨子说:“为屦以买,不为屦。”①在墨子看来,鞋不单是只有用来穿,而且可作为一种商品用来交换其他物品,工匠制鞋是为了买其他他所需要的物品。也就是说,墨子已看到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种属性的差别。不独有偶,大约与墨子同时代的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也用鞋作例子说明了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重属性的认识,“……每种货物都有两种用途:一种是物本身所固有的,另一种则不然,例如鞋,既用来穿,又用来交换。”②商品交换是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交换价值,即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内在价值是否相合,这直接关系到交换双方是否均利。对此,墨子作了若干分析。其一,墨子认为,商品的价格应以其内在价值为依据,“贾宜,贵贱也。”①“买无贵,说在仮其贾。”②“贾宜则雠,说在尽。”③商品在交换过程中,贵贱与否的判断是以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是否相一致为判别标准,如果价格和价值相一致,则可说是价格适宜,商品就可出售或用于交换。其二,墨子认为,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既有合理的情况,也有不合理的情况。“贾。尽也者,尽去其所以不雠也。其所以不雠去,则雠,正贾也。宜不宜,在欲不欲,若败邦、鬻室、嫁子。”④如果一件商品的价格完全体现了商品的价值,则墨子认为价格是适宜的。商品交换的价格符合交换商品的价值,这样的买卖交易是公道的。同时,墨子看到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确实存在影响商业价值体现的各种因素,因而交换的价格也往往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墨子认为这种价格和价值背离的商品交换不符合均利的原则,因此,必须剔除这些影响因素,使得商品的价值能被价格真正体现出来。墨子进一步指出了真正影响商品价值和价格不相一致的因素是买卖双方是否需要,即“人之所欲”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商品价值体现的程度。墨子认为,能真正满足人之所欲的,则商品的价值据此而决定的商品价格就是适宜的。例如,亡国之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卖妻嫁女。墨子举亡国之人卖妻嫁女以换取自身生存费用的例子,只是为了论证,人的生存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是商品价值体现的基础。墨子对商品价值和价格的认识说明了两点:第一,墨子的这种认识是以满足人之所欲为出发点的,墨子认为,正是人的生存对生活资料的需求,才使商品的交换价值以价格的形式体现出来,使人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各自彼此得到自己所需的生活资料,达到互利、均利的目的。第二:,墨子的这种认识,要求商品的价值在交换过程中得到真实的体现,不致因各种原因,使价格不能反映商品的价值。即墨子强调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要平等互利,以达到天下之利的目的。春秋战国之际,商品交换开始进入货币经济阶段,货币作为通货是一般商品交换的基本媒介。货币的广泛使用,一方面说明了春秋战国之际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的繁荣,另一方面也说明,商品交换在价值和价格关系及其合理性方面的认识也更趋复杂。墨子关于货币与商品价格之间关系的认识有一段阐述和分析:“刀籴相为贾,刀轻则籴不贵,刀重则籴不易。王刀无变,籴有变,岁变籴,则岁变刀。”①这里的“刀”是一种古代货币,“籴”指买入的商品。在现实的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与商品价值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经常变动的状况。“刀轻”,即货币贬值的时候,商品的价值并不因之上升,虽然从价格上看是买贵了;“刀重”,即货币升值的时候,商品的价值并不因之而下降,虽然从价格上是买便宜了。如果,“王刀无变”,即国家货币币值不变,而商品的价格受市场等各种原因的影响总会上下发生波动,则商品价格的变化迟早会引起货币币值的变化。每年商品价格发生变化,则货币币值也随之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货币币值应和商品的价值、价格相适应。同时,墨子对货币具有特定的购买价值也有所认识,“今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慎也,商人用一布市,不敢继苟而雠焉,必择良者。”①这里的布为铜铸币名。可以看到,墨子主要是从商品价值的角度来谈货币币值的。因为墨子认为,货币本身对人并不是生存的直接需要物,商品价值的贵贱是以人的生存需要为依据,物以稀、需为贵。在墨子时代通货膨胀的存在程度很小,一般往往是商品生产的发展超过铸币的生产,那么由商品价值、价格变化引起货币币值的变换就是必然的结果。这种认识对墨子来说,仍是基于从物质生产资料对人生存价值重要性的角度出发的。人之所欲对商品的需求决定了商品的价值、价格及其与货币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墨子会有这样一个结论,“宜不宜,在欲与不欲”。②当然,将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关系适当与否,决定于买卖双方的主观欲望,是一种主观效用论的反映,忽略了商品内在价值的客观存在。但是,这个结论反映了墨子关心物质财富的再分配,要求天下均利,保护劳动生产者物质利益的思想。如果说,劳动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作为商品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渠道进行变换是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一条途径,那末,国家的财政收入及消费是社会财富再分配的另一种渠道。
    春秋战国之际,贩运商业相当发达,一些生活必需品:如盐、铁之类的生产规模日渐发展扩大。这些行业所获的暴利相当惊人,这种状况造成了工商业主的巨富,从而使他们追求奢侈生活的享受。这些巨富挥霍浪费,而从事物质生产的农民、工匠却生活艰困。国家财政收入微薄,不足以济贫救困,所以墨子特别强调对巨富工商业主征收税利,以充实国库。各级官吏应“竭股肱之力,亶其思虑之智”“夜寐夙兴,内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是官府实而财不散。”①墨子还是想通过国家征税收利的手段来调节贫富不均的现象,抑制豪富,救济贫困,实现均利,以达天下之利。另一方面,对农民等一般的物质生产者,墨子反对厚敛,虽赞成征税于农,但《墨子》全书也只轻描淡写一句,“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②这种态度也可以说明,墨子并不很强调征税于农民等一般的物质生产者,因为他们每年收入甚微,征税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如果官吏厚敛的话,则他们就很难生存了。所以,从天下均利出发,墨子反复强调的是对关市、山林、泽梁之利,即主要是针对巨富工商业主。对庶民百姓,墨子则只强调应该“以其常征,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③万万不可“厚作敛于百姓。”
    另外,墨子主张“官府实而财不散”的财政措施是和儒家“财散则民聚,财聚则民散”的主张相对立。墨子认为,社会上贫富不均,社会物质财富分配不公,靠庶民百姓很难调节,实现天下均利。因此,如果有贤君、贤吏,能将富者多余的财富通过税收的方法集中于官府,这样就有可能达到用富济贫,天下均利的目的。墨子尚同于一,尚同于上的政治思想体现在社会财富再分配的经济、财政措施上,就是运用政府的权力,通过征税,以“损有余而补不足”。
    求天下之利,就是要交相利,交相利就是要使生产劳动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能得到合理的分配。墨子不仅从理论上说明交相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且从现实生活的经济关系出发,论述了从商品价值和价格关系的角度实现交相利的具体手段和途径,提出了用征税收利的经济方式,实现天下均利。要达到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墨子强调消费上的节用,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