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兼爱之实现 在墨子心目中,兼爱决非可望不可及的梦想,更不是一种抽象而不现实的原则,相反,它是完全可以贯彻执行的主张,完全可以应用于现实社会。他说,一个理论如果不能应用,那么即使是我个人的理论我也坚决反对,凡是好的理论都是可以应用的。正是基于这个思想,墨子从朋友、君主、双亲、难易等多方面对兼爱的实现做出了说明。 墨子的兼爱理论在当时就遭到不同人士的非议,墨子对这些非议进行批驳的同时,论证了兼爱之可行性。他举例说,现在如果有两个人,一个主张“别相恶”,一个主张“兼相爱”。主张“别相恶”的人说:我怎能视朋友之身体为自己的身体,又怎能将朋友的父母视为自己的父母呢?于是朋友饥饿了,有饭也不给他吃,朋友生病了,也不给他医治,朋友死掉了,也不把他埋葬。但主张“兼相爱”的人则说:作为天下高士,对待朋友就应该像对待自己,对待朋友的父母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于是朋友饿了,就主动给他饭吃,朋友生病,主动给予治疗,朋友死去,含悲将其埋葬。这两个人的言行之善恶不是一清二楚吗?假如你披坚执锐,行将走向生死未卜的战场,假若你奉国君之命要出使遥远荒僻的国家且不知归期何时,那么你是将妻子儿女、家庭财产托付给主张“别相恶”的人呢?还是托付给主张“兼相爱”的人呢?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就是连最无知识的老百姓也会选择主张“兼相爱”的人,而不选择主张“别相恶”的人,因为大家都知道“兼相爱”的人善良可靠,“别相恶”的人无情冷酷。 墨子又指出,也许有人会认为可以选择主张“兼相爱”的人做朋友,但不宜选择这种人做国君。墨子认为这个论调同样是错误的。他说,假若有两个国君,一个主张兼相爱,另一个主张别相恶。主张别相恶的国君说:人生在世就像骏马奔驰过缝隙一样短暂飞快,我怎能视天下百姓的身体如同自己的身体呢?这太不合乎情理了。他这么说,也就这么做。于是天下的老百姓饥饿了,他不设法赈济,天下的老百姓寒冷了,他不设法备衣,天下的老百姓生病了,他不想法治疗,许多老百姓死亡了,他也不去料理后事。相反,主张“兼相爱”的国君则说:作为一贤明君主,应视天下万民的身体为自己的身体啊。他这样说,也会这样做。于是天下的老百姓饥饿了,他就设法赈济,老百姓挨冻了,他就设法备足衣服,老百姓生病了,他就设法给予治疗,有老百姓死亡了,他就派人埋葬。一旦发生瘟疫,老百姓大多因劳苦冻饿而周折死于沟壑之中,那么,人们是选择主张别相恶的国君呢,还是选择主张兼相爱的国君呢?很明显,人们一定会选择主张兼相爱的国君。 墨子进而指出,也许有的人十分赞同兼相爱理论,认为这种理论既仁且义,但又觉得兼爱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要真正推行它就像提起泰山来跨越长江黄河一样,根本办不到。墨子针对这种观点指出,提起泰山以跨越长江黄河,这是自古及今从未有过的事情,然而兼爱在远古圣王那里却曾真正地实行过。例如《泰誓》曾说:“周文王像太阳、月亮一样,光耀四海,普照大地。”这是说周文王兼爱一切,没有偏私。不仅《泰誓》这样说,《禹誓》也曾有过大禹行兼爱的记载:大禹征伐有苗,既不是为了求得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个人的声色之乐,而是为了除天下之害,兴天下之利,故而大禹也是行兼爱之代表,不仅尧、舜、禹行兼爱,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也崇尚兼爱。因此说推行兼爱并不是像提起泰山以跨越长江黄河那样不可能的事,只不过是当今的君王不这样做而已。 有人认为兼爱思想有悖于伦理纲常,不合孝子之道。墨子解释说:兼爱不仅不违背孝道,而且它还有利于孝道的推行。因为兼爱主张爱惜他人的父母就像爱惜自己的父母,因而他人亦必以同样的方式关心爱惜我的父母,这就从另一个方面实行了孝道。 墨子又指出,推行兼爱并不是天下太困难的事情,有好多比这更困难的事都办到了,何况推行兼爱呢?关键是看当政者提倡不提倡,并不是办到办不到。如楚灵王喜欢细腰,于是楚国的大夫们一天只吃一顿饭,以至于饿得要人扶着才能站起来,扶着墙才能勉强走路。节食是件十分难办的事,然而最终办到了,而且不几年内竟成为楚国的时尚。为什么?因为国君喜欢,人们只好迎合国君而已。从前越王勾践崇尚勇敢,训练将士三年,但不知效果如何。为了考验一下,于是故意放火烧船,擂鼓指挥将士前进,他的将士奋不顾身,冲向火船。倒身于水火中淹死烧死者不计其数。焚身是相当难的一件事,然而越王喜欢,不也办到了吗?还有晋国国王晋文公喜欢穿粗衣,当文公执政之时,晋国的士大夫都穿粗布衣服和母羊皮的裘,戴厚帛做成的帽子,穿粗糙的鞋子,前去晋见晋文公,晋文公很欣赏。穿粗衣也是不合人性的难办之事,可不也办到且不久成为晋国的时尚了吗?节食、焚身、穿粗衣这本来是天下最难办的事,结果由于国君推崇,一时竟成时尚,言及兼相爱,交相利,这比节食、焚身、穿粗衣要容易多了,只要国君喜欢,用奖赏来勉励民众,用刑罚来威慑大众,众人对于兼相爱就会像火之趋上、水之就下一样顺势而成,不可遏止。 墨子为实现其兼爱之社会理想,上说下教,四处奔波,席不暇暖。他不仅说服王公大人来提倡兼爱,而且教导平民百姓实行兼爱。墨子本人更是兼爱的实践者,他和他的弟子们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以自苦为极,以实际行动履行他所倡导的“财以分人”、“道以教人”的社会理想。可以说,墨子提倡的“节用”、“节葬”、“非乐”、“非攻”等都是为实现兼爱而服务的,是兼爱思想的具体体现。他认为一旦实现了兼爱,王公大人就会得到安稳,万民衣食就会得到富足,国君就会仁惠,大臣就会忠诚,为人父者就会慈善,为人子者就会孝顺,为人兄者就会友善,为人弟者就会恭敬。因而兼爱是至公至正之道,符合万民之共同利益。 墨子所描绘的兼爱的社会理想是一幅美妙的图画,他对此可谓苦心经营,倾注全部心血,然而在当时那个弱肉强食的强权时代,要推行兼爱又谈何容易!尽管墨子列举了一大堆兼爱之可行的根据和理由,但现实毕竟是残酷无情的,客观历史条件没有为墨子提供宽容的领地。故而,至战国末年及秦汉之际,墨家无可奈何地衰落了。墨家的衰落是那个历史阶段上的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兼爱虽不能转化为政治的与社会的现实,但这种主张和思想却不可能绝迹,它毕竟是人类理想的美好结晶,成为历代许多杰出思想家的精神旗帜。 4.兼爱与仁爱 “兼爱”是墨子学说的中心,是他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仁爱”则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当时,儒学和墨学俱称显学,然而一个提倡“仁爱”,一个提倡“兼爱”,兼爱与仁爱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兼爱是墨子学说的中心范畴,仁爱是孔子学说的核心范畴,其基本区别表现在如下几点: (1)兼爱是一种无差等的爱,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兼爱不分亲疏厚薄,不分贵贱贫富,不分人我彼此,视一切国如己之国,视一切家如己之家,爱一切人之身若爱己之身,而仁爱则不同,它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之上,他人之父与己之父,他人之母与己之母,他人之兄与己之兄都是有差别的,有亲疏之分的。故不能视人之家若己之家,视人之其身若己之身。 (2)兼爱是理智的客观形态的爱,而仁爱则是情感的主观形态的爱。兼爱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之上,仁爱完全出于自然亲情。孔子主张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就是说父亲做错了事乃至犯了罪,儿子要为父亲隐瞒。儿子做错了事乃至犯了罪,父亲也应为儿子隐瞒。孔子认为这才是“直”。而墨家却坚决反对这种亲情之间相互包庇的行为。例如墨家巨子腹的儿子杀了人,当时腹已经60 多岁了,又只有这一个儿子,秦惠王念其年老,就免除了他儿子的死刑,然而腹坚决执行墨家之法,杀人偿命,最终还是杀死了自己的儿子。这件事足以看出墨儒两家“兼爱”与“仁爱”的差别。 (3)兼爱是社会的,仁爱是伦理的。墨子提倡兼爱是为了“兴天下之利,除无下之害”,他所面对的现实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全社会性的,全社会的和平安稳和万民之共同大利是他提倡兼爱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孔子的仁爱则是他的道德思想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企图实现道德价值的重整和人文秩序的重建,两者显然不同。 (4)兼爱远比仁爱宽泛,仁爱则比兼爱具体。兼爱的实现是以天志作保证的,它忽视了人的内在天性,而仁爱既有天理作为其超越的根据,又植根于人的内在心性,用纯哲学的术语说,兼爱的根据是外在的超越,仁爱的根据是内在的超越。 (5)就实现的方式而言,兼爱实现的具体方式是“节用”、“节葬”、“非乐”、“非攻”、“尚同”、“尚贤”等等,这些都是行政手段或社会手段,这些手段之间是并列的,没有次第关系。墨子只告诉人们“择务而从事”,即应根据各个国家的不同情况推行其学说方针。所以当国家混乱时,就向这个国家讲尚贤尚同;当国家贫穷时,就提倡节用、节葬;国家荒淫奢侈,就向他们讲非乐、非命;国家好战,就向他们讲非攻。总之,兼爱的贯彻实行并没有次第关系和先后顺序,只根据现实的需要,灵活运用。但孔子的仁爱则有着明显的次第关系,这个关系的具体表现就是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万物”。这里“亲亲”是第一层,“仁民”是第二层,“爱物”是第三层,“亲亲”就是亲近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但民”就是爱所有的人,“爱物”就是指泛爱天下一切万物,与万物一体呈现,共同存在。这三者在孔子、孟子看来存在着鲜明的逻辑关系,即将自己对亲人的亲情推行到天下人身上,并在天下人身上体现出来,这就是实现了仁民,再将仁民即爱人之心推及到天下万物,并在具体行为中表现出来,就是达到了爱物。孟子还指出,只要各人都亲近自己的亲人,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会实现太平。 应当指出,春秋时代,礼坏乐崩,天下失序,孔子和墨子以强烈的救世情怀和伟大的人格,感召了他们的门徒,创立了各自的学派,提出了不同的救世方案。仁爱和兼爱就是其救世方案的两个中心环节。先秦时儒墨并举,两汉以后,儒学独行天下,墨学趋于衰微,其原因何在呢?我们认为,孔子的仁爱,主张从自身做起,层层外推,虽说高远,但并不空疏,亦不艰深,较易转化为实际。正是“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进退自如,随机应变,游刃有余。而墨子的兼爱,虽说是从现实出发,然而,它仗义直言,义无返顾,刚猛有余,柔性不足,令人有进无退,难以接受,而且它让人们不分等级、不分贵贱、不分人我地相亲互爱,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在宗法关系根深蒂固、等级森严的中国,儒学盛行而墨学式微也就不难理解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