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悲天悯人的呼号──墨子哲学纵横谈(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拙风文化网 佚名 参加讨论

    4.竞技公输般
    墨子还是一位杰出的实践家、科学家,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能工巧匠,具有高超的技艺。史书记载了他与公输般竞技的故事。
    公输般,姓公输名般,又称班、盘、斑、即今广为流传的鲁班。公输般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也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能工巧匠,相传曾发明了刨、钻、锯等匠器工具,被历代工匠奉为祖师。墨子与公输般是同时代人,相传他曾与公输般比巧竞技。《淮南子·齐俗训》记载:鲁班、墨子以木为鸢(yuān,即鹰),在天上飞了三天而没有停下来。公输般曾为楚国制造攻城器械——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闻之,从鲁国行十日十夜抵达楚国,与公输般斗智比勇。墨子用小木片制成守城器械,结果公输般九设攻城之机变,而墨子九拒之。公输般攻城之计穷尽了,而墨子守城之策则有余,终于使公输般这个赫赫有名的能工巧匠认了输。
    当然,公输般只不过是个著名的工匠,并没有什么系统的政治主张和文化理想,而墨子则是从平民工匠中脱颖而出的伟大思想家,因而公输般与墨子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墨子·鲁问篇》载:公输般自鲁至楚,帮助楚国制造了舟战之器,敌人的船来进攻,就用镶来推拒它,敌船若退,就用钩来拖住它,楚国因为有了这些器械,多次大败敌国。于是公输般十分得意,向墨子夸耀说:“我的战船上装有钩和镶,难道你的学说里也有能战胜敌人的钩和镶吗?”墨子回答说:“我学说中的钩和镶远远胜过你战船上的钩和镶。我以爱为钩,以恭敬为镶,不用爱,钩则不亲,不用恭,推拒就会轻慢,轻慢而不亲近,不久就会离散。而你用钩来阻止别人,别人也会用钩来阻止你,你用镶来推拒别人,别人也会用镶来推拒你,结果是互相攻伐,两败俱伤。假若实行我的学说,兼相爱,交相恭,就会交相利。故而我的钩、镶胜于你的钩、镶。”公输般无以作答,默然叹息。
    墨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所思考的不是一时一处的胜负之分,而是从社会的根本大计出发来看待一切。这也许是他放弃工匠生涯而转向职业社会活动家的根本原因,也是他与公输般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墨子把人生理想和社会正义看得高于一切。有一次,墨子从鲁国到齐国看望多年未见的老友,他的朋友告诉他说:“现在天下无道,物欲横流,没人行义了,你又何必独自苦行为义呢?不如算了吧!”墨子回答说:“现在有一人,他有十个儿子,九个闲着,只有一人耕种,耕种的人不能不紧张工作啊。何以故?因为吃饭的人众而耕种者寡。正因为现在天下无人行义,所以我才要奋力行义!”墨子这种独立高尚的救世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墨子是一位利他主义的社会思想家,他出身工匠,又把工匠技术纳入他的思想观念之中,用兼利天下的眼光去看待技术。《墨子·鲁问篇》载,公输般用木头做成鸢,在天上飞了三天没有落下来,公输般自认为很精巧,而墨子却说,他做的鸢,还不如一位普通工匠所做的车轴上的销子。普通工匠片刻削成一块三寸的木片,置于车上就可承担五十石的重量。故而墨子认为工匠技术必须是有用之物,只有利于人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精巧的,只好玩好看而对人无利的东西就算不上精巧。可见,墨子是以实用与功利的目光去看待技艺,而这种技术观是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紧密相关的。
    鲁班与墨子是同时代的两位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然而墨子更是一位富于思想的科学家。墨子的存在主要的不是作为一名工匠,而是作为墨学的创始人而存在。墨家学派在墨子的影响下,不仅丝毫不鄙视技艺和实用技术,而且重视对数学、力学、光学等科学的研究、利用,使墨家在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所以,鲁班尽管有许多发明贡献,但与墨子相比,只可望其项背,不能窥其全局,总体上仍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上。
    5.止楚攻宋
    墨子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崇尚和平,反对战争,主张兼爱,厌弃攻伐。为了和平的理想,墨子常置生死于度外,善于运用杰出的智慧、不凡的辩才和英勇的胆略去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
    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墨子目睹战争的残酷无情,公开倡导非攻,反对战争,开始了他为实现“国际”和平而奔走呼号的正义征程。
    墨子认为,当时的王公大人,天下诸侯,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指挥其爪牙侍从,驱动其舟车卒伍,披坚执锐,以攻无罪之国,践踏他国的庄稼,斩伐他国的树木,拆毁他国的城池,杀戮他国之百姓,掠走他国之财物,这是“亏人以自利”的不道德行为,是最大的不义不仁之行径,天下应共起而讨伐之。墨子对那些挑起战乱、仗势欺人的大国之暴行深为愤慨,同时对遭受蹂躏的小国人民则寄予深切的同情。墨子是“非攻”的倡导者,也是这一思想的实践者,为了避免战争,减少灾难,他尽了应有的努力,历史上,“止楚攻宋”的故事即为著名的例证。
    楚国当时是南方的大国、强国,而宋国是中原地区的小国、弱国。楚王为攻打宋国,请公输般制造了一批云梯,准备随时进伐。宋国危在旦夕。墨子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震惊,一面吩咐禽滑厘带领300 多人前往宋国支援,一面亲自前往楚国,劝说楚王放弃不义之战。
    墨子日夜兼程,走了十天十夜到达了楚国的都城郢,会见了公输般。公输般说:“您见我有何吩咐?”墨子说:“北方有个人欺侮了我,想请您杀了他。”公输般一听,顿时不悦。墨子说:“我愿出高价。”公输般听了更为恼火,愤然说:“我奉行义,决不杀人!”
    墨子听了公输般的话,心中暗自高兴,站起来再拜公输般说:“咱们就讨论一下你刚才说的义吧。我听说你造了云梯,将用它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的是土地,只是人口不足。现在要牺牲不足的人口去掠夺有余的土地,这不能说是明智的。宋国无罪而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知义知仁,而不去谏争,不能算做忠。谏争而无结果,不能算做强。不杀一人,却去杀众多的百姓,决不能说是聪明。”公输般认为墨子说得有理。
    墨子问:“既然你认为我说的有理,那么为什么不取消攻打宋国的主张呢?”公输般说:“不能。我已经对楚王许愿了。”墨子说:“为什么不带我去见楚王呢?”于是公输般带墨子去见楚王。
    墨子见了楚王,对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舍弃他漂亮的衣服,邻居有一件粗布短衣,却想去偷它,舍去美味佳肴,邻居有糟糠,却想去偷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楚王说:“这个人一定是得了偷窃病了。”墨子又说:“楚国有地方圆五千里,宋国只有五百里,这相当于彩车与破车之别。楚国有云梦大泽,各种珍贵稀有动物充满其中,有长江,汉水,各种鱼类应有尽有,可谓富甲天下,宋国连野鸡、兔子、狐狸都没有,这简直有佳肴和糟糠之别。楚国有松、梓、楠、樟等名贵木材,而宋国连棵像样的大树都没有,这简直是华丽的丝织品与粗布短衣之别。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攻打宋国,这与患偷窃病的人有何区别呢?大王如果真的去攻打宋国,一定会伤害仁义,却不能占据宋国。”
    楚王说:“你说的有理。但公输般已为我造好了云梯,我是非攻打宋不可了!”
    墨子于是解下腰带,围成一座城的样子,用小木片代表守城用的器械。公输般九次设计攻城用的云梯等器械,墨子九次抵住了他的进攻。公输般攻城的计策用完了,而墨子守城的计策还绰绰有余。狡猾的公输般又心生一计,说:“我知道用什么办法对付你了,但我不说。”楚王问什么原因,墨子说:“他的意思,不过是想杀了我。杀了我,宋国就没人能防守了,就可以进攻了,但我的学生禽滑厘等300 多人,已手持器械在宋国都城上等待着你们的入侵呢!即使你们杀了我,同样也不能得逞。”楚王无奈,只好取消了攻打宋国的念头。
    墨子胜利地完成了止楚攻宋的使命。从楚国归来时,恰巧天下大雨,他想前往宋国的闾门内避避雨,而宋国守门人却不愿接纳他。这段止楚攻宋的故事,是墨子兼爱非攻和平思想的典型表现,历史上已传为美谈。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墨子出面援救宋国,纯粹是由他的哲学思想使然,并非为了做官或发财。方授楚先生也指出,墨子止楚攻宋,去的时候,从鲁国出发,回来的时候经过宋国,且守关的大夫将他拒之门外,可见墨子不是宋国人,他去救宋国实则出于他的哲学大义,乃其救世精神之具体体现。
    6.献书楚王
    据记载,楚惠王五十年(公元前439 年)前后,墨子游历至楚国,特向楚惠王献上自己的一部著作。楚惠王接受了献书并仔细地阅读之,说:“这是本好书啊。我虽然没有得到天下,但乐意奉养贤人志士。”墨子听了楚惠王的一番话,就说:“我听说凡是贤人进见君王,如果贤人的议论不被采纳,就不能无功受赏;如果贤人的义理不为君王所听信,就不能在君王的朝中任职,现在我的学说不被采纳,就请让我走吧。”于是墨子想向楚王辞行,楚王以年老为由,避而不见,派大臣穆贺前往会见墨子。
    穆贺见了墨子,墨子就向他陈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穆贺十分高兴,并对墨子说:“你的见解太好了,但君王是天下之大王啊,恐怕会认为这些主张是出于贱人而不予采纳。”墨子说:“一个主张只要实用就可以了。就像药,只是一团草根,天子食之而能治病,难道能因为它是草根而不予食用吗?又如农夫纳税于王公大人,王公大人用农夫之税置办酒肉以祭祀上帝鬼神,难道能因为是贱人所为而上帝鬼神不享用吗?况且大王也听说过商汤屈尊求见贱人伊尹的传说吧?如果大王能学习商汤,就会采纳贱人的主张了。”
    鲁阳文君知道墨子想离开楚国的消息,马上求见楚王,对楚王说:“墨子可是北方有名的圣贤之人啊。君王不接见他,也不对他施以重礼,恐怕白白丢失了一位人才吧?”楚惠王于是命令鲁阳文君将墨子追回来,并以五百里的土地赐封于他,但墨子坚决不接受,毅然离楚而去。可见墨子所关心的是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并不是个人的功名利禄,他追求的乃天下之大公大利,而不是个人之私利。“道不行不受其赏,义不听不处其朝”,这正是墨子个性的真实写照,他决不拿原则作交易,更不是为升官发财才宣扬自己的主张,他的目的是救万民于水火,实现其“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
    7.谢绝越封
    如前所述,墨子是一个不为名利所惑的哲人。他的一生中升官发财的机会很多,但都因不合其理想而被一一拒绝,始终过着清苦的平民生活。据《鲁问篇》载,墨子派他的弟子公尚过到越国去,公尚过用墨子的道义理论游说越王,越王听了墨子的学说很高兴,并说:“先生您如果能请墨子亲自到越国来教侮我,我就割让原来吴王的五百里土地赐封给墨子。”公尚过答应回去请墨子。于是越王准备了50 辆大车,让公尚过回鲁国迎接墨子。
    墨子得知此事,说:“越王如果信奉我的理论,采纳我的政治主张,那么我就甘心为越国效劳,何必分封于我呢?相反,如果不信奉我的理论,不采纳我的政治主张,而我又前去接受赐封,那么我就是用义去换取显赫的地位了,这是我所不能做的。”可见,墨子向来是以义为本,道德理想高于一切的。
    8.墨子与巨子
    由墨子所开创的墨家学派,几经努力终于成为春秋战国时代与儒家并称显学的文化团体,孔子与墨子也分别成为这两大学派的祖师和精神领袖。孔子去世后,儒学分为八派,墨子去世以后,墨家开始分化,形成了三个均宗墨子然而并不完全相同的流派。
    墨家有着严明的纪律,是个高度集中统一的组织。墨子在世时,墨家学派的成员大都由墨子推荐到各个地方去做官,他们又把官俸的一部分交给墨子,共同使用。如墨子曾将其高足耕柱子推荐到楚国去做官,墨子对耕柱子非常器重,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耕柱子在楚国做官后,他的几位同学前去探望,耕柱子请他们吃饭,每餐仅供食三升,招待并不优厚。这几个人从楚国回来后,告诉墨子说耕柱子在楚国没有什么好处。墨子却说:“这未可知。”不久,耕柱子送给墨子十镒金,并说:“弟子不敢贪图财利,以违法纪送死。这十镒金,请老师收下共同使用吧!”可见,耕柱子虽然为官,但他仍以墨家的纪律约束自己,自己过着俭朴的生活,却主动将俸禄交给墨子公用。可见墨子教育学生之严。
    墨子的学生在外地做官。必须遵从墨家的主张,有利于推行墨家主张的地方就留任,否则就离去。如墨子推荐其学生高石子去卫国做官。卫国国君见是墨子推荐来的,就给高石子以丰厚的待遇,安排在卿的爵位上。但高石子三次朝见卫君,提出了各种主张,均不被卫君采纳,于是高石子就离开了卫国前往齐国。高石子回来向墨子说明为什么去卫就齐的原因,并说:“我这样离开卫国,卫国国君必以为我疯了。”墨子说:“离开卫国,假若符合道义,承受发疯的骂名又能怎么样呢?”“实行道义不能避毁趋誉。”高石子说:“我离开卫国,完全是为了遵守道义。以前老师说过:天下无道,君子不应处在厚禄上。现在卫君无道,我若图恋人家的俸禄和爵位,就是只图吃人家的米粮了。”墨子听了十分高兴,连连称赞高石子是“倍禄而乡(向)义。”
    墨子要求其学生在推行墨家主张时,应根据所处国家的不同情况“择务而从事”,即应灵活运用,对症下药。如墨子推荐其学生魏越到越国去做官。魏越问老师说:“如果见到四方君主,将如何布道呢?”墨子说:“到了一个国家,必先选择最重要的事情加以劝导;假若一个国家混乱,就告诉他们尚贤尚同的道理;假若这个国家贫穷,就告诉他们节用节葬的道理;假若一个国家君王沉溺于酒色,迷于声乐,就告诉他非乐非命的道理;假若一个国家君王荒淫怪僻、不讲礼节,就告诉他应尊天事鬼;假若一个国家推行强权政治,肆意欺侮、侵略他国,就告诉他兼爱非攻的道理。”这就是墨子所讲的“择务而从事”之理。
    当然,墨子的学生中,亦有违反纪律者。像这种人墨子都严加训斥和管教。如曹公子,墨子推荐他到宋国去做官,然而,他处高位不让贤,有财不分给贫苦人,墨子很生气,认为他这样做不会有好结果。又如胜绰,墨子派他到项子牛处做官,项子牛三次入侵鲁国,他三次跟从,从而违背了墨家非攻的主张,墨子一气之下,派弟子到项子牛处,请求辞退胜绰。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三派。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墨家是一个纪律严明的集团,这个集团的首领为巨子,墨子可能是墨家历史上的第一位巨子。墨子以后的巨子有三位最有名,一是孟胜,二是田襄子,三是腹。据传,孟胜与荆之阳城君友善。荆王死,阳城君参与吴起兵变。兵变失败,阳城君逃之,托国于孟胜。孟胜守国无望,欲以死报阳城君。弟子徐弱力谏。孟胜认为死亡正是行墨家之义,乃把巨子之位派人传给宋国的田襄子。孟胜死后,其弟子80 余人亦全部自杀。两位受孟胜之托传位给田襄子的使者,返回后亦自杀身亡,演出了中国历史上悲壮的一幕。
    田襄子,乃宋国之贤士,因孟胜传位于他而闻名。
    腹,在秦国任职,其子杀人,秦惠王说:“先生年龄已很大了,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我已下令免他一死,您就听我的一次吧。”腹说:“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这是为了禁止乱杀伤害无辜。禁杀伤人,是天下大义,大王虽赦免了他,而我不可不行墨家之法。”于是不许惠王,遂杀其子。对此,连吕不韦都大为感动,认为墨家巨子真是大公无私的人。
    可见,墨家集团大都是直而无曲、顶天立地的壮士,他们坚守墨家之法,客观理智,大公无私,行侠仗义,英勇无畏,这正是墨家的重要特征,也是他们不同于儒家的地方。在儒家看来,可以仕则仕,可以行则行,“无可无不可”,讲究权变,进退自如,采取有道则行,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处世方式。儒家处处笼罩着圣贤气象,而墨家则到处充满着豪杰气概。
    二、爱的理想主义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充满战争与灾难的时代。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残酷的社会现实?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除这一社会危机呢?这些问题是春秋战国时代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孜孜以求、苦苦探索并试图解决的根本问题。
    由于不同的思想家所持的世界观不同,他们观察社会的方式和出发点也各不相同,其理想的社会模式也不相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认为道德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出发点,主张重建西周的人文传统秩序,以返回到尧舜禹之大同社会为最高理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会之所以产生混乱,是由于人们丧失了纯真的自然天性,只有反璞归真,无知无欲,超然于物,重新回到那种“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时代,才能克服当前的社会危机。
    墨子的主张既不同于孔子,又不同于老子。他认为当前社会危机的根源是由于人们只爱自己的国家,而不爱别人的国家;只爱自己的家庭,而不爱他人的家庭;只爱自身而不爱他人所造成的。所以要想从根本上克服社会危机,只能实行“兼爱”。一旦实现了人人“兼相爱,交相利”,不仅能结束当前的社会混乱状态,而且能实现天下太平、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因此我们说儒家是道德的理想主义,道家是道化的自然主义,墨家是爱的理想主义。
    1.兼爱之因由
    墨子所主张的“兼爱”,就是要求每个人都能不分你我、不分贵贱、不论贫富、不讲种类、不管血缘、不论国度地爱一切人,即是“人人爱人,我爱人人”。由此可见,墨子可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博爱主义的倡导者。那么,墨子为什么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里偏要提倡无差别的“兼爱”呢?其目的不外有二:一是为兴利除害,一是为去乱求治。
    墨子说:“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是墨子终身奋斗的目标。那么天下之害是什么呢?墨子认为,像今天这种国与国之相攻伐、家与家之相篡夺、人与人之相贼恶、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谐等诸种现象,就是天下之公害。
    在墨子看来,造成此种公害横行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相恶不相爱。他说:现在的诸侯只知爱其国而不知爱人之国,所以不惜倾全国之人力、物力、财力去攻打别人之国;现在各个家庭成员只知爱自己的家,而不知爱别人的家,故不惜举其全家来破坏他人的家;现在人人只知道爱惜自己,而不知道爱护他人,故而不惜尽全力以坑害他人。这样,诸侯不相爱,攻城野战就连绵不断;家主不相爱,相互篡夺之事也就不断发生;人与人不相爱,相互欺骗、相互伤害之事就不可避免。君臣不相爱,则君不惠,臣不忠;父子不相爱,则父亲就不慈祥,儿子就不孝顺;兄弟不相爱,则兄弟之间就不协调和谐。天下之人都不相爱,则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于是,天下祸篡怨恨就发生了。所以,不相爱是一切祸害产生的根由。只有兼相爱,才是解决这些问题与祸害的良药。
    “兼相爱”不仅是兴利除害的需要,同时也是拨乱求治的需要。墨子认为,凡圣人治理国家,一定要弄清混乱的原因在哪里,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那么乱的根源是什么呢?墨子明确指出:乱在于不相爱。
    正是儿子自爱而不爱其父,才会对父亲不孝顺而谋自己的利益;大臣自爱而不爱君王,才会对君王不忠而只谋私利;弟自爱而不爱兄长,才会坑害兄长引发不和睦。如此推来,父不慈,子不孝,君不惠,臣不忠,兄不善,弟不良,人人相恶不相爱,从而导致整个社会风气的恶化,人人亏人以自利,天下不可能不乱。因而只爱己不爱人是造成天下动乱的总根源。
    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灾难,人间的一切邪恶,包括盗窃、杀人、战争、怨仇、嫉恨、诈骗等等违法犯罪现象都是不相爱带来的恶果。而如果实现了“兼相爱,交相利”,所有这些灾难与邪恶都会烟消云散,自然消除,人间就能形成天下一家、互爱互利的美好局面。他试图用普遍的爱来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表现了墨子善良美好的愿望。当然,墨子的兼爱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什么舶来品,而是对春秋时代颇为流行的“仁者爱人”的思想观念的进一步推演和升华。有人拿“兼爱”与西方的“博爱”相比较,认为墨子是西方人而不是中国人。此说实乃无稽之谈!
    墨子用“兼爱”作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出发点,这在当时具有很大的空想性,然而在这种空想中始终贯穿着平等的精神,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2.兼以易别
    墨子兼爱的具体内容就是兼以易别,所谓“兼”就是“视人之国若己之国,视人之家若己之家,视人之身若己之身”。总之,“为彼者,犹为己。”就是说要不分彼此,不分你我,视人若己,爱我若己,为人若己。所谓“别”,正好与“兼”相反,它是“处大国就攻小国,处大家就篡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总之,它是一种人与人、国与国、家与家互相侵害、互相仇视的邪恶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的病态表现。“兼以易别”就是要用爱人若己去取代互相仇视和侵害的不良风气。
    墨子首先向人们陈述了相侵相害、自私自利的危害,然后提出用“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来改变这种“不相爱”、“亏人以自利”的社会现实。“视人若己”、“爱人若己”是墨子设计的爱的社会的理想蓝图,这种蓝图与儒家所设想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以及“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孔子是把大同理想寄托于遥远的过去,而墨子的理想则注重现在;孔子的理想社会是以“亲亲”、“尊尊”为始点、为前提的,他承认或顺应了人的自然亲情,而墨子则根本不理会社会中的亲疏、远近、等级关系。在他看来,那种“亲亲”、“尊尊”的自然亲情关系恰恰是人们只爱自己、自私自利的根源。而他大胆冲破了血缘与亲情的界限,肯定爱人若己、视人若己,这是墨子与孔子的不同之处。由此可见,孔子是顺而取之,墨子则是逆而成之。
    虽然墨子的思想具有极大的空想性,但其理论价值和精神内涵却是不容忽视的。它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罪恶现象的厌恶和敌视,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体现了人类的尊严和其精神的崇高。正是这种不分彼此、不分种族、不分疆域、不分贵贱贫富的平等博爱,才体现了人类精神的抽象之爱,体现了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别于万物又高于万物的根本所在。
    墨子“兼以易别”的社会理想给中国历代思想家以深远的影响。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领袖洪秀全、百日维新领袖谭嗣同以及梁启超等人都曾深受墨子影响。洪秀全曾言: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得存你吞我并之念,又说:要使现在的充满欺凌、掠夺、争斗、仇杀的世道变为“强不犯弱、众不暴寡、智不诈愚、勇不苦怯之世也”。洪秀全连使用的语言都类似于墨子,足见墨子兼爱思想对其影响之大。谭嗣同曾明确表示墨子兼爱思想是其著名著作《仁学》的理论源泉。梁启超则大声疾呼:“欲救中国,厥惟墨学!”由此可知,墨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艰苦奋斗,为实现公正、平等的社会理想而努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