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也是我国社会结构大调整的时期。这时周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各诸侯国之间攻城略地,明争暗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兼并与反兼并战争。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迅速的变更和代谢中,正是“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在这新旧社会秩序交替的时代里,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这是一个弱肉强食激烈竟争的强权时代,是一个盛行杀伐之风的时代。在这个极不公平的时代里,一方面是当权者的腐败奢侈,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玉衣锦帛,雕车画舟,一方面是广大平民百姓的深重苦难,他们“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劳不得息”,过着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国际”和平主义的倡导者诞生了——他就是墨子。墨子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从超阶级的人道主义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为广大平民利益而着想的解决社会危机的方针和措施,发出了响彻千古的“悲天悯人的呼号”。这些呼号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肺腑之声,表现了一位伟大智者的崇高心灵,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着真理和理想而不懈地奋斗和努力。墨子的精神,直到今日读来,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迪力量,因此,让我们敞开心扉再次走进墨子的伟大思想王国吧! 一、悲壮的人生实践 1.平民哲学家 墨子姓墨名翟,出生于春秋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68~ 前376)的鲁国,即现在的山东滕州。墨子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与孔、孟、老、庄齐名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身于平民世家,一生没有脱离生产劳动。他和他的弟子们始终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立足现实,崇尚和平,以自苦利他为己任。墨子又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实践家,曾周游列国,广收门徒,施教四方,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利益沤心沥血。“赴火蹈刃,死不还踵”,“魔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这就是墨子高尚的志行和强烈的救世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 墨子首先是一位哲学家。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墨家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春秋战国时儒墨曾并称“显学”,一度“高盈天下”。后虽遭孟子、荀子等人的抨击并由于诸多社会历史原因趋向衰落,但其思想精髓却至今仍源远流长。墨子的思想涉及哲学、伦理、逻辑、教育、天文、数学、物理、工程技术、军事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哲人,充满着劳动者的实践智慧和道德理想。墨家学派不仅是一个思想文化团体,而且还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纲领的社会团体,墨家学派的首领为“巨子”,墨子可能是墨家集团的第一位“巨子”。墨家“巨子”不是、民主选举产生的,而是由前任“巨子”指定的。墨家集团兴盛时人数多达数百人,他们不仅是墨子的忠实信徒和墨家学说的传播者和执行者,而且还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如楚国欲攻打宋国时,墨子就派学生禽滑厘带领300 多人保卫宋国。墨家集团的成员人人皆可“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是一支非常能战斗的队伍。 墨子生前没有自己的著作,现今所流传的墨学思想,大部分是由其弟子记载、整理、编纂而成的。墨家的著述平实质朴,不加修饰,既无华丽词藻之嫌,又无玄妙高深之辞,更无哗众取宠之语。但其中流露出的伟大的智慧和崇高的救世精神,却是异常震撼人心的。在哲学史上,墨子有“平民哲学家”的美誉,这不仅是指他的出身和地位,更主要的是指他的学术思想、精神气质和人生智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民主和平意识和人道主义的救世精神。因此,他的思想学说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平民的愿望,代表了广大的下层民众的利益和要求。 2.儒家学派的叛逆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学派有两个:一是由孔子开创的儒学,一是由墨子开创的墨学。故而《韩非子·显学篇》有“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之说。这是说春秋战国时儒墨并称“显学”,孔、墨各为其学派的导师。 从历史进程看,儒学早于墨学,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曾经给墨学以很大的影响。《淮南子·要略》记载:墨子曾学习于儒门,接受过孔子思想的训练,后来深感儒家的礼仪太繁琐而不简约,厚葬浪费财物而贫民,服丧时间太久伤害身体而妨碍工作,所以就背叛了西周以来的礼乐制度而主张用大禹的精神治国。儒学创始人孔子,其学说直接导源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故而他以周公自任,以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自居,以重建西周的人文秩序,实现尧舜之时的大同社会为目标,他向往周代的礼乐制度。而自墨子开始,则对西周以来的文化传统进行全面的反省和批判,对那些繁缛的礼节及厚葬久丧之陋习深恶痛绝,并予以全面的抨击。因而,与儒家推崇西周的典章制度不同,墨子高度赞扬大禹的自苦精神。 墨子早年学儒者之业,后又反叛儒家自立门户,墨子的许多学生也是如此。如墨子弟子禽滑厘、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等,都曾一度受业于孔子的大弟子之一子夏,后来师从墨子,并成为墨家学派的著名人物。由此可见,墨家学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从儒家学派分化出来并与之相对抗的学术团体。 墨家学派一经形成,就以鲜明的政治态度和学术立场与儒家相对峙,由此拉开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序幕。墨家与儒家曾一度势如冰炭,水火不容,各不相让,墨子公开非儒,而孟子竟大骂墨子为“无父无君”的禽兽。到了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墨家亦未得善报。西汉时期,儒家复兴,墨家几绝,于是墨家开始了长达2000 年之久的漫漫历史长夜。在这2000 多年中研究墨家而有据可考者仅有晋之鲁胜、唐之乐台等少数学者。墨家的历史命运可谓悲惨。 3.收徒讲学 墨子与孔子一样,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口道其言,身行其志”,不仅自己博学多识,且诲人不倦,广招门徒弟子,桃李遍天下。据史料载,墨子弟子多时可达数百人,主要代表者有禽滑厘(墨子首席弟子)、田子方、段干木、高石子、公尚过、耕柱子、曹公子等人,此外还有墨子的再传和三传弟子。墨子是一位博学的学者,据说他曾解读,“百国春秋”。他教育学生与孔子不同,孔子的教育方法基本沿袭了西周以来的教育传统,注重礼乐教化,以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教育学生的教材,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教育内容,以文行忠信为科目,培养学生进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能力。墨子也向学生传播古代以来的优秀文化典籍,但其目的与孔子不同。他反对繁琐的礼节教育,注意学生的意志锻炼和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 墨子十分重视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故有染丝之叹。他认为一团洁白的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人的心灵就像一张洁白的丝,给他进行什么样的教育,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墨子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注意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来对学生施行教育。 墨子十分重视锻炼学生的意志。《墨子·备门篇》载,禽滑厘事墨子三年,手足全都磨出了老茧,皮肤晒得焦黑,从来不敢有任何七情六欲。墨子见状,十分感动,感到于心不忍,于是在泰山之中,摆上酒,拿来肉,拔了些野草就地而坐,以款待这位高足,禽滑厘对师长之厚爱非常感激。墨子问他说:“你有什么要求吗?”禽滑厘面对老师一拜再拜,然后请教墨子守城的道理,足见其意志之坚强。墨家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社会团体,墨子完全按照这个团体的要求来培养学生,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墨子的弟子百八十人,个个皆能以自苦为极,意志坚强,百折不挠,“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 墨子培养学生有鲜明的政治目的。他想培养一批能够推行墨家学说的忠实信徒,培养能够执行墨家主张的实际人才。墨子及其弟子不仅仅上说下教,而且还见诸于行动。在关键时刻,墨家学派的成员人人都能挺身而出,视死如归,为实现墨家的理想和宗旨贡献出全部的力量或生命。墨子与其弟子都是甘愿为了和平互爱的美好人生理想而舍身忘死的仁人志士,这是墨子的教育目的和方法所使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