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志的历史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代,神的地位开始下降,人的意识逐渐觉醒,而社会历史观念的最大转折是由以上帝、天、神为中心转为以人为中心。孔子在这个时代创立了其人学,对鬼神持存疑态度,但仍未摆脱畏天知命。墨子是一位社会学家,他非命尚力,但明确要求人们尊天事鬼。从哲学思想观念的嬗变角度讲,墨子思想是不是与时代不相应,是不是滞后了呢?这个问题需要辩证地看待。 就春秋时代哲学演变的主旋律来看,墨子似乎是滞后了。但从有神论的历史发展看,墨子天志明鬼学说的出现无疑是一个进步和创举。为什么?因为他大胆地改造了传统意义上的天及鬼神观,赋予了其新的内容。众所周知,自夏、商以来,天和鬼神的观念一直是为当权者服务的,是统治者的工具,当人们对现状不满时,奴隶、小生产者只有通过咒天、骂天来渲泄积愤,但却从没有代表自己利益的天和鬼神,或者说只有统治者的天、鬼神,而没有平民和小生产者的天、鬼神。墨子塑造的天、鬼神则是下层民众的天、鬼神,是下层民众意志的反映。所以我们说它有一定的进步性。 西周以来,传统意义上的天帝、鬼神观念的崩溃,消除了小生产者的精神枷锁,但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更加遭殃。统治者抛开了对上帝报应、鬼神惩罚的最后一丝顾虑,更加肆无忌惮地蹂躏平民百姓,生活愈加荒淫无度,糜烂奢侈。在此情况下,小生产者只有重建有神论,用以震慑统治者的暴行。墨子便是这一平民愿望的代言人。 然而有神论并非下层民众向统治者抗争的有力武器,这一观念极易为统治者所利用。西汉时代,董仲舒就曾利用有神论为统治者出谋划策。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论,这个理论明显留有墨子“天志”的痕迹。 董仲舒认为天有意志,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有爱有憎。他说:“天常常以爱人和利人为自己的意志,以生长和养育万物为自己的工作,春夏秋冬各季节都是天的功用。”又说,“天子承受了天的命令,故天下都得接受天子的命令。”天成为众神之王,成了宇宙的主宰。墨子曾认为天有欲恶、爱憎,董仲舒也认为天有喜怒哀乐。墨子认为天之意就是“兼相爱,交相利”,董仲舒也认为天的意志是爱人和利人。墨子认为天子只是人间的统治者,天能主宰、支配天子。董仲舒也认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两者何其相似! 墨子认为人应顺天之意,顺天之意则得赏,反天之意则受罚。董仲舒则认为人应“循天之道”,不循天道,不顺天意,天就会发出灾异谴告。他说:“天地万物,有反常的变化就叫做‘异’,小反常是灾,灾常常先到而后异才随之而来。灾是天对人发出的‘谴告’,异是天对人施展的威风,人若不领会,天就施威恐吓人。天施威而人不知道害怕,天灾人祸就到来了。”董仲舒认为天意是仁爱的,是不想害人的,这实质上是墨子关于天能赏善罚暴的进一步说明。 董仲舒虽然承继了墨子的天志思想,但两者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因而其理论倾向也不同。墨子反映了社会变革中平民的利益,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却力图为已经确立政权的汉王朝的统治者服务。当然,董仲舒有时也试图借助上天的权威来劝诫汉天子,但其目的用意毕竟与墨子直接针对王公大人之天志大相径庭。由是,宗教神学这个“被压迫生灵的叹息”又重新转变为统治者麻醉广大民众的精神鸦片。 结束语:墨子学说的历史价值 墨子创立墨家学派后,经数百年之发展,“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吕不韦语),形成了足以与儒家相抗衡的庞大集团。这个集团有前期与后期的区别,前期墨家的侧重点在社会政治学说,对自然科学、逻辑学虽有涉及,但并没有进行系统和专门的研究。后期墨家恪守前期墨家的政治理论创造,但其主要成就在于对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并创造性地建立起自己的逻辑学体系,而在社会政治理论上的创造则不多。前后期墨家并不是分割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完整的思想体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墨学独特的历史价值。 首先,在对待事物、区分是非、衡量问题的过程中,墨学重视、研究、并追求一个客观的尺度。这个尺度是外在的,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像轮人之规、匠人之矩那样公正无私。这个尺度要上合天之利,中和鬼神之利,下和百姓万民之利。世间一切是非、曲直、善恶、正误都应置于这样一个客观的尺度之下。如果一个理论不能兴利除害,那么就是我墨子自己的理论也应当否定它。这是何等的公正!这说明墨家所追求的客观尺度是绝对铁面无私的。 其次,墨家主张兼爱,强调爱人若己,这一思想有利于打破长期以来以血缘家庭为本位的宗法观念,是一种典型的人道主义思想。以这种观点与西方基督教的博爱观念最为相近,极易由此推向人权的实现。因此我们说,墨子是中国的西方哲人。 第三,墨家绝对的利他主义精神是激励历代仁人志士为民族的独立富强而孜孜奋斗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之源。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倡导一下墨子的节用、利他、自苦精神,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第四,墨家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逻辑学体系,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文化价值。可惜它在后来未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不仅是墨学的不幸,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不幸;假若墨学能为后人所发展,中国文化也许是另一种局面。 第五,墨家概括总结了先秦以前的自然科学成果,建立了一套较系统的自然科学理论,在科学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在先秦百家争鸣中是独树一帜的。 《墨经》曾言:“天下无人,子墨子之言也犹在。”这句充满哲理与豪情的名言,充分显示了墨家集团对自己学说的坚定信心。几千年来,儒家独盛,墨家衰微,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因此,弘扬墨家的学说与精神,对中国文化的振兴,民主与科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后 记 先秦时代,墨子与孔子齐名,儒学与墨学并称。秦汉以下,儒学独显,墨学隐而不彰,给中国文化带来了严重的缺陷。本人常与师友聚谈,认为只有变历史上的儒墨对立为儒墨互补,才能优化中国文化的内在结构,消融西方文化。本书只是略表此心愿而已。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谭鑫田、周立升教授、周向军副教授的关心和指导,明天出版社的领导和同志们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劳,在此一并感谢。 作者:颜炳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