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论《庄子》“物无贵贱” 说之双重意蕴(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学术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摘 要:《庄子》一书内在地包含着的政治批评和哲学创造双重意蕴,并非互相分离的两个不同向度。其“物无贵贱” 说提供了理解这一内在关系的文本。就思想的秩序而言,庄子对于以“贵贱” 对立呈现的等级制度的抗议,优先于认识论的“是非”之辩;而通过后者所达到的境界,为解构“贵贱” 对立开启了来自主体的可能性。但其实现, 尚需要将对“贵贱” 的解构, 从认识活动转变为实践活动。以农业经济为基础、通过血缘纽带组织起来的宗法社会,不可能超越“人的依赖” 关系, 不可能出现类似现代平等的社会理想。因此,庄子“物无贵贱” 说, 虽然也保留着微弱的乌托邦倾向,但其主流不是通过“齐其不齐” 去改变客观世界, 而是改变主观世界,进达“不齐而齐”。即一方面抑制物质欲望和追逐名利地位的冲动,修养以改变自身;另一方面通过创造活动,将“物无贵贱” 发展为诗性表达的系统理论。前者是道德,进一步通达生死智慧,所以又接通宗教;后者是哲学,借助“寓言、重言和卮言” 等诸种修辞方式的交错, 开启如何“以道观之” 的前景。庄子学的历史为研究中国古代“人的相同性” 理论为何没有发展出权利平等的观念,提供了一个重要案例。 
    关键词:庄子;物无贵贱;是非;价值;平等 
    作者简介: 高瑞泉,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哲学系教授 (上海200241)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平等观念在现代中国的嬗变及其价值” (项目批准号:06BZX038)的阶段性成果,并得到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B401) 的资助。 
    在先秦诸子中,道家尤其是庄子及其后学,对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贵贱分殊和等级伦理,提供了最具深度的批评性理论,展开为现代人可以从存在论、认识论、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等多个向度加以理解的丰富思想。从其历史影响看,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家试图用道家尤其是庄子学说去接续西方平等观念,有某种程度的合理性。因为,平等就其包含着抗议性原则而言,它是对于等级、地位和特权这类社会差别的否定。这与先秦时代特殊的语境有关。在“古今礼法” 之争的总题目之下,围绕着政治社会中等级、地位、特权等差序关系及其制度设置的合理性,先秦诸子展开了激烈的关乎“贵贱” 的争论。如果说儒家的宇宙就是一个划分为等级然而又是和谐的组织,因此贵贱之分有先天的根据;墨家和法家以功业来决定贵贱,并且主张服从一个具有高度排他性的权威作自上而下的管制;那么,道家的立场是从根本上否定贵贱分殊及其制度化安排(礼乐)的。道家对贵贱分殊和等级伦理的批评,其最直接的目标是儒家学说,因为儒家历来坚持宇宙本身是有等级的,人类社会是宇宙等级的一部分,伦理关系乃是宇宙秩序的缩影。而道家坚持宇宙服从的只是自然原则。这从老子首开其绪。简言之,通过“天之道” 和“人之道” 的对立,老子否定了义礼即社会等级秩序有自然的基础,它开启了一种解释的向度:在“道” 的视域中呈现人乃至万物的相同性,由此向真实的存在回归。但是,为它提供更为繁复、并且有方法论自觉的论证的,却是庄子。在庄子及其后学那里,它进而分化为:(一)激进的一翼表达出强烈的批判意识及其客观化意图;(二)转变主观世界因而持相对温和的否定性立场。后者占据主流地位,由此将一个高度实践性的问题内转为认识问题。它可以归结为一个经典命题: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一 
    最早意识到在《庄子》中可以发掘出与“人的相同性” 连接的“平等” 意义的,是20世纪初的一批现代思想家,如严复、谭嗣同、章太炎诸人,他们都有类似的论述。谭嗣同将庄子当作现代平等论的先驱,他的《仁学界说》提示,“仁以通为第一义”,“通之义,以‘道通为一’ 为最浑括”, “通之象为平等”①。他以为庄子的“道通为一” 提供了“平等” 的形而上论证,并且把“平等” 从庄子的形上世界直接下降为现代性观念谱系中的权利平等。 
    严复则直截了当地说: 
    挽近欧西平等自由之旨,庄生往往发之。详玩其说,皆可见也。② 
    平生于《庄子》累读不厌, 因其说理,语语打破壁垒,往往至今不能出其范围。其言日:“名,公器也,不可以多取;仁义,先王之遽(有草头,待查)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眼久处。” 庄生在古, 则言仁义,使生今日,则当言平等、自由、博爱、民权诸学说也。⑧ 
    差不多是对严复、谭嗣同的直接反驳,章太炎在其晚年自视甚高的著作《(齐物论)释》的序言中说《庄子》: 
    维纲所寄,其唯《逍遥》、《齐物》二篇。则非世俗所云自在平等也。体非形器,故自在而无对:理绝名言。故平等而成适。 
    不过他很快就做了修正和补充,在这篇论文的正文开头又说: 
    《齐物》者,一往平等之谈,详其实义,非独等视有情,无所优劣,盖离言说相,离名字相, 离心缘相,毕竞平等,乃合《齐物》之义。此即《般若》所云字平等性,语平等性也。其文皆破名家之执,而乃兼空见相,如是乃得荡然无阂。若情存彼此,智有是非,虽复泛爱兼利,人我毕足,封畛已分,乃奚齐之有哉?⋯ ⋯ 齐其不齐,下士之鄙执;不齐而齐,上哲之玄谈。自非涤除名相,其孰能与于此?④ 
    我们不难发现,《(齐物论)释》是一篇典型的哲学论文,而主要不是政治学著作。其论述的中心在于“不齐而齐” 的“玄谈”,而不是如何“齐其不齐” 的实践。不过我们不应该误以为该文只是谈论抽象的玄理,与其政治思想无关。因为他毕竟承认《齐物论》有“等视有请,无所优劣” 的观念。而且章太炎事实上是将两个层面的“平等” (“等视有情” 与“毕竟平等”)看成是互相联结的, “毕竟平等” 兼容并提供了实现“等视有情”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齐物论)释》可谓是中国现代哲学家从庄子的路径来论证“平等如何可能” 的最有代表性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