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孔子乐正“诗三百”的经化效应(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国学文化 佚名 参加讨论
2、家庭和美诗——《郑风·女曰鸡鸣》 
    《郑风·女曰鸡鸣》通过夫妻间的对话,展示了三个情意融融的特写镜头,即鸡鸣晨催、男子祈愿、女子赠佩。闻一多先生《风诗类钞》曰:“《女曰鸡鸣》,乐新婚也。”[4]统观全篇,实是赞美青年夫妇和睦的生活、诚笃的感情和美好的人生心愿的诗作。诗中有“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句,后世演化为“琴瑟之好”,千百年来一直用以形容夫妻恩爱、情感和谐。琴和瑟都是古代的弦乐器,古人常将琴和瑟一起演奏,互相唱和,总是能弹奏出令人心醉的美妙音响。所以,就把琴瑟与夫妻相类比,比喻夫妻和谐,生活幸福恬美。《诗经》中以琴瑟写男女之情的诗还有很多,如《关雎》中的 “琴瑟友之”;《棠棣》中的“妻子好合,如鼓瑟琴”;《鄘风·定之方中》的“爰伐琴瑟”。此篇的诗旨,至此也可以不辨自明了。然而,其亦被披上了礼仪教化的外衣。《毛诗序》谓:“刺不说德也;陈古义以刺今,不说德而好色也。”朱熹《诗集传》曰:“此诗人述贤夫妇相警戒之词。”这同样要归功于孔子所开之风气。孔子评价郑风为“郑声淫”,并在《论语》中诅咒其为亡国之音。“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武》,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阳货》) 
    当颜渊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孔子乘机将其引入了以诗论政的窠臼,并作了极大的发挥。其逻辑的起点,就是一再强调政治、伦理对音乐的制约,强调音乐对国家兴亡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在这里,孔子再一次把诗政治化了,把一首表现夫妻合美的诗,变成了政治教化诗。孔子在这里的评价,包含了极强的政治偏见,以诗喻兴废的观念遂成为后世的渊薮。《诗大序》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当然这里面除了政治偏见之外,还有在审美层面上“度”的问题。章太炎先生《经学略说》说:“若郑风而为淫人自道之词,显背无邪之旨,孔子何以取之?”[5]因此,所谓“郑声淫”,并非贪色之淫,而是“乐而不淫”之“淫”,就是过分的意思。朱熹解释说:“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这里的“过”,指郑声不符合儒家中和的审美理想。《礼记·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安国注《诗经》曰:“乐而不至淫,哀而不至伤,言其和也。”这些都说明了孔子恶“郑声淫”,是因为其不符合儒家的审美观念。 
    3、弃妇诗——《卫风·氓》 
    《卫风·氓》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最好的一首弃妇诗。它可能是春秋初期卫国的一首民歌。诗歌通过一个妇女的哭诉,生动地叙述了这个妇女从恋爱、结婚直到被遗弃的完整过程,抒发了她的悲愤与怨恨。诗人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由单纯热情的少女,到忍辱负重的妻子,再到坚决决绝的弃妇的艺术典型。《诗序》说:“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仪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背弃。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叙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佚也。” 朱熹在《诗集传》中也讲:“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秉承孔子“郑声淫”的观念,《礼记·乐记》亦作了政教性的发挥:“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并且《史记·乐书》中记载有这样一则故事,据说,春秋之际,卫灵公到晋国去,路宿濮水,夜间听到有人演奏一种优美动听的新乐,很喜欢,问左右,却都说没听过,于是召乐师涓来,希望他能记下这支乐曲。后来到了晋国,晋平公请卫灵公一行在施惠台上饮酒。席间,卫灵公要显示一下他的新乐,便叫师涓演奏给晋平公听。这时,平公的乐师旷出来制止,他说:“这支曲子是当年乐师延为殷纣王作的靡靡之乐。武王伐纣时,师延逃到东方,在濮水之滨一个叫桑间的地方投水自杀了。你们的这支曲子一定是从濮水上得到的吧?沉迷于这样的乐曲,恐怕就离亡国不远了。”可见,在当时郑卫之音为亡国之音已经逐渐为人们所认可。 
    综上所述,孔子的理想是恢复西周乃至三代的政治制度,因此对于音乐,他推崇古代的所谓雅乐,而反对民间的、世俗的新声。以郑、卫之音不符合儒家中和的审美理想,故以之为乱世之音。孔子以乐正诗的思想符合当时人们的意识,其后的解诗者也进一步做了发挥,由《诗三百》到《诗经》是不断经化的过程,成为先秦典籍经化的范本。 (作者:张永刚 )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2年版。 
    [2] 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3]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4] 闻一多:《风诗类钞》,三联书店1982年版。 
    [5] 章太炎:《国学略说》,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