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歷代荀學研究者皆欲對荀子性惡論提出見解,目前已大致明朗化,但是荀子的價值根源建立在何處,仍有爭議。 一、牟宗三先生認為荀子「大本不立」。 二、荀子知性的道德主體,是他的千古創見,是善的保證和價值根源。 三、荀子樂教用來感動人之善心,以樂成德和天地、四時相象。 四、荀子的宗教精神,以誠養心,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荀子用誠心來守仁行義,能夠神化明變達到天德的境界,可見天德就是仁義的源頭活水,是荀子為儒家所開創的宗教精神,也是價值的根源。荀子知性的道德主體和宗教精神,可以為中國邁向現代化之路,找到一個生命的根源。 前言 從荀子一書完成之後,經過了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朝這麼多的朝代,都沒有註本,直到唐朝中葉才有楊倞為它做註。又過了五代、宋、元、明這麼多的朝代,在清朝才又有學者為它來做校正和註疏的工作;和孔子、孟子相比,荀子的研究者,真的是可謂:「荀門淡泊,收拾不佳!」。歷代學者之所以厚孔子、孟子而薄荀子,當然不是沒有原因的,唐朝「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的韓愈說: 「孟氏醇乎醇者也,荀與揚大醇而小疵」(讀荀子) 韓愈評其大醇小疵,尚是褒中寓貶,到了宋朝蘇東坡,在其荀卿一文則評荀子之過有如下數端: 1. 喜為異說而不讓。 2. 非子思、孟軻二位賢人君子。 3. 曰:人性惡、桀紂性也,堯舜偽也。 4. 李斯以其學亂天下。 歷年來評荀子之過者,大抵不出此四端,清末民初以來荀學研究者人才輩出,對這些問題已大致獲得解決,目前第三項「性惡論」遺留下來的問題是:荀子的價值根源到底建立在何處?仍然有待研究。 一、所謂荀子「大本不立」、「本原不足」、「禮義之統不能拉進來植根於性善」 這是當代哲學大師牟宗三先生在其大著「荀學大略」一書中所指出來的[1],牟先生在此著作中對荀子哲學的研究有極大的正面貢獻。他指出荀子具有邏輯之心靈、荀子之思路與西方重智系統接近,要溝通中西文化之命脈,必須將荀子之思路予以疏導而融攝。凡此種種皆言人所未言,發人所未發,有真正的智慧和真正的生命力在裡面,對後來的荀學研究者,起著很大的引導作用,居功厥偉,不容抹煞,但是無論無何,牟先生還是認為荀學非中國正宗之重仁系統,乃宋明儒者所謂之別支也,宋明儒者亦不甚予以尊重。 我在民國七十年始讀「荀學大略」,相見恨晚,愛不釋手,深深的踏入牟先生所建立的荀學體系之中,遠紹旁蒐各家學者之荀學著作,益加驚嘆牟先生哲學功力所凝聚之睿智與其對學術界影響力之深遠,台灣、香港、海外之學者論及荀學,幾乎或多或少受其精神感召,而採取其觀點。 大約在八年前開始,我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許多研究荀學的論文都說荀子的「大本不立」,或說荀子的「價值根源失落了」,這個問題在我心中盤桓許久,滋生疑惑,於是把荀子原文和其他的論文反覆研究推敲,我發現這個問題是由「荀學大略」引起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以下略述筆者不同於牟先生的一些淺見,供學術界諸位前輩及學者專家參考。 二、荀子知性的道德主體是善的保證,是價值根源 荀子曾經苦心孤詣的建立了知性的道德主體,這個知性的道德主體至今仍鮮為學術界人士所認知,現在我把荀子建立知性道德主體的思想脈絡,詳細的敘述於後: 1. 認知心的提出 荀子認為「認知心」是人類的本性[2]可以有智的表現: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解蔽)[3] 「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正名)可知「認知心」是人類的本性,而且可以開出智慧。 2. 認知心的辨知能力 荀子說:「辨說也者,心之象道也。……道也者,治之經理。心合於道,說合於心,辭合於說……以正道而辨奸,猶以繩而持曲直,是故邪說不能亂,百家無所竄。」(正明)這是認知心的辨知能力,以心合於道,說合於心,辭合於說,則可以辨奸,使百家邪說者皆不能亂而竄之。 3. 認知心具有主體性 認知心本身具有主體性,是自由意志的,自禁、自使、不但是人類形體的主宰,而且是道的主宰,荀子說: 「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天論) 「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辱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劫而使墨云,形可劫而使詘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則受,非之則辭。」(解蔽) 「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經理也。」(正明)[4] 4. 認知心具有創造性 認知心若能藉著修養功夫,則能虛一而靜,達到大清明的境界,若是個人能夠達到這種境界,則具有察知萬事萬物,和創造性的能力,以經緯天地,制割大理。荀子說: 「虛一而靜謂之大清明,萬物莫形而不見,莫見而不論,莫論而失位。坐於室而見四海,處於今而論久遠,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參稽治亂而通其度,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制割大理而宇宙裡矣。」(解蔽)[5] 「今聖王沒,名守慢,奇辭起,名實亂,是非之形不明,則雖守法之吏,誦數之儒,亦皆亂也。若有王者起,必將有循於舊名,有作於新名,然則所為有名,與所緣以同異,與制名之樞要,不可不察也。」(正名)[6] 具有創造性特質的認知心,在宇宙之間,徹上徹下,條貫通暢,無遠弗屆,在時間上是處於今而論久遠,在空間上是坐於室而見四海,不但萬物無所遁其形,而且能洞察其情,不但洞察其情,又能進一步的參稽萬物治亂而通其度,然後天地萬物都在此大清明之心的朗照之下,接受材官經緯之處理擘劃,宇宙間的一切真理,也都在此具有創造性的認知心之下,接受「制割」的運作處理,結果是荀子所說的「而宇宙裡矣」,那麼商的「刑名」,周的「爵名」,禮之「文名」,當然也包括在內。[7] 5. 認知心的道德主體性 除了創造性之外,荀子的認知心秉持儒家道德的理想主義之原則[8],具有道德的主體性,也就是說「認知心的道德主體性」,若無法了解荀子認知心的道德主體性,對荀子的哲學就不能有如實的掌握,滋生誤解,治絲愈棼。所謂認知心的道德主體性,即是認知心在認知聖人之道後,認可「善」即是聖人之道,產生了一個結合體,是為「知性的道德主體」,認知心可以是知性的主體,認知天地宇宙之理,此是純粹的客觀之理,因此只有認知心,並不足以達成善的領域,也無法成為道德的主體,而必須是認知心和聖人之道交集之後,予以認可而產生的那一部份的「認知心的作用」,才足以構成「知性的道德主體」,這才是荀子哲學人文化成的根本關鍵。荀子說: 「……欲過之而動不及,心止之也。心之所可中理,則欲雖多,奚傷於治?」(解蔽) 人欲若不予以節制則流為惡[9],而控制人欲之樞紐,在於認知心所認可者為何物,若中理,則欲再多也無傷於治,反之,欲雖少而必為惡。然而心要可何物呢?荀子說: 「凡人莫不從其所可,而非其所不可,知道之莫之若也,而不從道者,無之有也」(正名) 心所可的對象有許多,然而透過認知心的作用,明辨「知道之莫之若也」,一定會「可道」,「知道之莫之若也」而不從道,可以說是「無之有也」,道又是什麼呢?荀子進一步說明: 「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謂中?曰:禮義是也。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儒效) 「心者,道之工宰也。」(正名) 由以上所述,可以知道荀子之認知心具有辨知的能力,主體性和創造性的功能,它可以認知萬事萬物之情性,可以制割宇宙之大理,使「宇宙裡矣」,因為具有這些能力,所以除非不知道「道德主體」的保證,是為「知性的道德主體」。[10] 6. 知性的道德主體可以通神明,參天地 荀子說: 「今使塗之人者,以其可以知之質,可以能之具,本夫仁義之可知之理,可能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今使塗之人,伏術為學,專心一致,思索熟察,加日懸久,積善而不息,則通於神明,參於天地矣。故聖人者也,人之所積而致也。」(性惡) 故知性的道德主體乃人人皆可自我建立者,其目標為聖人,其功用則積善而不息,可以通於神明而參天地。荀子說: 「君子……言己之光美,擬於舜禹,參於天地,非夸誕也。」(不茍) 但是別人相不相信,會不會認為荀子是夸誕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