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论孔孟的仁义与天道(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人大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一、仁义的提出
    孔子从人的情感出发阐释礼的起源。他认为孝亲祭祖,都有相应的情感基础,孝基于对父母的敬爱,祭基于对祖先的怀念。譬如为父母服三年丧,就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它出自人的不忍之心(《论语·阳货》)。宰我欲废三年之丧,孔子说他“忍”,说他狠心。与狠心相反的就是不忍,就是爱心,这种不忍的心情就是仁。仁犹如洁白的质地,礼犹如色彩鲜艳的画面,“绘事后素” (《论语·八佾》),仁是礼的内在基质,礼是仁的外在流露。离开仁的礼没有实质性价值。“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子张概括孔子的思想时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 而亦何常师之有? ”(《论语·子张》) 孔子对仁礼关系具有独创性的思想是与观察分析人的情感分不开的。
    孔子对社会发展提出了一些基本设想,他认为家族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族内的行为规范是其他社会规范的起点。 “德之本”即在于人的内心道德情感,特别是孝。其弟子有若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论语·学而》)。孔子曾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认为此“一”即“忠恕”。忠即已欲达而达人,已欲立而立人;恕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其他社会规范都源于不忍之心,是家族行为规范的外化。
    孔子为日渐崩溃的礼寻找人类情感依托,把外在的行为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心理需求。礼不再是冷冰冰的教条,而是人性的自觉流露。礼不再是贵族的专利,而是人类普遍的道德价值。他“把道德律从氏族贵族的专有形式拉下来,安置在一般人类的心理的要素里,并给以体系的说明” 。但是,孔子提到的人类情感,只不过是人类情感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它基本限于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更为广泛的人类情感还没有被提到应有的地位上来。
    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瓦解,家族以外的社会伦理的相对独立性得到认识。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孟子把孔子所强调的“仁”固定为家庭宗法基本伦理原则的同时,把“义”作为长幼关系、君臣关系等社会伦理原则加以讨论。他把仁视为恻隐之心,并认为它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人性概念,是其他人性概念的基础。但他认为,人心中不但有以孝为中心的恻隐之心的体现——仁,而且内含着调节社会生活关系的羞恶之心的体现——义。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为了论证“义”也是内在的,孟子曾与告子展开辩论。告子认为: “义,外也,非内也” 。他说:“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孟子·告子上》)。尊敬长辈的这种情感不因为长辈是本国人还是楚国人而有区别,不因为与自己关系的不同而有所区分,可见尊敬长辈的这种情感是由长辈这个外在的客体所决定的,取决于客观因素,因而义是外在的。孟子反驳告子说:所有的道德情感都源自道德主体,尊敬长辈的心情是由尊敬者内心发出的,而不是由被尊敬者内心发出,“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而且我们也并不是对年齿高的一切事物不加区别地对待,“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 ”(《孟子·告子上》) 我们尊敬年龄比我们大的长者,对年齿高的动物最多只有爱惜,却谈不上尊敬,可见尊敬长者这种心情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内在于人心。
    孟子说:“人者,仁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尽心下》)。人心中的仁义属性与人之别于禽兽的理性能力就是“道”,它是一切伦理原则的根据。在他看来,宗法伦理和社会伦理都是由仁义推演而来。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孟子·尽心下》)。礼制即是对仁、义两种不同内容的伦理行为规范的调节和文饰。
    孟子的仁与义都有明确的内容,他说: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离娄上》)。 又说:“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所谓“从兄”与“敬长”同义。这个“长”包括一切长者,它不像亲亲之“亲”那样与自己有亲族关系,所以实质上,孟子的“仁”的概念主要针对宗法伦理,而“义”则是针对宗法伦理之外的社会关系,是君臣上下贵贱之宜。孟子一方面竭力扩充仁的内涵以及覆盖面,另一方面,他对“义”又非常重视,试图给“义”以相对独立的地位。 “未有仁而遗其亲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孟子·梁惠王上》)。他的仁义并重的道德论具有更加明确的社会意义,包容了更加广泛的内容,也比较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关系的实际。
    孟子继承了孔子从内在道德心理需求论证礼的起源的思想,并结合战国时期社会关系的变化,发展了孔子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