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谭嗣同.谭嗣同全集(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1980. [3]荀子[M].诸子集成第一册,管曙光主编.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61. [5](美)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M],万俊人等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6]管子[M].诸子集成第二册,管曙光主编.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7](汉)刘熙.释名汇校[M],任继昉纂.齐鲁书社,2006. [8]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1980. [9]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1980. [10]中庸[M].四书集注,(宋)朱熹集注.长沙:岳麓书社,1985. [11]国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12]晏子春秋[M].诸子集成第一册,管曙光主编.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13]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1980. [14]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1980. [15]韩非子[M].诸子集成第二册,管曙光主编.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16](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7]墨子[M].诸子集成第一册,管曙光主编.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18]商君书[M].诸子集成第二册,管曙光主编.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19]廖名春.论荀子的君民关系说[J].中国文化研究.1997(夏之卷). [20]白奚.战国末期的社会转型与儒家的理论变迁——荀子关于大一统王权政治的构想[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3(5). 注释: ①近一个世纪以来,关于荀子的研究专著及学术论文已相当丰富,但对其礼法制度的制度伦理思想的专门讨论目前学术界还不多见,论文方面倪愫襄教授的《制度伦理思想的传统溯源》(《伦理学研究》2005年第5期)对荀子制度思想的起源、社会功能及其制度伦理做了一定的分析,朱贻庭先生在《义分则和——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儒家智慧》(朱贻庭主编论文集《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一文中对于荀子“义分则和”思想的制度伦理观念有较深入的阐述,并从分配制度伦理的角度分析了其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现代价值,但均不十分详尽。专著方面施惠玲曾在《制度伦理研究论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章“历史变化中的制度伦理思想(之一)——中国传统社会儒家制度伦理思想”里有寥寥数语论及。而将荀子政治思想归纳为“义政”,学术界暂时尚没有这样的说法。本文拟从荀子礼法制度的制度伦理蕴涵的角度出发,对荀子的义政思想体系做出分析,以图抛砖引玉,并就教于各位方家。 ②关于这场讨论的内容均参见并转引自胡治洪《近年来儒家伦理论战述评——腐败之源还是德性之端》一文,载《文史哲》2005年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