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1:庄子是学术上的乱道者 《庄子》一书比较复杂,它评论百家学说,也就有了百家学说的影子。《庄子》一书所谓的学术基础,虽然主要也是基于儒道两家学说,但是是建立在《道德经》、《周易》、《论语》和《中庸》等经典的错误认识上的乱道谬论。 庄子对“道”的本体论中“周行不殆”的片面理解,形成了他的“通一论”、“无成败论”,否定了具体过程的意义,否定或者根本没有认识到“民心”这个评价“成败”的标准;而对万物相对性的片面认识,就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的所谓“齐物”的观点,又导致了“天下是非果未定也”的谬论,从而否定了“以人为本”这个人类知识系统之所以得以建立的基础,混乱了知识系统。 并且,由此形成了事物总体方面的“无成败”,具体方面的“不定论”的错误观念,并以此作为自己批驳天下学说的根据,成为了他自认为雄辩天下的辩才的基础。 庄子对“道法自然”的“自然”和《中庸》里面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错误理解,将“自然”和“性”理解为超越“道”的一种存在,而没有认清楚“自然”是指“一阴一阳”矛盾双方对立统一,互相转化循环不止的意思。因而,有了“天、道、德”的错误顺序,并且,这个错误顺序成了他在“养生、应帝王、学说”等方面,评价境界高低的依据。 庄子对“道”本体的“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曰微”三个特点的错误理解 ,对“道、德”之间关系的错误理解,以及对“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和“知者弗言,言者弗知”的错误理解,还有对《道德经》中“大道废,有仁义”的误解,综合起来形成了“不可知论”和“天下不可治论”,从而否定了百家学说为社会发展提供思路这个原则的正确性,将道学导入了玄虚当中。 庄子的这些观点,解决不了和现实中的矛盾关系,于是在“两环”和“天、道、德”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无为”观念,认为《外篇·天地》“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外篇·至乐》 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这种“不得已”的态度下,才有《内篇·齐物论》“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天下是非靠“无为”来定,或者是完全没有是非,做“虫”,而为“逍遥游”;或者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谁拿刀架在你脖子上,谁就是你的主人。 庄子“无为”高标准则为“逍遥游”,低标准则以“不得已”的态度,在养生,应帝王和各家学说进行取舍。从而将道学的“无为”的由抓根本,追求管理艺术的终极成果,以为大家服务来获得威信,以隐蔽的积极性走上更老练、更睿智的成功之路,从而打造现实中的桃花源的理念,彻底变成了“推而后动,不得已而为之”的消极、被动形象。 总体说,庄子世界观的混乱,是造成了他人生观的混乱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一是失去了“以人为本”这个世界观的基础;二是失去了“民心”这个人生观的基础。衡量《庄子》的道学观点,只要把握“道、德”的关系和“无为”这两把尺子,就可以认清《庄子》谬论的实质了。 2:从修炼的角度来说 有无数学者从修炼的角度理解《庄子》,认为庄子的很多言论暗合了道家佛学的理念,而惊为天人。其实,这是一种假象。 首先,庄子的“通一”“无成败论”实质上是否定修炼的可能性的。而有些学者却将这个观点理解为“重结果,轻过程”,是和佛学的不沉迷,不着魔境是一样的要求。这个问题的性质,在第四章 详细探讨过。 其次,“是非”不定论,更是一个大错误!佛学的基础就是“因果循环”,而循环的原因是“业力”,“业力”的本质是“善恶”,正确分清“善恶”的基础就是分清“是非”,佛学和世学的区别在于,佛学的“是非”是以能否改变“业力”为标准的。在心头修“善恶”一念,是佛学和其它修炼学说的主要不同点。 “善恶”是佛学的根本,而怎样对待“善恶”,则要在“见地、修证、行愿”中加以区别,比如“不思善,不思恶”的问题。“不思善,不思恶”不只是佛徒的原则,也是道家的原则,只是这么说是有前提的,就是“致虚极,守静笃”达到“心性专一”时的要求,就是佛学的“戒定慧”的原则,是说不受任何念头的干扰,而不是说“善恶”不存在,更不是说佛徒在六度菩萨行中也不存在“善恶”的观念,否则就不会存在“菩萨心肠”和“霹雳手段”的说法了。 见《道德惊》致虚极,守静笃。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疪乎?民治爱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有没有“钱”和怎样看待“钱”是两回事,庄子认为没有“钱”,而佛学则是存在“钱”, 并且关键是怎样对待“钱”的问题。而有些学者不是没有认清庄子的本质,就是没有掌握佛道原理的实质,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其实,只要抓住“善恶”这个问题,庄子的学说,无论出世、入世都会不攻自破。 3:年轻者羡慕年长者的成就,年长者羡慕年轻者的时间;病者羡慕健康。如果,您问流浪者什么是快乐,他会说:“我没有负担,很自由。”这就是庄子的快乐。天下果无至乐也哉?世俗,贤圣,仙佛,吾今尝试一言以蔽之,曰:“日强。” 道学由抓根本,追求管理艺术的终极成果,以为大家服务来获得威信,以隐蔽的积极性走上更老练、更睿智的成功之路,从而打造现实中的桃花源的理念,被误导为玄虚、出世的消极自慰者的原因,除了《易经》真意的迷失,《阴符经》和《道德经》等经典神龙犹隐、故乱其辞的教育方法外,《庄子》开了后世众多误解的先河。这种误解的误导的直接后果,一是造成了中国人在入世上是儒家,而在精神上是道家的双重性;二是成了儒家学说2000多年占据主流的原因之一。汉武帝之所以采纳董仲舒的学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要原因就是在选择治国良策时,儒家董仲舒奉上的是《春秋繁露》,而道家刘安献上的是《淮南子》。而《淮南子》则是在《庄子》基础上的节略性的观点!从此,道学被边缘化了。 不过,我们必须承认庄子还是有些文采和舌辩能力的;只是这更增加了他的欺骗性和迷惑性。所以,今天我们想要振兴道学,就要首先清除《庄子》这个谬论的源头,将脚步从玄虚中踩到坚实的大地上来。 孔子诛杀少正卯,《荀子·宥坐》 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有喜色。仲由问曰:“由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乐以贵下人乎?”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两观阙名)尸于朝。三日,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今夫子为政,而始诛之,或者为失乎?”孔子曰:“居,吾语汝以其故。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一曰心逆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丑谓非义)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少正卯皆兼有之。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撮聚)其谈说足以饰褒荣众,其强御足以反是独立,此乃人之奸雄者也,不可以不除。夫殷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周公诛管蔡、太公诛华士、(士之为人虚伪亦聚党也,而韩非谓华士耕而后食,凿井而饮,信其如此,而太公诛之,岂所以谓太公者哉)管仲诛付乙、子产诛史何,是此七子,皆异世而同诛者,以七子异世而同恶,故不可赦也。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