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庄子误导的道学(1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华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4):评说
    先说一个关于庄子“通一”的问题,有学者尤其是修仙学佛的人,可能会认为庄子的这个观念,是修炼学的角度。因此,将“通一”和佛学“二无我”相联系,认为庄子破除了生死观念,已经有了很高的成就。其实,所谓的“通一”如果和佛学有些联系的话,也只是“二无我”中“人无我”的最浅层次的基础,连学前班的水平都还不到,“人无我”的最浅层次是“梦幻泡影”。而且佛学是远离“一异;俱不俱;常无常;有无、非有非无”四句的,是从“自性”第一义的层次,直讲精神和物质两种世界的本质的,权说“空幻”。这一点,在佛学经典中随处可见。而系统分析各家修炼学说的差别,则在《楞伽经》中有详尽解说, 虽然《楞伽经》中也有“非异非不异”,但这是指“心、意、意识”的关系,比“二无我”的“空色不二”要深得多,更不是最浅层的“色色不二”,这些差别大家可以自行参考。
    破生死的问题,老子提出了“道”的规律的定义,难道没有理解生死的问题吗?而且,从他对“恍惚”的解释,如见其面,非真修炼者不能达到,这在佛学中相当于见到了“生死的根本”,接近于“空”的成就了。如《道德经》“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像,是谓恍惚。 ”但是他却总结出一系列规律来指导后人怎样一代一代进步。
    庄子所谓的 破生死是“不同形相禅”,而佛学是“出轮回”, 看看庄子的破生死的层次:
    《内篇·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其心闲而无事,跰?而鑑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子祀曰:“女恶之乎?”曰:“亡,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怛化!”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
    子来曰:“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今之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成然寐,蘧然觉。
    禅宗破生死,见到的是“自性”,是向内心的回归,而最终作为还是要弘法度世,目的在于借假修真。而庄子的生死,只是让人生变的毫无意义。
    庄子迷失在了物质世界中,向上说见不到“自己”,向下说混乱了世俗。而且其所谓的“逍遥游”的境界在佛学看来正是大错误,是入了魔境!这些问题,可以参考《楞严经》的五十种魔境。
    其次,就是《外篇·天道》中“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这个是实际的“大宗师”,“虚则静”的关系是对的,只是对“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的具体内涵的理解不对。看起来都是瓜子,只是可能会嗑出个臭虫来。而且“虚则静”在修身和治世上侧重点无论方向还是内容,也都是有区别的。
    再说,“坐忘”的名词表面看来对,但是具体的实践却有偏差,应该是“身心合一、心神合一”,是高度和谐,而不是心形分离或心神分离,佛法讲“心外无法”。而“坐忘”、“无念”和“形如枯槁,心若死灰”的最大问题是切断了“六尘、六根”和“心意识”的通道 ,“清净心”的关键有两条:一是自心如镜,要“念过不留痕”。如同镜子映照万象而本身寂然不动的功能,这时领悟的关键是自心是清醒警觉的,但是又是不留痕的;二是在这个基础上,深入体悟“万象和镜子”的关系,因此感悟“六根和心”的关系,能通过“六根”来“见性”从而步入佛法殿堂。这两步是修炼的关键,而切断了联系, 也就失去了灵性,因而禅宗大师斥为邪禅!
    “心游物之太初”的问题,在于修炼的方向是向内心进军,修炼是如六祖《坛经》讲的“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在这个原则下,其实“心游物之太初”和“游于情色”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是五十步笑百步。
    “心游物之太初”和“游于情色”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原因,在《楞严经》的五十种魔境里讲的很清楚。修学佛法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智慧圆满和福德圆满,最终的状态是“寂灭、涅槃”。这就如同登上山顶才是最终目的一样,在半路的任何停留都会耽误行程,何况是沉迷、留恋呢?更关键的是一有停留,就意味着“心有所持”,也就失去了“清净心”,而“清净心”如同前进的脚步一样,沉迷风景就是停止了前进的脚步,是入了魔境!
    可能有修学者会这样问,如果“通一和心游物之太初”只是暂时迷失的话,能走出来不就可以了嘛!不能就此判定庄子的 问题。这要仔细讨论,如同在电视中看风景,和亲身旅游是有本质不同一样,做梦成仙和修炼成仙虽然可能境界相似,但是也是有本质区别的。关键在于,佛道修炼的基础都是先学怎样做人,要有正确的观念,之后才是如何修炼的问题,这也是世间法就是佛法的深意。而庄子缺失的恰恰是这个基础。
    或问:《内篇·齐物论》长梧子曰:“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这里面的“梦”和“人无我”的“梦幻泡影”有什么关系吗?
    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就是这个故事是为庄子的“通一”服务的。其次,说一下佛学的“梦幻泡影”的理解,大家自己对照:佛学的“人无我”是讲“三界六道”都是“无明妄动”而成,相当于说“道”的“周行”是“无明妄动”的产物,因此都是“梦幻泡影”,而佛学的跳出轮回,也是针对“三界六道”说的。
    或又问:《内篇·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这个故事的境界似乎已经不是“色色不二”的层次了,和佛学的“梦幻泡影”有什么不同吗?
    庄周梦蝶是个很有名的故事,从这个故事的本身的意思,更多的是庄子在表明自己的境界,已经达到了“全虫”的层次,是真正的“全人”了。如:《杂篇·庚桑楚》 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唯全人能之。唯虫能虫,唯虫能天。全人恶天,恶人之天,而况吾天乎人乎!也可能只是《杂篇·寓言》“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的证明而已。
    见《外篇·天道》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