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基本问题之一。虽然这一问题主要是在儒家内部讨论的,道家学派之代表人物对这一问题也有比较系统的论证。 性,本字为生。《说文解字》曰:“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从心,生声。” 阮元曰:“性字本从心从生,先有生字,商周古人造此字,已谐声,声亦意也。”(《性命古训》)性一字,在汉语中出现甚早。《尚书》已有“习与性成”的说法。(《尚书·商书·太甲上》) 何谓性?孟子引告子之言曰,“生之谓性”。《尔雅》曰:“性,质也。”性是物类天生之本性或特质。庄子曰:“性者,生之质也。”(《庄子·庚桑楚》)荀子曰:“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吕氏春秋》曰:“性者,所受于天也,非人之能为也。”(《吕氏春秋·孟秋纪·荡兵》)董仲舒曰:“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严遵曰:“所禀于道,而成形体,万方殊类,人物男女,圣智勇怯,小大脩短,仁廉贪酷,强弱轻重,声色状貌,精粗高下,谓之性。”(《老子指归·道生篇》)性是物类天生之本性或特质,所以,同一物类,其性亦同。人之性,即人天然之性,本然之性,亦即人之天性。 一、性之本然 《老子》一书无“性”字,但老子并非无性论。老子之所谓“德”,徐复观先生认为其实即是后代之所谓“性”。道是万物之本原、本根,亦是万物之本体。道在具体物上之彰显,即是“德”。德来源于道,得自于道。德内化于人,即为人之性。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老子》三十八章)在老子看来,道之本性即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乃支配宇宙万物之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之基本行为准则。从无为的原则出发,老子反对人之有为,因为有为破坏了人的原始的自然纯朴,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带来了虚伪、狡诈、贪欲、罪恶等种种社会丑恶现象。“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十八章)天下有道,一切都自然而然。不标榜仁义,而自有仁义。六亲和睦,孝慈之名不立;国家平泰,忠臣之节不显。惟其如此,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同上)失道只得讲德,失德只得讲仁,失仁只得讲义,失义只得讲礼。故《文子》曰:“故仁义礼乐者,所以救败也,非通治之道也。诚能使神明定于天下,而心返其初,则民性善,民性善,则天地阴阳从而包之,则财足而人赡,贪鄙忿争之心不得生焉。仁义不用,而道德定于天下,而民不淫于采色。故德衰然后饰仁义,和失然后调声,礼淫然后饰容。故知道德,然后知仁义不足行也。知仁义,然后知礼乐不足修也。”(《文子·下德》)有道何必贵德?有德何必倡仁?有仁何必言义?有义何必尊礼?道、德、仁、义、礼,递减递退,至于礼,已不得不用有效之外在形式来约束人之行为,故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是人类文明的结果,然而文明的外表下却隐蔽着虚伪、狡诈、贪欲等种种丑恶行径。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其德者何也?其德即是所谓“常德”,即是自然而无为。“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二十八章)“常德”之“常”,即是“道可道,非常道”之“常”。“上德不德”,“不德”并非无德,“不德”是不以德为求,不以施德为直接目的,其行为不过是内在心性之自然显发。“不德”故本有;“不德”故不失。本有而不失,故为“常”。如此之“常”,即是原初、原始,即是自然,即是“朴”。婴儿为人之初始,所以婴儿亦具有人性之初始,婴儿亦具有德之“常”。“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二十八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五十五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老子》十九章)老子盛赞婴儿、赤子,概亦因其有常德也,概亦因其不失其常德也。 道与德无间,道即德之体,德即道之用。“循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文子·上礼》)道、德、性,其实是一体而三面。“道者,物之所导也;德者,性之所扶也。”(《淮南子·缪称训》)从体上来看,只有一体;而从面上看,依其所言之物之不同,或言道,或言德,或言性。“故道者,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此五者,道之形象也。虚无者,道之舍也。平易者,道之素也。清静者,道之鉴也。柔弱者,道之用也。……纯粹素朴者,道之干也。”(《文子·道原》)此之所谓道之舍、道之素、道之鉴、道之用、道之干,其实均是道之本性。杜道坚曰:“大道无形,太平无象,而曰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为道形象者,其形岂形、其象岂象哉?惟不以形象执,而造虚玄之用者,乃可与言御民之道也。”(《通玄真经缵义》卷一,《道藏》,16—756页,三家影印本,1988。)可见“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云云,虽曰“道之形象”,而实即道之本性。道之本性即是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道化育为物,而为物之德;化育为人,而为人之德。故人之德、人之本性,亦是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 人均好强而恶弱,喜多而厌寡,道家则教人安于寡少,居于无事,虚静恬淡,以无为为法。因为在道家看来,“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道家安于无为,无为者以自得为足。“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未得。”(《文子·符言》)“故福莫大于无祸,利莫大于不丧。”(《文子·符言》)福固不是祸,但亦有因福而得祸者,故福莫大于无祸;天地之间,一人之身,本自完具,故利莫大于不丧也。“天地之道,无为而备,无求而得,是以知其无为而有益也。”(《文子·自然》)无为而备,无求而得,无为而有益,守其所有而不外求,这才是人身性命之理想状态。“故圣人牧民也,使各便其性,安其居,处其所能,周其所适,施其所宜,如此,即万物一齐,无由相过。”(《文子·自然》)相反,不便其性而处其不宜,纵欲而心驰于物,则国乱而身毁。 “夫人从欲失性,动未尝正也,以治国则乱,以治身则秽。故不闻道者,无以反其性;不通物者,不能清静。原人之性无邪秽,久湛于物即易,易而忘其本,即合于若性。水之性欲清,沙石秽之。人之性欲平,嗜欲害之。唯圣人能遗物反己,是故圣人不以智役物,不以欲滑和,其为乐不忻忻,其于忧不惋惋,是以高而不危,安而不倾。”(《文子·道原》)“从欲失性”,即失其本然之性,亦即“易而忘其本”而合于“若性”。“若性”,即他性。“合于若性”,即失其本性而以他性为己性。故圣人不以智役物,不以欲滑和。所以如此,其目的还是为了保持性之本然状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