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殷始承天命,周公于此深忧远虑,在《召诰》中殷切告诫成王: 乌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乌呼,曷其奈何弗敬? 承受天命,会带来无尽的好运,同时也意味着无穷的忧患,怎能不敬慎勤勉?再三强调:“王其疾敬德”,“不可不敬德”,“諴于小民”,“王不敢后”。 《无逸》诫成王无逸。无逸即敬德。其开篇即呼:“乌呼,君子所其无逸!”又以史为鉴: 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其在祖甲……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 荒宁:放纵享乐,逸。不敢荒宁,就是要敬畏恭谨,勤政治民,即无逸。又赞美周先王: 乌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共。 抑畏:敬慎。勤劳民事,不遑暇食,更谈不上游玩田猎,文王乃慎身勤政之典范。疾呼成王: 乌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共。无皇曰今日耽乐;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 《君奭》勉召公与己敬辅成王,其言曰:“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越我民。”“我受命无疆惟休亦大艰难。”“其汝克敬德,明我俊民在……我咸成文王功于不怠。”《多士》、《多方》,周公训告殷遗民和四方诸侯,淫逸不敬被作为一大罪恶。其中指责夏桀“弗克庸帝,大淫泆有辞”,“诞厥逸,不肯戚言于民,乃大淫昏”。又指商纣“诞罔显于天,矧曰其有能听念于先王勤家。诞淫厥泆,罔顾于天显民祗”。警告多士、多方:“尔乃惟逸惟颇,大远王命,则惟尔探天之威,我则致天之罚。” 于敬德,周公不仅口说言劝,而且身体力行。平叛、营洛两大事,周公皆谋划操劳,备尝苦辛。《大诰》中,时成王年少周公摄政,管、蔡、武庚与淮夷反叛,周公欲东征,卜得吉兆后却遭众臣反对,理由是困难大、民心不稳。周公态度坚决,恳切开导:“予造天役遣,大投艰于朕身。越予冲人不卬自恤。义尔邦君越尔庶士、尹氏、御事绥予曰:无毖于恤,不可不成乃文考图功。”役遣:及谴。毖:安、止。意为:天降此大难,我不应只为自身担忧。你们群臣应鼓励我说:不要止于忧虑,要奋发有为,彻底完成文王功业。而不是给我打退堂鼓。最后说:“天惟丧殷,若穑夫,予害敢不终朕亩……肆朕诞以尔东征!” 德之说另一要义是:慎政明刑。为政治民,赏善惩恶,不仅要勤,而且还要慎。不能擅权自专,妄逞己意;不能愚昧昏惑,滥施刑罚。 《康诰》开篇即言: 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 明德慎罚,《左传·成公二年》有一解:“明德,务崇之谓也;慎罚,务去之谓也。”以务崇解明德尚可,以务去解慎罚则不确。慎罚固有少罚之意,但主要还在于不滥罚,罚其所当罚。慎有谨慎又有明察之意。诰言“敬明乃罚”,不孝不友、杀人越货皆为不可赦之大罪,显然,慎罚不是务去罚,而是要明罚。慎罚是明德的体现。《吕刑》“有德惟刑”,言慎刑即有德,也是明德慎罚之意。明德慎罚,首在不侮鳏寡。侮,《说文》:“易也”,“易,轻也。”轻视、侮慢之意。鳏寡,无依无助小民,弱势群体。不要蔑视、欺侮他们,滥施刑戮。《无逸》有“不敢侮鳏寡”、“怀保小民,惠鲜鳏寡”,《吕刑》有“鳏寡无害”,《逸周书·尝麦解》有“亦无或刑于鳏寡”。此说似古已有之,商王盘庚就训告:“无老侮成人,无弱孤有弱。”(《盘庚》)老侮、弱孤皆轻蔑之意。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紧承不侮鳏寡,意为用敬畏鳏寡、用敬畏显民。民无论地位显赫还是弱小无依,都要敬重他们,用刑施政都要谨慎小心。 如何明刑慎罚,周公接着具体指示。首先,断狱要审慎: 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时,丕蔽要囚……汝陈时臬事,罚蔽殷彝,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 关押囚犯要慎重考虑。沿用殷人合理的刑罚。不要让法律迁就你的意愿,要尊重、维护法律的尊严。其次,要明确何罪当罚当杀: 封,敬明乃罚。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式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 罪小但不省不改,要杀。罪大但能省悟改过,就不应杀。 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子弟弗念天显,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乃其速由文王作罚,刑兹无赦。 《立政》周公诰成王及众臣。开端感叹:“乌呼,休兹知恤,鲜哉!”居安而能思危的人太少了。然后围绕恤、围绕慎政,讲了两点:一是选贤任明,二是不越位干政。选贤任明: 古之人迪惟有夏,乃有室大竞……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乃敢告厥后曰:……宅乃事,宅乃牧,宅乃准,兹惟后矣。谋面用丕训德,则乃宅人,兹乃三宅无义民。桀德惟乃弗作往任,是惟暴德无后。亦越成汤陟,丕釐上帝之耿命,乃用三有宅,克即宅,曰三有俊,克即俊……其在受德暋,惟羞刑暴德之人,同于厥邦;乃惟庶习逸德之人,同于厥政。帝钦罚之……亦越文王、武王,克知三有宅心,灼见三有俊心,以敬事上帝……文王惟克厥宅心,乃克立兹常事、司牧人,亦克俊有德。 宅:选择、任用。事、牧、准:官职名。三宅:三职,三臣。谋面:黾勉。义民:俄民,奸人。大意是成汤、文王善选用三宅三俊,桀、纣惟淫逸乱德之人是用。 自古商人,亦越我周文王立政:立事、牧夫、准人,则克宅之,克由绎之,兹乃俾乂。国则罔有立政用憸人,不训于德,是罔显在厥世。继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励相我国家……乌呼,继自今后王立政,其惟克用常人! 由绎:选择。憸人:邪人。吉士、常人:善人。王为政勿用奸邪,要惟善是用。 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是训用违。庶狱庶慎,文王罔敢知于兹。 孙诒让释:“庶言,谓凡论议教诲之官,若师氏、保氏之属。庶狱,即刑官,谓司寇、士师之属。庶慎,谓凡掌典法之官……罔攸兼,似谓使各职其职,不侵其官。” 呜呼,孺子王矣!继自今我其立政:立事、准人、牧夫,我其克灼知厥若,丕乃俾乱,相我受民,和我庶狱庶慎,时则勿有间之……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惟正是乂之……其勿误于庶狱,惟有司之牧夫……太史、司寇苏公,式敬尔由狱,以长我王国。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 任命立事、准人、牧夫三要职,先察知其善。既使其相国治民,协理刑官,王就不要再参与其事,干预其政,指手画脚,造成刑狱失误。司寇苏公,更是要慎于刑狱,刑罚适中,不僭不滥。 《书》中《吕刑》论刑最详。《吕刑》传为吕侯奉穆王命而作。刘起釪力驳旧说,证其与周王无关,为吕国诸侯称王自作。此实不经。篇中一些话语,如“来,有邦有土”,“四方司政典狱,非尔惟作天牧”,“尔尚敬逆天命,以奉我一人”,“今天相民,作配在下”,绝非一区区诸侯所能言。即使古时诸侯或可称王,但《书》经周史纂辑、孔子删订,其中的王绝不会是一国诸侯。《吕刑》先讲有关蚩尤、苗民作乱虐刑的传说,与《逸周书》的《尝麦解》相似,而不同于周公诸诰。但其思想,仍离不开敬德。其中提出的“祥刑”,体现了周公明刑慎罚的原则。祥刑之祥,首先在于听狱明慎: 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五刑不简,正于五罚。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上下比罪,无僭乱辞。勿用不行,惟察惟法,其审克之。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 其次,祥刑罪疑从赦: 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墨辟疑赦,其罚百锾,阅实其罪。劓辟疑赦,其罚惟倍,阅实其罪。剕辟疑赦,其罚倍差,阅实其罪。宫辟疑赦,其罚六百锾,阅实其罪。大辟疑赦,其罚千锾,阅实其罪。 这实际上是赎刑。其罪适用五刑有疑,则处以五罚,但要查实罪状。另外,祥刑要由廉正官员实施,“非佞折狱,惟良折狱,罔非在中”,“罔不中听狱之两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最后,王呼吁:“呜呼,敬之哉,官伯族姓!朕言多惧。朕敬于刑。有德惟刑。”此即慎政明刑之要求。 三、德之说之传布 德之说不复杂,也不高深。慎身勤政、慎政明刑,乃为政常理,人所共知。但对身处高位、手握重权者来说,要自觉践履、始终以之,实属不易。人天性有其弱点:当人处于支配地位而又缺少外界压力与制约时,往往会放纵自己,凌虐他物。这是权位者丧败之由,病根所在。周公洞明于此,力诫以德之说。这不能仅仅看作说教者的老生常谈;这是智者克服人性弱点的尝试,是哲人对权势者行为的引导与规范,是具有哲学高度的道德论。所以,德之说,这简单的道理,这简朴的说教,在古老的华夏文明中广为传布,影响深远。在有周八百年间,德之说一直是统治阶层的主导思想,并植根于思想家们的学说中。从文献看,为政者开口德、闭口敬,诗里吟诵,器上铭刻,君臣相诫,念念不忘。此先略举见诸《诗》者: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世之不显,厥犹翼翼……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大明》)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于辑熙,单厥心,肆其靖之。(《昊天有成命》密:读作勉)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泮水》)丕显维德,百辟其刑之。(《烈文》)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敬之》)维予小子,夙夜敬止。(《闵予小子》)嗟嗟臣工,敬尔在公。(《臣公》)温恭朝夕,执事有恪。(《那》)不解于位,民之攸墍。(《假乐》)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板》)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抑》)不侮鳏寡,不畏强御。(《烝民》)爰及矝人,哀及鳏寡。(《鸿雁》)夙夜匪解,虔共尔位。(《韩奕》)凡百君子,各敬尔身。(《雨无正》)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小宛》) 德之说见诸器文,早期最重要的莫过于大盂鼎: 王若曰:盂,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在武王作邦,闢厥匿,抚有四方,畯正厥民。在于御事,酒无敢舔,有祡烝祀无敢……我闻殷坠命,惟殷边侯、甸与殷正百辟,率肆于酒,故丧师矣……今我唯型禀于文王正德。若文王令二三正,今余唯令汝盂绍荣,敬雍德经,敏朝夕入谏,享奔走,畏天威……迺绍夹尸司戎,敏誎罚讼,夙夕绍我一人烝四方,与我其遹省先王受民受疆土。 殷商酗酒坠命,文、武明德,其御事皆敬慎,滴酒不沾。此承《酒诰》之训。敬雍德经,德经:德之常,德之法。慎守德经,和顺不违。叔雚父卣“唯汝其敬乂乃身”,班簋“唯敬德,无攸违”,辛鼎“雍德”,晋姜鼎“经雍明德”,皆有敬雍德经之意。敏朝夕、享奔走、畏天威,亦言勤、慎。敏誎罚讼,于省吾:“誎、勅、饬通。言对于罚惩讼狱须明敏整饬。”此即明刑。 西周中、晚期,德之说在铜器铭文中多现为程式化的语句。帅型祖考、秉明德、虔夙夕、屏王位这样的话反复出现,如興钟、师望鼎、梁其钟、大克鼎、番甥簋等等。连厉王也口称“余亡康昼夜,经雍先王,用配皇天”(簋)。这种说辞常诵于口、寓于目,虽未必深入其心,但起码有一定的警示作用。牧簋和坍盨强调了慎政明刑。牧簋: 王若曰:牧……令汝辟百僚,有炯事包乃多乱,不用先王作型,亦多虐庶民,厥讯庶右邻,不型不中,乃侯之籍,以今鞫司服厥罪厥辜。王曰:牧,汝毋敢弗帅先王作明型用,于乃讯庶右邻,毋敢不明不中不型,乃贯政事,毋敢不尹人,不中不型。 有官员乱政,不循先王型范,虐民而侮鳏寡,要由有司治其罪。你为政也要明察、正直、依法。坍盨: 坍,敬明乃心,用辟我一人。善教乃友入跸,勿使暴虐纵狱,爰夺行道。厥非正命,乃敢疾讯人,则唯辅天降丧,不弔唯死。 暴虐纵狱,非正命而疾讯人,皆乱刑滥罚,死罪。 最重要的当属毛公鼎铭文。这篇宣王对毛公的诰辞,完整地体现了德之说。其中要求毛公慎身勤政; 今余唯肇经先王命,命汝乂我邦、我家内外,惷于小大政,屏朕位,虩许上下若否于四方,尸毋动余一人在位,引唯乃智。余非庸又昏,汝勿敢荒宁,虔夙夕惠我一人,雍我邦小大猷。毋折缄,告余先王若德,用仰昭皇天,申恪大命,康能四国,欲我弗作先王忧。 惷:通蠢,动、劳。又要求慎政明刑: 历自今,出入敷命于外,厥非先告父音,父音捨命,毋有敢惷敷命于外……汝顀于政,勿壅庶人,毋敢拱苞拱苞,乃侮鳏寡。善效乃有正,毋敢湎于酒。汝毋敢坠在乃服,恪夙夕,敬念王威不易。汝毋敢弗帅用先王作明型。 非父音批准,任何人不得擅自发布命令。父音为政,不要壅遏庶人,不敢贪财受贿,刑戮鳏寡。管好下属,不要让他们酗酒败事。 春秋以至战国,思想发展,诸说并起,但统治阶层的主流观念并没变,他们仍传承着古往的德之说,仍在器文中重复着那些辞句。如春秋早期,晋姜鼎:“余不暇荒宁,经雍明德,宣邲我猷,用绍匹台辟,敏扬厥光烈,虔不坠。”秦公钟:“余夙夕虔敬朕祀,以受多福。克明厥心,盭龢胤士,咸畜左右,蔼蔼允义,翼受明德。”“余虽小子,穆穆帅秉明德,睿敷明刑……号夙夕,烈烈桓桓,万姓是敕。”春秋晚期,王孙遗者钟:“ 余畏忌翼翼,肃哲圣武,惠于政德,淑于威仪,诲猷饬……诞中余德,和沴民人。”蔡侯申钟:“余虽末小子,余非敢荒宁,有虔不易,佐佑楚王,隺豫政,天命是扬,定均庶邦,休有成庆,既聪于心,诞中厥德。”叔尸钟:“汝小心畏忌,汝不坠夙夜,宦执而政事……慎中厥罚。”战国时期,齐陈曼簠:“齐陈曼不敢逸康,肇谨经德。”中山王鼎:“乌乎哲哉,社稷其庶几乎!厥业在祗。”中山王壶:“穆穆济济,严敬不敢怠荒……夙夜匪懈,进贤措能,亡有常息,以明辟光……故辞礼敬,则贤人至;陟爱深,则贤人亲;作敛中,则庶民附……唯逆生祸,唯顺生福……唯德附民,唯义可长。” 与此相应,《左传》中也可看到不少君臣敬德恤民的言论、举措。僖公十一年,王使召武公、内史过赐晋侯命,晋侯受玉惰。内史过归告王曰:“晋侯其无后乎!王赐之命,而惰于受瑞,先自弃也已,其何继之有?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僖公三十三年,晋臼季曰:“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襄公二十八年,鲁穆叔云:“敬,民之主也,而弃之,何以承守……敬可弃乎?”襄公二十五年,郑子产云:“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襄公二十六年,楚伍举:“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恤民不倦。”宣公十二年,晋栾书言楚王之敬德:“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哀公元年,楚子西把吴阖庐之敬慎与夫差之淫昏作对比:“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在国,天有灾厉,亲巡孤寡,而共其乏困……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今闻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先自败也已,安能败我?” 四、孔子思想与德之说 孔子是春秋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他以文、武之道传承者自居,周公在他心中地位崇高。周公的德之说,不仅融入他的思想,而且化为他的操行,并以此言传身教。孔子言敬慎:“修己以敬。”(《宪问》)“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尧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母,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子罕》)“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孔子言勤勉:“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罕》)“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其自己的思想主张。孔子最重视的是礼,谈论最多的是仁;仁和礼,是孔子学说中最重要的两个字,是他的思想核心。孔子之仁,简言之就是爱人,其言有:“君子学道则爱人。”(《阳货》)“修己以安人。”(《宪问》)“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爱人之心落实到为政上就是惠民之举,即要行“恭,宽,信,敏,惠”(《阳货》),“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子为政,焉用杀?”(《颜渊》)赞扬子产:“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相反则予以指责:“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冉求为季氏聚敛而虐民,则鸣鼓而攻之(《先进》)。孔子仁的思想,后被孟子演化为完整的仁政说,并大力推介给国君。虽其不售,但对儒家、对后世治国者却有着重要影响。若要追寻孔子仁的思想渊源,就不能不回溯到德之说,就不能不溯源周公一再强调的不侮鳏寡。明德慎罚、不侮鳏寡,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这种明政惠民的主张,蕴含着仁与恕的萌芽,一直绵延不绝;至孔子始揭举仁恕,发扬光大,躬行倡导以诲世教人。 孔子擅礼重礼,立人以礼,屡斥非礼;要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指出:“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其时,面对礼崩乐坏之势,不少有识之士都标举礼;重礼循礼,为春秋一重要思潮。见诸《左传》者如,晋师服:“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桓公二年》)齐仲孙:“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闵公元年》)鲁孟献子:“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成公十三年》)晋叔向:“礼,政之舆也。政,身之守也。怠礼失政。失政不立,是以乱。”(《襄公二十一年》)昭公三年载君子言:“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不祥。”襄公四年述前《志》语:“多行无礼,必自及也。”此正如风诗所唱:“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硕鼠》) 重礼循礼,落实到个人身上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就是敬慎其身,就是戒奢去侈,就是克制自身的贪欲与妄诞。这是孔子的思想。《颜渊》:“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具体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解释克己复礼。复礼,蹈礼,立于礼,必得克己。因为人自身的本能、欲望与作为文化规范的礼有所冲突,要真正成为这一文化、这一社会中的人,就必须以礼规范自己、克制自己,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仁是人的社群属性,是一个人对同类所应具有的基本态度与行为。充满生命本能的人只有克己复礼才能踏上求仁成仁之路。《左传》中郑子皮有段话,可使我们更清楚地理解克己复礼的意思。昭公十一年,子皮与子产往晋国吊平公之丧,子皮不听子产劝带去大量装满礼物的车马,结果全部无缘由地送掉。子皮事后反省道:“《书》曰:‘欲败度,纵败礼。’我之谓矣。夫子知度与礼矣,我实纵欲而不能自克也。”纵欲而不能自克,则败乱礼度。克己复礼一语亦非孔子自撰。《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因侈汰暴虐、悖礼妄行,最终落得身死子亡的下场。孔子对此评论道:“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谿?”克己复礼本古人箴诫,楚灵王反是而行,孔子明此以警后人。 克己复礼,蕴含了周公慎身敬德的思想。孔子的克己复礼说,可以看作是周公敬德说的孳衍。在规范、引导人的社会行为上,周公和孔子是同一思想大川上的源和流。从周公的慎身敬德,到孔子的克己复礼,再到孔子后学的诚意慎独,我们看到的是一条古圣先贤修炼道德、提升人性的思想之旅。周公的德之说在中国思想史上源远流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