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之道 庄子在《逍遥游》中,开篇就谈到鲲鹏的故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给人带来一种震撼的感觉、让人眼目一新,原来天地之间还有这么一种动物,也算是神物了。鲲鹏这种既是鱼、又是鸟的动物,每年要从南海迁徙到北海,每次迁徙先“水击三千里”,然后再“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我们看天都要抬头向上仰望,感慨“天之苍苍”,而鲲鹏呢,“其视下也,亦若则已矣”,就是说向下俯视天地,然后说不过如此嘛,这是何等的气势。 在理解庄子讲这个故事的思想之前,我们先要理解庄子为什么用这种比喻的形式表达思想。其实,世界上最深奥的道理,就如同人最真挚的感情一般,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无论是何种语言,都无法完全表达。比方如何表达哭,惟有自己哭了才知道,正是这个道理。然而也有最精明的人,无法表达的事物,能够转个弯表达出来,即用比喻的方法来表达。因此世界上最高深的大宗教家就擅长运用比喻,释迦牟尼佛最擅长运用比喻,比如用莲花的比喻之类;耶稣也善于运用比喻;庄子也同样时常运用比喻。由于有时候不用比喻无法将道理讲清楚。 运用比喻就注重夸张,要将道理讲到极至,才可以真正地感动心灵。从这篇的开头部分,庄子就产生了 “一鸣惊人”的效果,要有这种气势才有感动人的效果。因此我们不要由于这种极至的表达方式,而觉得庄子讲的道理太大,与我们似乎没有什么关系。相反庄子说的道理正和你的生命、人的心灵息息相关,和你怎样处世、怎样修身,和所有的人紧密相连。 庄子用鲲鹏的比喻就是要说明人和人之间在心灵上的境界差别非常大。人和人之间物质生活上可以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在心灵的境界上却存在着巨大差异。农民和帝王差别大吧,刘邦、朱元彰都是农民出身,却做了开国君主,他们从小的玩伴呢,生活条件、物质条件都差不多,最后的成就却差别很大。这有点像赵本山《卖拐》中的经典台词,“生活在一起的两口子,差别怎么这么大呢?” 秦朝末年,有一个人叫做陈胜,字涉,从小家境贫寒,为人耕地。一天,陈胜休息,在田埂上歇息,自怨自艾了很久,对着自己的同伴说:“日后谁要是发达了,可不能忘了大伙儿!”大家笑翻了,都说:“咱都是给别人打工的,发达个啥?”听了这话,陈胜有种找不到知己的感觉,大叹:“唉!燕雀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鸿鹄的伟大志向了。” 这和庄子所说的大境界是一样的。普通人根本无法理解这种境界、这种志向。如同人们嘲笑陈涉一般,蝉以及斑鸠也嘲笑大鹏说:“我们什么时候想飞就能够一下子飞起来,遇到榆树、枋树就停歇在上面;偶尔力气不够、无法飞到,落到地面就可以了。何苦要高飞九万里而到那千里迢迢的南海呢?” 庄子说,这两只小虫鸟又懂得什么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