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人们之所以会误以为庄子主张消极的人生,主要因为不理解庄子所说的“无”的概念。所以要理解庄子的积极意义,你必须转变观念,要重新认识“无”这个字。这个字可以说是最简单的一个字,也可以说是最难的一个字。要理解这个字,一个哲学家穷尽一生也不一定说得明白。所以我们按照庄子的思路,来理解“无用之用”。 庄子为了说明“无用这用”的道理,庄子讲了个故事。 惠子告诉庄子说:“魏王将大葫芦种子送给了我,我把它种植起来以后,长出的果子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装水,但是它的坚固程度无法承受水的重力。将它剖成瓢也过于大,没有什么地方能够容纳。这个葫芦不是很小啊,我由于它没有任何用途而毁掉了它。”庄子说:“先生确实是不善于运用大物品啊!宋国有一户擅长制作不皲手药物的人家,家族世代从事漂洗丝絮的工作。有个路人知道了这件事,希望用百金的高价买下他的秘方。全家人集合在一块磋商:‘我们家族世代在河水中漂洗丝絮,得到的也只有数金,现在一下子就能够卖得百金。要不将秘方卖给他吧。’路人获得药方,来说服吴王。就在这个时候,越国发难,吴王命令他带领部队,冬季跟越军在水上开战,将越军打败,吴王奖赏了一些封地给他。可以使手不皲裂,方法是相同的,有的人用它来取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凭借它在水中洗涤丝絮,这是运用的方法区别。现在你拥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为什么不考虑将它做成腰舟,而漂流在江湖,却担心葫芦太大没有地方放?如此看来先生你还是不怎么精明啊!” 在庄子看来,不能理解逍遥游的境界的人,就像惠子不知大葫芦有什么大用一样,就像那位宋人不知道秘方有什么大用一样,他们只会用平常人的眼光看待事物,不知道事物的真正大用途。尤其是通常人们理解不了“无”的大用途。其实,庄子的“无”,并不是真正的无,更不是对外在事物的视而不见,而是在心态上、在心灵境界上的“无”。 在心态上放空自己,让心灵回归“无”的境界,你心可以像大鹏一样升到九万里的高空,体会自上视下的感觉,你逍遥游于人间世。庄子说,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意思是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再回头看看东晋名士谢安的例子,不刻意追求名利,反面得到了名利,正所谓“有心栽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就是说,你抱着无的心境处世的时候,你收获的比你想象的更多。 谢安年轻的时候,就思维敏捷,行为沉着冷静,风度优雅高尚,写得一手工整的行书。东晋初年的许多名士如王导、桓彝都觉得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少年时就很著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