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我好静而民自正:正本清源,摆正出发点(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治理国家必须推行正直、诚信的教化,对战争则力求诡道,用奇变横生的战法才能取得超常的战果;治理天下则必须以不妄加造作为原则。我是如何知道这些道理的呢?以下是我的依据:哪个时代对百姓约束得越多、限制越死,百姓就越困穷;民间滞留有大量的武器、兵刃,个个好勇斗狠,社会治安必然很混乱;社会上一昧推崇智谋、巧计,各种只求功利的手段,就会产生很多奇诡邪异的坏事和恶人;各种法律、命令发布过多,就会使民众无法适从、动辄得咎,触犯刑律的人日益增多,钻法律空子的人也越来越多,反而成了培养盗贼的温床。所以高明的统治者说:我不妄加造作,百姓就会服从教化;我心静如水,百姓就会正直诚信;我不独断独行,百姓就会丰衣足食;我无私无欲,百姓就会质朴纯真。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治理国家必须推行正直、诚信的教化,因为治理国家的重点在于教化人心,所以基本国策必须坚持正道,才能国泰民安。正直、诚信的教化是引导人心向善的,是弘扬正气的,是凝聚民心的,所以才能把国家从根本上治理好。
    用兵是特殊的情况,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国家暴力行为。用兵的目的在于取得胜利,《孙子兵法》上说:“兵贵胜,不贵久。”。战场上是只求胜利而不择手段的,为了胜利可以牺牲别的一切——战场不是讲究正道、滥施仁义的地方。所以战争的精华在于出“奇”制胜。
    “奇”就是不按常理出牌。兵法上讲究“以正合,以奇胜”,意思就是用兵的统帅要懂得战争的基本规则,但又不能拘泥于那些规则。既要会布下堂堂之阵,又要善于奇变横生。战争是讲究斗“智”和斗“力”的。
    “天下”这个概念是比“国家”更广泛的概念。老子时代的国家,大的数百里,小的数十里,而天下就是所有“国家”的总称。对于幅员广阔的“天下”来说,统治者就应该是“无事”——顺应自然,不去造作生事。统治者以自然法则——“无为”来管理天下,那么天下才能各行其是。
    各行其是就是在具体的时空环境下选择最适宜的发展策略,这种具体的策略不应该是天下最高统治者去策划的,而是应该层层放权给各级管理者,最终到每个个体去策划的。当然,个体的自由最终仍旧要服从大局、整体的体系,这是另外的问题了。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老子提出以上观点的思想基础在哪里呢?一共有四点。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忌讳就是不能触犯的高压线,忌讳多了,自由就少了。老百姓本来都是可以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式的,但是统治者不允许他的治下有千奇百怪的发展方式,只允许在他规定的一种或几种模式里发展。统治者怕失控,怕出现路线问题,怕老百姓不跟他走,所以统一规定老百姓只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这样就极大地限制了老百姓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整个社会的财富不能多元化的发展,老百姓被无形的绳索捆住了手脚,又怎么能不贫困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