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内修应该自内而外,直到天下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善于建立基业的人能使基业万世不拔,永远不会动摇;善于控制把握的人能使他的事业永远不会失控。后世子孙靠这种法则保守功业,绵延世世代代不会断绝。按照这种原则修行:修行在自身,他的德行就纯真;修行在一家之中,他的德行就有余;修行到达乡邻村落,他的德行就绵远悠长;修行到全国,他的德行就会丰盛壮大;修行到达了天下,他的德行就能普施天下万物了。所以在外的德化体现在内心的德行深厚几许:从自身、家庭、乡邻、邦国到天下。我是如何知道天下是这样的呢?依据的就是这种法则。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建”是“筑”的基础,“建”就是打基础,基础打得好坏,决定了整个建筑是否牢固,会不会被连根“拔”起。“抱”就是控制、把持,“抱”有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方法,有的“抱”很容易就“脱”——滑脱、失去控制了,而有的则能够“抱”得很牢固。
    那些“建而不拔”、“抱而不脱”的人不但自己能够这样牢固地建立和保持,而且能够把这种力量和方法传给后世,使得后世弟子、子孙都能依据先辈遗法、遗教、遗德来延续他所建立和保持的功业。
    为什么同样是建立和保持,差别会这么大?那些“建而不拔”、“抱而不脱”的人是凭借了什么才能做到他们那样的地步的呢?
    凭借的就是“道德”——从“道”而延伸出的“德”。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修”的是什么?修的是“德”。怎么修?向内去修。
    内修首先就是“致虚极,守静笃”。这是修养道德的基础。
    修“道”是先向内后向外的,是先出世后入世的。向内、出世就是从根本上修“道”修“无”,向外、入世就是修“德”修“有”。
    入世修“德”是修“道”的辅助手段,也是渡化众生、普济天下的慈悲法门。修“德”尽管只是修“道”的辅助手段,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德”是修“道”的资粮,尽管“德”是“有”的产物,但是只有“德”才能萌生“道”根。“德”是污泥里的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不但能够成就世俗所有的至真、至善、至美,而且是产生最终超越这个世俗的力量的基础。
    如何修“德”?修“德”就是正心诚意地去明察那颗不被欲望和偏执沾染的“良心”。“良心”是秉承天地之间最纯正的气所生的,所以又叫“天地良心”。所以,一个能够时时刻刻明察自己“良心”的人,在“有”的层次上就是顶“天”立“地”的。
    每个人都有良心,只不过不少人的良心经常会被欲望和偏执蒙蔽,这就是“无明”。“无明”不是肉体的残疾,而是心灵的迷失。心灵的迷失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步又一步地远离良心的行为而造成的。“良心”是一面镜子,是人生的指南。看不到自己“良心”的人是睁眼瞎子,是可怜的流浪者、迷途的旅人。
    能够明察自己的“良心”,并依天理、顺人情地去做,就是有“德”。“德”是世俗的最高标准。真正的“德”来源于内心的驱使,而并不依靠任何外在的东西来维持、激励。
    “德”没有任何固定、具体的表现,有“德”与无“德”只有用“心”才能感觉得到。是真正的大德还是沽名钓誉,是真人还是伪君子,外表是看不出来的,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得到。
    内心“德”修养深厚的人,他就是一个不断向外放射“德化”的太阳。德化的光芒足以破除周围人们心中的昏暗,在德化的照射下,可以驱散阴霾,消除幻影,让所有人重见“良心”,发现自己本性的光芒。只有这样,才能算是“德光普照”。
    “德光普照”的威力有多大,取决于修养“德”的人内在德行的深浅。小的只能照到自己和家人,大的可以从家乡、邦国一直照耀到天下,让更大范围内的所有人都见到自己的“良心”,回归“道德”。甚至历时久远,千年之后的后世晚辈,仍然能够感受到前辈恢弘博大的德化之光。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德”是能够“明心见性”的,这个“明”和“见”的过程就是“观”。每当克服了一个越度的欲望、排除了一分自我的偏执,就是清除了一层心灵的蒙蔽。清除了心灵的蒙蔽,你才能看得更远、更清楚,更明白怎样做才是符合“道”、符合“德”的。
    内在的“德化”越强大,能看清楚得就越多:从自身开始,看明白自己;到达家庭,看明白家庭;到达家乡,看明白家乡;到达邦国,看明白邦国;到达天下,就能看明白天下。
    诸葛亮未出隆中,而已经可以初定三分天下的局面。靠是就是“淡泊”和“宁静”,“淡泊”是“淡泊”欲望,“宁静”是“宁静”偏执。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老子说,我是怎么知道天下的,是怎么“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的?其实靠的不就是这个。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