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老子问道:名与身孰亲?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誉与自身相比哪一个更重要?生命和财货相比哪一个更多?获得和失去究竟哪一个害处更大?过分的宠爱必定伴随着巨大的消耗,过分的积聚必定会招致重大的损失。懂得满足就不会蒙受耻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招致灭亡,才可以获得长久的生存。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名”和“身”的关系,“身”是根本,“名”是外在的。“名”是依附于“身”而存在的。同理,“身”和“货”的关系,“货”是依附于“身”而存在的。如果“身”已经不能保全,那么“名”和“货”就是无皮之毛、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还能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对于这两个选择题来说,稍微有些理智的人都不会作出错误的选择。怕就怕被“名”和“货”冲昏了头脑,迷乱了理智。
    人们通常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过多地把精力投在那些自己没能得到的东西上面,而不去珍惜那些他已经拥有的东西。
    比如空气和水,每个人只要活着都离不开它们。但是正由于它们太容易获得了,所以人们过去根本不会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所以人们可以为了短暂而浅薄的利益所驱使,作出污染它们的事来,最终危及人类自身生存了,才回过头来以几十倍、上百倍的代价来消除污染——还不见得一定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呢。
    比如小孩子对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总不免会产生对抗和厌烦的情绪。他容易看到的是父母对他的拘束,不容易感觉到的是父母对他的照顾。只有当他有朝一日彻底脱离了父母的羽翼保护,甚至是自己当了父母,才能回过头来真正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比如健康,其实每个人最重要的就是健康。但是当年轻力壮的时候,从来不会感觉到健康的可贵。只有到了健康不再的时候,才会觉得能够吃得香、睡得好、象正常人那样去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
    年轻的时候为了追逐金钱和名誉地位,把自己所拥有的其他一切都肆意地挥霍掉了。就算能够功成利就,当自己意识到人生中那些真正最宝贵的东西已经永远不再的时候,是不是会觉得椎心刺骨的痛呢?
    凡是这一类的行为,都可以叫做舍本逐末,因小失大。
    得与亡孰病?说的就是得与亡之间微妙的平衡。老天对于人总是很公平的。在同等生命水平的人来说,一开始大家手上的牌都是差不多的,各自命运区别的产生就在于你把好牌、把得分的重点放在哪里。某方面的“得”意味着其他的方面必然有“失”甚至是“亡”。得到了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其实是一种悲哀,因为你的生命资源被你不需要的东西耗费了;能够放下那些你生命中并不需要的东西才是难能可贵的,这意味着你的人生有了新的选择余地。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过分地迷恋某个东西,只会让你为之付出远远高出实际的高昂价格。相对来说,人生的其他部分,必然是一片空白。
    财物的积聚必然会招来巨大的损失,因为万物都是会“各复归其根”的。佛家认为财物除了自己以外,还被五家所共有:一是“王”,代表国家政府,可以没收和罚金;二是“贼”,代表黑社会和一切坏人,可以敲诈勒索抢劫偷盗等;三是水,四是火,都是指自然灾害;第五是“非爱子”,就是败家子。十个守财奴,也挡不住一个败家子。
    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而聚,又必然会因“缘”而散的。财物是这样,人世间的一切东西都是这样的。其实我们要做的无非是珍惜眼前的人和事,那么当他们最终随风而去的时候,也能坦然以对,“事如春梦了无痕”。得不足喜,失不足悲。因为真正有缘法的,必然会在久远的轮回中不断地聚散离合。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有“道”的人生就是要懂得“知足不辱”和“知止不殆”,因为这就是“常”,这才是宇宙的真相。“知足”是指那些从“道”的角度来看能够做的事情也要控制在一个限度里,不要让它超过那个限度而“物极必反”;“知止”就是那些从“道”的角度来看不能做的事情就坚决要停止它,不要被惯性、执着和贪念把自己带到万劫不复的绝境里去。
    整个宇宙在“道”的运作下是永恒运动的,就象一条长河。人正是因为处在这样的宇宙之中,所以万事都是“无常”的。万事无常,这才是“常”。真正不变的,只有“道”,而“道”的本质,就是不断演变。我们遵循“道”就是要随“道”而化,循“道”而行,“知足”和“知止”,就是我们跟随“道”的脚印,就是我们追随“道”的方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