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孟子「知人論世」說與經典詮釋問題(7)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山大学哲学系 佚名 参加讨论
在〈屈原賈生列傳〉中,司馬遷又使用「想見其為人」一語,也強調古人的空間: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1] 
    此處司馬遷言其讀屈原〈離騷〉諸篇而「悲其志」,至長沙,觀其沉江之處,「未嘗不垂涕」。「悲」和「垂涕」都顯示司馬遷對古人所付出的情感非常強烈。而這種情感的投入非但不妨礙對歷史的理解,還有助於這種理解。
    劉勰在《文心雕龍》發揮了相似的看法,雖然「知其人」之語沒有出現,但「其人之心,永垂不朽」和「其人之心可為後人所知」的思想則有清楚的論述,而且「心」是寄託於「文」而為後人所知的看法亦近於孟子頌讀詩書而知其人的主張。《文心雕龍》開宗明義的三篇是〈原道〉、〈徵聖〉、〈宗經〉。〈徵聖〉正是強調經典作者的重要性。〈原道〉之「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中的「聖」即作者(「作者謂之聖」,見〈徵聖〉),[2] 〈徵聖〉亦提及聖與文的關係:「夫子文章,可得而聞,則聖人之情,見乎文辭矣。」如此則由「文章」、「文辭」可知「聖人之情」,亦即可以知其人。其人之情、其人之心寄託於「文」,文在心在,故言「百齡影徂,千載心在。」(〈徵聖〉)因此,劉勰亦自期「文果載心,余心有寄。」(〈序志〉)。
    千載以上的那顆心之所以一直還跳動著,是因為千載以下的人亦共有此心。所以劉勰說:「往者雖舊,餘味日新。」(〈宗經〉)味之而感其新的乃是今人。不論歷史寫作、哲學寫作與文學寫作其在創作之初都應追求此種不朽。例如論歷史寫作時,劉勰指出:「原夫載籍之作也,必貫乎百氏,被之千載。」(〈史傳〉);論哲學寫作時,他指出諸子是「標心於萬古之上,而送懷於千載以下。」(〈諸子〉);而在論文學寫作時,亦言:「若能檃括於一朝,可以無慚於千載也。」(〈指瑕〉)都是強調作者心中有歷史,而後人亦是以歷史來考驗作品。真正好的作品必具有恆久的感動力,故劉勰說詩,則強調「英華彌縟,萬代永耽」;說史,則強調「騰褒裁貶,萬古魂動。」而後人的耽美、動魂與後人的想像力有關,所以〈神思〉指出「思接千載」、「神與物遊」。雖然這裡的「思」屬於作家之思,但其強調今人通過「神」、「思」而與古人同在是意思相同的。
    「知人論世」說在史學、詩學領域中轉化出新的意義是儒學史中可喜的發展,具有理論的開拓性。而自焦循《孟子正義》中引顧鎮《虞東論詩》中論「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一段後,近人王國維、魯迅、郭紹虞亦不僅重視「知人論世」的詩學意義,也強調「知人論世」是「以意逆志」的基礎。
    「知人論世」說與經典詮釋的關係,一方面在於指出經典是處在其人其世的「脈絡」(context)之中;另一方面也強調,詮釋中的理解(或詮釋作為理解)是一種今人與古人之間的活生生的正在進行中的對話。
    [1] 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第五冊,頁2503。
    [2] 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以下只注篇名放文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