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求情责实、原心定罪:宋代《春秋》经解的内在依据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孙旭红,1982年生,男,安徽庐江人,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级讲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传统学术史
    在经学学术史上,大凡有创见的学者多能抛开传统陈说,善于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以重新解读经典。宋代学者对《春秋》的阐发同样遵循了这一路径,宋人治《春秋》重义理,四库馆臣曾说:“孙复、刘敞之流,名为弃传从经,所弃者特《左氏》事迹,《公羊》、《榖梁》月日例耳。其推阐讥贬,少可多否,实阴本《公羊》、《榖梁》法”[1]。用《公羊》、《榖梁》重义理的精神治《春秋》,的确道出了宋代《春秋》学解经的总体特征。如前所引,黄震也曾论道:“自褒贬凡例之说兴,读《春秋》者往往穿凿圣经,以求合其所谓凡例……及有不合,则又为之遁其辞。是则非以义理求圣经,反以圣经释凡例也。”黄震之论可谓概括了“《春秋》学”的主体特征,即以“例”解经[2]。虽有研究者概括宋儒解经乃“依经废传”、“舍传求经”、“会通三传”等特征,但是,宋代《春秋》学的解经方法绝非仅限于此。如果后来的研究者仅仅局限于成说则会产生一个误导:即至少汉、唐时期众多的解经传统至宋代全都断裂无续了,而宋儒则完全走上了不同于前人的解经“新路”,这种理解显然是十分片面的。
    造成上述偏颇之见的原因有很多,在笔者看来最主要的一点是后人未能发现宋人于经解中的细微用心,即宋儒在“自骋新意”、“己意解经”的过程中,依然或多或少地在遵循《春秋》学的既有解经传统。欧阳修曾云:“《春秋》辞有同异,尤谨严而简约,所以别嫌明微,慎重而取信。其于是非善恶难明之际,圣人所尽心也。”[3]关于三传对《春秋》所作的注解,存在诸多明显违背圣人原旨之处,欧阳修这段概括应该可以基本代表宋儒的普遍想法。但通常容易被人忽略的就是《春秋》“别嫌明微”、“是非善恶难明之际”以及“圣人所尽心”之处,那么,宋儒如何发现以及阐发出圣人所“尽心”之处呢?当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与其说是圣人所尽心之处,莫如说是宋人自己学术见解所“尽心”之处,但无论是哪一种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于宋代《春秋》经解的行文中发现宋儒如何抉发圣人“尽心”所在。略举数例言之:依据《春秋》经,鲁隐公实际为鲁公,而三传皆云其“摄位”;经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三传却说弑君者非赵盾也,实为赵穿;经曰“许世子止弑其君买”,三传却言非弑也,罪在父病进药,许世子不知尝药而已。如果三传上述所解乃孔子本意,则《春秋》书鲁隐曰“公”,即“诬以虚名而没其实善”;书“弑”于盾、止,则是诬陷忠臣孝子以大恶之名。而孔子作《春秋》旨在以“别是非,明善恶”,岂会“不求其情,不责其实,而善恶不明如此”?其实,这些都是《春秋》学独特的解经方法,都是当今的研究者所无法回避的宋代《春秋》经解问题。
    以《太平御览》卷640所引《董仲舒春秋决狱》为例:
    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
    论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4]
    董氏所引《春秋》大义见于《公羊传》昭公十九年,经书“夏五月戊辰,许世子止弑其君买”,“冬,葬许悼公”。董仲舒从这条经例引申出“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的观念,即成为《春秋》决狱的基本原则[5]。所谓“原心定罪”,即于判案时以犯罪者的主观动机和目的来考量。只要动机正确,即使造成了严重后果也不予追究或给予谴责。反而言之,只要有犯罪的动机与目的,即使未曾实施犯罪,也该追究责任。在《春秋繁露·精华》篇中,董氏即简要地论述决狱原则:“《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6]这就是说,必须分清犯罪的动机和后果,如果动机善良可以从轻论处,动机恶劣的犯罪虽未达目的也要从重治罪;造成严重后果的犯罪,如果动机善良,可以从轻论处。有人将这种做法称为“原情定罪”。这既将《春秋》视为一部可以决狱的法典,更是一位善于权衡原委的法官,从而将《春秋》人格化。此处,对于《春秋》是否人格化的论题暂置勿论,我们只需要关注董仲舒从《公羊》义中引申出的“求情责实”、“原心定罪”的思考路径,并还以董仲舒所引上述赵盾弑君、许止尝药之事为例,将其置于宋代《春秋》学的视域中进行探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