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第二宝是“俭”。“俭”是对待物质的一种态度。在20世纪中,人类对于物质已经过度浪费了,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调整自己的价值观。 有一位朋友决心从事环保运动,原因是他有过一段终生难忘的经验。他的祖母过世17年后,子孙依照习俗开棺捡骨。打开棺木以后发现,人已经变成一堆白骨,袜子却还完好如新,因为袜子是用尼龙做的,不会分解。这位朋友深觉震撼,从此以后决定从事环保运动。我们有时候会觉得无所谓,认为自己多消耗一点资源无妨,环保工作让别人去做吧!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后果将不堪设想。 老子对于“俭”的观点,和他本身的哲学思想也是相互呼应的。“慈”从“道”而来,因为“道”是万物的母亲,所以“慈”是一种普遍的关怀和同情。“俭”则是我们对待世界的态度。人在消耗这个世界的能量和资源时要尽量节俭,才能使每个人都普遍地使用到世界的一切。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若是不能以俭来对待,我们将渐渐剥夺子孙使用地球资源的权利。很多生物已经被人类消灭了,将来我们的子孙可能只能看图识物。我在美国念书时,去过美国康州的动物园,发现它比木栅动物园还小,而且里面竟然有鸡、鸭、猪、鹅这些家禽家畜。我觉得难以想像,但是这几种动物的围篱前,挤满了美国小孩,因为他们从小只见过切块的猪肉和鸡肉,要到动物园看,才知道真正的猪、鸡长什么模样。将来我们的子孙可能连动物园都没得看了,只能看书上的照片。 如果懂得道家思想,不难理解环保其实是很自然的事情。更进一步来看,任何东西的存在,就是要被利用。我有时候看到地上有一张白纸,都会觉得不太忍心,因为一张纸一旦被制造成为纸,就不能再变成别的东西。如果不能充分使用就丢弃,岂不是一种浪费?同样,木头可以造成桌子,任人摆放物品,也可以造成庙里的龙柱,万人仰望;万一被造成厕所的门,可能还会被踢来踢去。一块木头,可以做成不同的东西,但是一旦它被制造成某物品,就有该物品一定的用处与存在意义。如果它无法实现自己的用途,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想,就不会忍心浪费任何东西。 “俭”也代表节制欲望,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层出不穷,是不可能接近道家的。道家的基本原则是“少私寡欲”,一个人如果多私多欲,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然后更痛苦,这是很简单的逻辑。中国有一句祝贺词叫做“金玉满堂”,这四个字就是出自于老子。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老子》第九章)“莫之能守”的意思是:没有人能守得住。一个人如果金玉满堂,所有的偷、抢、骗都会跟着来;相反,如果什么都没有,“藏天下于天下”,则天下一切都是你的。 道家对中国后来的思想发展,特别是对诗人、词客或文学作家,影响相当深远。举例来说,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中就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乃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因为它们是大自然的资源,任何人都可以分享,而且任何人都不能占有。人与人之间争夺太多,最后反而众生皆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