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以百姓之心为心方能无为而治 老子思想的精华(4)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新华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认为,要使国家安定、清静,不能政令频出,或者朝令夕改。他打比喻说:治理国家,如同煎小鱼一样,不要经常翻搅。这是说当政者不要以烦苛政务扰乱民众,而要坚守“清静、无为”的思想,用他的话来说,也就是“以道莅天下”。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中国几千年朝代更替兴亡的经验教训总结。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的历史(西汉盛世、大唐盛世和清代的康乾盛世)印证了老子上述话的正确性。具体讲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一是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承乱勃兴。新王朝统治者及时认真汲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人心思定,从速拨乱反正,最终实现了由大乱转为大治。西汉在秦朝废墟上重建一代封建王朝,历170多年“休养生息”后才达到盛世,从汉文帝继位到汉宣帝去世,持续130年。大唐盛世,是在隋末大乱之后,重新走向大治而出现的。其间,走过了近百年的曲折道路。从唐太宗登基到“安史之乱”爆发,持续128年。清入主中原,剿灭李自成、张献忠两支农民军,扫荡南明势力,前后花费近20年的时间,后又经近70年,终由大乱转为大治。康乾盛世从1662年延续至1795年,长达133年。
    二是政治清明,政策稳定,法制宽松。“三大盛世”都政策稳定,法制宽松,从而使全国的政局稳定。汉文帝比较民主,鼓励臣下进谏,下诏废除“诽谤朝政罪”、“妖言罪”等。“贞观之治”时期,唐太宗主动求谏、纳谏,广开言路,造成君臣之间关系融洽;各种制度、法规的建立充分尊重广大民意,唐太宗还主动为前朝旧臣及其子女平反冤假错案。康熙帝通过御门听政、共议国政,展示了一代君臣苦心求治的风范,促进了最高统治集团的励精图治。
    三是经济繁荣,民富国强。“三大盛世”都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国富民强。西汉盛世改变了汉初经济凋敝的窘况,出现了“京师之钱累百巨万,太仓之粟充溢于外,腐败不可食”的情况。大唐盛世更是留下了许多国泰民安、文化昌盛的佳话。康乾盛世时期,农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达到我国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乾隆年间,中国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最多时达51%,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四是对内对外思想开放。“三大盛世”之所以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繁荣景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领导集团成员胸襟开阔,思想解放。敢于大胆吸收域外思想文化。贞观时期,外国人入境和中国人出境都没有太严格的限制,国民对外国侨民既不歧视也不逢迎,大国风范随处可见。
    老子认为,国家要达到无为而治,除了政治宽厚使人民淳朴外,主要是要爱惜民力,爱惜民力就是在积蓄力量,积蓄力量也是在积德,不断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战胜的,掌握了这个就可以说掌握了治理国家的道理,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要做到“无为而治”,当政者还要善于发挥每个人的专长,爱惜人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世上没有无用之人,也没有无用之物。所以,“圣人”经常善于挽救人,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拯救物而没有被遗弃的物。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财富。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自己的财富,虽然认为自己很聪明,其实是很糊涂。这就是深妙精要的道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