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宋儒孟子观述论(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转载《中国哲学史》 佚名 参加讨论
 二
    宋儒不仅基于其对“道统”的体认而大力揄扬孟子,而且无论在立身处世、或者在思想观念上,也都深受孟子其人其学的影响。这后一方面是很重要的。正是通过这方面,宋儒将孟子的人格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精神生命,并在自身的行为实践中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他们又通过对孟子思想的抉发、阐扬而开新了儒学,使儒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正是透过这后一方面,才真正在人们、尤其是士大夫心目中树立起孟子的“亚圣”形象。
    孟子的人格精神对宋儒的立身处世影响甚大。我们知道,孟子主张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应该是“道”尊于“势”而不应是“道”屈于“势”,换言之,作为“道”之载体的士应该挟“道”自重而不应自损人格,在权力的淫威下俯首贴耳。他说:“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19)他据之而把自己摆在同王公大臣平等的位置上,到处“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20)。孟子的这种人格精神和处世态度,为宋儒所深深称道,如程颐谓:“召而不往,惟子思、孟轲则可。盖二人者,处宾师之位,不往所以规其君也。”(21)苏轼亦曰:“昔者子思、孟轲之往,不见诸侯而耕于野,比闾小吏一呼于其门,则掇衣而从之。”(22)
    宋儒不仅对孟子表示出由衷的赞佩之情,而且还在自身的人生实践中处处以孟子为典范,故其气节凛然,很为后世史家推重。如刘安世(23)“正色立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为谏官,面折廷诤,至雷霆之怒赫然,则执简恪立,侯天威稍霁,复前极论。一时奏对,且前且却者或至四五。殿廷观者皆汗缩竦听,目之为‘殿上威’”。他“遍历言路,以辨是非邪正为先,进君子退小人为急”,“所守凛然,死生祸福不变。盖其生平喜读《孟子》,故刚大不枉之气似之”。(24)又如王安石“素喜《孟子》”(25),不仅曾为《孟子》作注解,所撰文章好仿《孟子》,以至其“著《杂说》数万言,世谓其言与孟轲不相上下”(26),而且在立身处世方面更一以孟子为的,尝自谓:“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安敢望韩公!”(27)《王文公文集》卷二收有《与龚舍人书》,曰:
    某尝读《孟子》,至于“不见诸侯”,然后知士虽厄穷贫贱,而道不少屈于当世,其自信之笃、自待之重也如此。……某尝守此言,退而甘自处于为贱,夜思昼学,以待当世之求,而未尝怀一刺、吐一言以干公卿大夫之间,至于今十年矣。
    据今人研究,《与龚舍人书》或非王安石所作(28),但其中所体现的思想则确为安石所有。试看《尹和靖语录》所引王安石“道义重,不轻王公;志意足,不骄富贵”之语,便可见其思想确由孟子而来。而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记王安石对战国时期楚才晋用习俗的首肯之论,以及安石本人屡召不试的事实等,则又可见其确实深受孟子人格精神的影响。
    宋儒在思想观念上受孟子多方面影响,而最著者则为心性论。本来,孔子很少谈论心性问题,所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29孟子始揭“性善”论旨,大倡其“心”说,奠定下儒家心性论的理论基石。但由汉及唐,诸儒“泥于训诂,多精义理”(30),并未沿承孟学理路,而宋儒则讲明义理,好研心性,将孟学光而大之。这在他们看来,乃是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胸襟,以“心解”之法即创造性的解释来承继发扬孔、孟而后中断了千百年之后的传心之学。
    宋儒推重孟子的心性义理之学,对之赞不绝口。王安石《性论》云:
    古之善言性者莫如仲尼;仲尼,圣之粹者也。仲尼而下莫如子思;子思,学仲尼者也。其次莫如孟轲;孟轲,学子思者也。仲尼之言载于《语》,子思、孟轲之言著于《中庸》而明于七篇。然后世之学者见一圣二贤“性善”之说终不能一而信之者,何也?岂非惑于《语》所谓“上智下愚”之说欤?噫!以一圣二贤之心推之,则性归于善而已矣,其所谓愚智不移者,才也,非性也。(31)
    这里明确标举《中庸》、《孟子》,并以“性善”说为孔子、子思、孟子一脉相承之教。张载提出,孟子的性论乃是通过“心解”而得到的孔子的“心传”,他说:“若孟子言‘不成章不达’及‘所性’、‘四体不言而喻’,此非孔子曾言,而孟子言之,此乃心以解也。”(32)程颐在答门人唐棣“孔、孟言性不同,如何”之问时说:
    孟子言性之善,是性之本;孔子言性相近,谓其禀受处不相远也。(33)
    在他看来,孔、孟心性论的差异是由各自立论出发点不同导致的,而其实质则并无异样。他更进而认为:“‘性相近也’,此言所禀之性,不是言性之本。孟子所言,便正言性之本”(34),试图以孟子的“性善”论来限量孔子的“性相近”之说。朱熹为孟子的心性论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对孔子思想的发展,他对之申论道:
    性是太极浑然之体,本不可以名字言,但其中含具万量,而纲领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义、礼、智。孔门未尝备言,至孟子而始备言之者,盖孔子时性善之理素明,虽不详著其条而说自具;至孟子时,异端蜂起,往往以性为不善,孟子思有以明之,于是别而言之。(35)
    此论为宋代很多学者所认同,如其高弟陈淳即指出孟子“性善”论根源孔门而有所发展,说:“孟子道性善,从何而来?孔子《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夫子所谓善是就人物未生之前、造化源头处说,孟子所谓性者则是就‘成之者性’处说,是人生之后事。其实,由造化源头处有是‘继之者善’,然后‘成之者性’时方能知如是之善,则孟子所谓实渊源于夫子所谓者而来,而非有二本也。”(36)此外,其思想曾受到朱熹猛烈攻击的张九成亦谓:“孟子源流甚正,认得不错,但人之不思耳。孔子尝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即善也,其言岂无所自?”(37)
    孟子的心性论确乎对宋儒有深刻影响。周敦颐将孟子的“寡欲”说发挥为“无欲”论,说:“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38)他在《通书·圣学章》中又指出:学圣人有要,要在“一”,“一则无欲”。由此“无欲”论发展而成的“存天理,去人欲”之说,是宋明理学的基本命题。二程沿袭孟子,只言仁义,不讲功利,又以“天理”喻“不忍人之心”,更将“存理去欲”视为人与禽兽区别之所在。《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记:
    问:“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售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且人与禽兽甚悬绝矣。孟子言此者,莫是只在‘去之’、‘存之’上有不同处?”曰:“固是。人只有个天理,却不能存得,更做甚义也?……然人只要厚一个天理。”
    张载亦标立“存理灭欲”而反对“灭理穷欲”,谓:“人之灭天理而穷人欲,今复反归其天理。古之学者便立天理。孔、孟而后,其心不传,如荀、杨皆不能知。”(39)朱熹继承孟子“性善”论,反复论证其“人性即天理”说,云:“性即天理,未有不善者也。”(40)“大则君臣父子,小则事物细微,其当然之理,天一不具于性分之内也。”(41)他又发挥孟子的“性善”论道:“向来所说性善,只是且要人识得本来固有,原无少欠,做到圣人方是恰好,才不到此,即是自弃。故孟子引成间见渊公明仪之言,要得人人立得此志,勇猛向前,如眼暝眩之药以除深痼之病,直是不可悠悠耳。”(42)张栻以孟子之言为据来展开其心性论,他既以“性”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的本质,说:“原物之始,岂有不善者哉?其善者,天地之性也。然而孟子道性善,独归之人者何哉?盖人禀二气之正,而物则其禀气也。人之性善,非被受命生之后,而其性旋有善也。性本善,而又禀夫气之正,初不隔其全然者耳。若物则为气既昏,而不能自通也”(43);又以“性”为普遍的道德精神,说:“有太极则有二仪,故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义者,性之所有,万善之宗也。人之为仁义乃性之本然,……若违于仁义则决其性矣。”(44)这样,他就将道德起源论与宇宙本体论有机结合在一起,伦理与政冶亦融合在一道,被提到哲学本体论高度的伦理道德也就具有了宇宙本体的意义,从而具有一种必然性和绝对性,自然也就具有了永恒和神圣的意义。
    同程朱理学家一样,心学大师陆九渊也十分推重孟子的心性理论,并据之调发己说。譬如,他本孟子的“四端”说而把“心”规定为伦理性的实体,谓:“四端者,人之本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认为:“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当恻隐时即恻隐、当羞恶时即羞恶、当辞让时即辞让,是非至前,自然辨之。”(45)他的心学思想体系存留着极其显明的孟学印迹,难怪明儒王阳明要称:“陆氏之学,孟氏之学也。”(46)此外,并不宗信理学的其他儒家学者同样深受孟子心性论的影响。如苏轼不仅以孟子为“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而且曰:“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也。是皆穿窬之类也。’唯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唯其未可以言而言、可以言而不言,而其罪遂至于穿窬。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也,亦观诸此而已矣。”(47)又如章望之“喜议论,宗孟轲言性善,排荀卿、杨雄、韩愈、李翱之说,著《救性》七篇,……其议论多有过人者。”(48)
    未曾受到汉唐制需重视的孟子心性论,却为释家所用,以至产生出适合中土人情事理的佛性论。宋儒在“儒门淡泊,收抬不住”(49)的情势下,透过佛学而重新认识到孟子心性论的固有价值,故而认祖归宗,返本开新,在融入佛理的基础上将孟子的心性论发扬光大,形成发展起足以与佛学相抗衡的新儒学。当然,宋儒对孟子心性论的体认及据之而提出的思想各有不同,甚至出现了具有不同特质的儒学流派(最著者当推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派和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派)相互抗衡、论争不已的格局。但正是这不同特质的学说思想及其相互间的论争,才使得儒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50)而在这新发展阶段中,孟子思想放射出独特的生命光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