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荀子:养在深闺人未识(九)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玖
    荀子在《非相》篇中曾说人有“三不祥”,其一是:“贱而不肯事贵”.又说“人有 三必穷,,其一是“为下则好非其上”,如此,则不肯事贵,偏好非上的孟子、庄子,其不祥与窘穷,是势在必然了。我读荀子这样的句子,隐约觉得他就是在骂孟子(他对孟子很反感。不知这两位前后辈是否在齐稷下有些过节)。可是,讲究“顺上”的他,遭遇又如何呢?同样是不得志的,秦昭王不用他,不信他,让他的一张老脸没处搁,灰灰的。在齐国,他也没有什么可以证实的职位;在楚国,春申君信任他,但两者也有过不愉快,况且后者也只让他做一个小小的兰陵令,也不见有多大作为。春申君死,他的小小兰陵令也当不成了。
    世之愚,恶大儒,
    逆斥不通孔子拘。
    展禽三绌,
    春申道缀基毕输。
    (《成相》)
    这个“大儒”,春申君一死,他就输了个精光,只好一唱三叹那“自古圣贤尽贫贱”的调子。一个理论在一个国家受信任的程度,决定于这个理论适用这个国家的程度。荀子的理论是为来世准备的,兼并的战国时代一与暴秦时代都还不需要他。他受人称赏,是在汉代,董仲舒、刘向都信仰他。而他生前,声誉并不很高,以致他的弟子们颇为他抱不平:
    孙卿〔荀)为乱世所压迫,为严别所威逼,土无贤明的君主,下又遇上暴秦,礼义不能行,教化不成功。仁者受委屈,天下一团黑。行为完善反受打击,诸侯之间互相倾轧。在那个时代,(对于天下之事)智者没机会思考,能者没机会治理,贤者没机会行使权力。所以,君上蒙蔽而不长眼睛.贤人也远离而不受支使。然而孙卿内怀大圣之心,外表则盖着佯狂的神色,向天下展示愚拙的假象。《诗经》上说:“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说的就是荀子的这种做法啊,这也就是他名声不显露,信徒不众多,光辉不远照的原因啊。
    [原文:孙卿迫於乱世,於严刑,上无贤主,下遇暴秦,礼义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绌约,天下冥冥,行全刺之,诸侯大倾。当是时也,知者不得虑,能者不得治,贤者不得使,故君上蔽而无睹,贤人距而不受。然则孙卿怀将圣之心,蒙佯狂之色,视天下以愚。《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此之谓也。是其所以名声不白,徒与不众,光辉不博也。]
    殚精竭虑地进行理论构想,为君主老爷们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可结果却是“名户不白,徒与不众,光辉不博”。真够惨的。刘向曾感慨地说:“为人君能用孙卿,庶几于王”。《尧问》篇也说:“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天下不治,孙卿不遇时也。德若尧禹,世少知之;方术不用,为人所疑,其知至明,循道正行,足以为纪纲。呜呼!资哉!宜为帝王!”
    至少是帝王称职的幕僚,缺少的就是一纸委任状了。
    作者:鲍鹏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