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荀子:养在深闺人未识(八)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捌
    梁启超在《荀子简释自叙》中说: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我还要补充几句:孟子讲道,荀子讲器;孟子讲民贵君轻,荀子讲君为邦本;孟子唯心,荀子唯物;孟子反战,荀子不反战;孟子倡辞让,荀子讲争夺;孟子讲义(务),荀子讲权(力)……
    还有,就个人性情而言,孟子天真,荀子老成。孟子光明磊落,荀子颇有心机;孟子嫉恶如仇,动辄拔刀相向,荀子视仇如险,往往敬而远之;孟子书生气重,荀子世故味浓;孟子之文是少年之激情,而荀子之文是老人之理智;孟子是理想主义者,道德主义者,专注于理论构想;荀子是实践主义者,实用主义者,专注于技术操作……
    荀子见多识广。这是由于他游历广,寿命长。他生在赵国,呆在齐国与楚国,又游历秦国。而赵、齐、楚,分别是先秦法家、儒家、道家的发源地。秦又是新兴的,代表着未来的国家。他受到这些不同风气的浸润,难怪他的思想也博采众家。他又生在战国后期,各家学派早已纷纷上台表演,又加上他年纪大,有足够的时间来对各家进行分析与钻研。学问大,年纪大,见识多,这就形成了他文章的风格:立论公允,平实,论证缜细周密。平实而浑厚,析密而思精。他的时代已不同于孟子、庄子的时代,更不同子孔子的时代。愤怒与激情过去了,诗人的时代过去了,经师的时代开始了。漫无边际的谈论、争辩结束了(荀子严厉斥责惠施、邓析等人的诡辩术);天才的,放纵态肆的批判嘲讽也结束了(荀子也严厉斥责孟子与庄子)。是的,荀子的出现,标志着博览群书的,见多识广的平实稳健的饱学之士代替了恣肆无端的天才人物;周密的思考代替了偏激的言论;推心置腹的出谋划策代替了逞快泄愤的冷嘲热讽;老成持重的带有明显世故气息的条分缕析代替了血气方刚的带有明显书生意气的挥斥方遒。
    孟庄是毫无节制地表达自己的正义,挥霍自己的才华,宣泄自己的激情,展露自己的青春,或声色俱厉,或柔情万种;而荀子一变为平和公正,务实达变,谦虚深沉。孟庄如李白,随心所欲,胆人包天;荀子如老杜,动静有矩,谨小慎微。从这个角度看,荀子的文章虽然不是最好的文章,毫无疑问必须让位于孟子、庄子,但他的文章却是有法度的文章,有章可循、有理可据的文章。议论文章到荀子,算是成熟了。孟子新闻猎奇式的冷嘲热讽,庄子寓言虚构式的奇谈怪论,在荀子那里,都云开日出一般不见了。他是认认真真地写文章,有板有眼地讲道理,层次清清楚楚,意思明明白白。大量的,层出不穷的譬喻代替了一惊一乍的寓言和真真假假的新闻,逻辑性强,学究味也浓。当然,如果我们不为他那精彩的譬喻障住了眼光的话,我们还会发现,荀子的文章反反复复,絮絮叨叨,真的谈不上精练。这可能与他的年纪有关吧。大凡人到了荀子那一把年纪,又有学问,便不免哆嗦。好在荀子真是饱学之士,所以,每论一个题目,连类而及的联想就特别多,真正是浮想连翩。他的一串一串没完没了的比喻就是这样出来的。我们凉异并惊喜于他美妙贴切生动的比喻之中,而忘记了他为了某一个一句话能说明白的意思,已经用了太多的比喻了。这是用一种特别突出的优点来掩盖缺点的最好例子。
    从文章结构上看,孟庄的散文是开放式的结构,其形式是辐射状的,扩张型的,我们不知道他们会在哪里结束,而他们又常常在我们意料不到的时候戛然而止了。他们的结构是松散的,随意的,即使后人从中添加一些什么或抽出一些什么,也可以乱真或不易被发现。而荀子的文章则是结构谨严,层次井然,不容造次的。他据题抒论,环环相扣,是一种自足的封闭式的结构。这一点,荀子也像老杜:老杜在诗中建立规范,荀子在议论文中建立规范。老杜是“诗圣’,荀了是经师。
    《论语》的简古,《孟子》的激烈,《庄子》的荒诞,都是散文在未成形之前的自然形态,那可真是一个野芳遍地的时代!我们常常有不期而遇的惊喜。荀子把散文的野花移入家中,养成盆景,按一定的美学规范来培育修剪它了。不枝不蔓,端庄严正的经师之文,就是这样剪出来的。这种千锤百炼的散文,至少为庸人提供了一种规范,俾使我们这些天分不高者,按他的规范来操作,也能糊弄出什么论文来,学诗岂容学李白?学文也不能学孟庄,那是天才的创造,岂容我们模仿?但学诗可以学杜甫,作文可以学荀子。即此一点,我们也当对荀子有相当的感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